本書分為六章,分別從佛教“格義”辨析、《道行般若經(jīng)》歷代異譯要點比較、《道行般若經(jīng)》題解、“格義”視域下釋“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格義”視域下“五陰”的發(fā)展、“格義”視域下“本無”的發(fā)展六個方面進行《道行般若經(jīng)》“格義”研究。
本書對西方現(xiàn)代神話學的幾個主要學派(比較神話學、精神分析神話學、神話儀式理論、結構主義神話學、意識形態(tài)理論)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評述,包括各個學派的歷史、理論、方法、洞見和缺陷。對每一學派,都著重介紹其中一到兩個關鍵性人物的學說,并結合其特定的社會和歷史語境,對其理論進行闡述和批評。書中結合具體的理論,對眾多廣為人知的西方
作者從思想史的角度探討了佛教禪學在印度的思想歷程。本書分為兩編,第一編說外道禪,第二編說小乘禪。其關注點是前佛教時代有代表性的宗教家之冥坐主張,涉及了從印度吠陀經(jīng)典、奧義書到印度小乘佛教的祖師禪行法。
道教服飾制度,肇始于南朝劉宋,源出世俗禮制,結合宗教需要,定立服制儀軌。于外,旨在分別箓位高低、修行次第、宗法門派、信仰歸屬;于內,象征道化萬物的宗教理想、與道合真的信仰追求、抱元守一的形神混融、歸根復命的修煉法門。 本書在研究大量歷史文獻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宗教學、歷史學、服裝學以及美術學、圖像學、符號學等研究方法,從
本書以文字?、詞語訓詁、句子訓詁、偈頌訓詁為經(jīng),以廣義語義場理論七要素為緯,對《五燈會元》做了全面的訓詁研究,是尋求訓詁學新思路、正確理解禪宗典籍的新成果。主要研究包括33處?,57處詞語訓詁,36處句子訓話,11條偈頌訓詁。?毖芯坎糠衷趶V義語義場理論的統(tǒng)攝下按照?彼姆ǖ捻樞蜻f次?,訓詁研究部分著力從語言習慣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為指導,注重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征引參考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學科領域的材料,系統(tǒng)梳理西周巫文化形態(tài)的演化過程,深入總結西周巫文化演變的基本規(guī)律,深刻揭示西周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具體呈現(xiàn)華夏文化“內圣外王”“天人合一”“禮樂秩序”“學在官府”等等單元結構,充分闡發(fā)了巫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
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為弘揚翻譯精神,促進中外文明互學互鑒,鄭重推出“中華翻譯家代表性譯文庫”,該文庫有著明確的追求:展現(xiàn)中華翻譯家的經(jīng)典譯文,塑造中華翻譯家的精神形象,深化翻譯之本質的認識。該文庫為開放性文庫,入選對象系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的翻譯家,每位翻譯家獨立成卷。本書是“中華翻譯家代表性譯文庫”之一,所選翻
本書稿“貢唐·丹貝仲美文集”共11冊,根據(jù)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32開版《貢唐·丹貝仲美文集》第1-11卷修訂出版。書稿為古籍文獻,原文獻成書于18-19世紀,收錄《貢唐教誨》《水樹格言》《隨筆漫談》等192部著作,內容涉及藏傳佛教理論、宗教哲學、藏族傳統(tǒng)文學、人物傳記、寺廟清規(guī)、語言文字、語法修辭等文化多領域,是
季羨林先生是國內外公認的佛教研究權威,一生對佛教研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羨林從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切入,修正了原來的很多假設,考證了佛教是間接傳進中國來的,對佛教的起源、流變、傳入中國等重要方面做了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的分析。全書收錄了季羨林先生經(jīng)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羨林先生重要的佛學研究成果,呈現(xiàn)季羨林先生
“神圣漢帝國”的證成,關鍵在于深掘當時人的感知和體認,本書即是圍繞原始道教的成立、漢魏禪代的發(fā)生與漢家秩序的崩解所展開的一次“心靈考古”。為消弭“漢家”構造中的家、國對立,讖緯以其超驗的神圣敘事“為漢制法”,由此達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構想,“漢家”遂成為天下人的信仰空間。因為解災除厄、歸命漢家的普遍強烈愿望,“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