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列王紀》(又譯《王書》)是波斯詩人菲爾多西(9401020)所創(chuàng)作的一部六萬雙行的波斯民族史詩。本書選譯了這部史詩的代表性篇章,即四大悲劇。據(jù)譯者所知,四大悲劇的提法首先見于伊朗著名文學家莫哲塔比·米諾維的《菲爾多西及其地位》一文。此說為伊朗與外國學者所贊同。百年來世界上研究與翻譯《列王紀》也是先集中介紹這四個悲劇的。
《列王紀》卷帙浩繁,書中人物眾多,其內容是描寫從開天辟地到公元六五一年阿拉伯人滅波斯帝國時的歷代王朝的興衰大事。按書中敘述的內容,時間跨度在四千六百年以上。十八世紀末以前,人們普遍認為菲爾多西的《列王紀》就是波斯帝國的歷史。在那以后,波斯古代史的輪廓逐漸明朗,用歷史事實與《列王紀》中所描寫的內容兩相對照,才后確定了這部作品的民族史詩的地位。
《列王紀》于十至十一世紀產生在波斯不是偶然的。這部作品乃是伊朗古代豐富的神話傳說、勇士故事及阿拉伯人入侵所激起的波斯人愛國情緒,以及新興的達里波斯文學語言相結合的產物,這三者的結合和諧地體現(xiàn)在詩人菲爾多西身上。
詩人菲爾多西生于波斯東方霍拉桑地區(qū)名城圖斯的巴惹村,家庭屬貴族階層,他青年時期還有相當多的財產。他早年受過良好教育。有些資料說明菲爾多西掌握當時具有重要作用的阿拉伯語及巴列維語。巴列維語是中古波斯語,是波斯安息王朝(公元前250公元224)及薩珊王朝(公元224651)時期的通用語。阿拉伯人入侵(七世紀)后逐漸為近代波斯語所取代。
菲爾多西(他的全名是:阿卜爾·卡賽姆·曼蘇爾·本·哈桑本·沙拉夫沙赫)生活的年代,波斯人早已在遠離阿拉伯人統(tǒng)治中心巴格達的波斯東部、東南部、東北部及中部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地方政權。這些地方政權的統(tǒng)治者表面臣服巴格達哈里發(fā)政權,實際上,他們自行其政,在文化思想方面,主張重振波斯文明,宣揚波斯文化傳統(tǒng)的優(yōu)越性,從而培養(yǎng)了波斯人民的民族自信心,甚至煽動對阿拉伯人的歧視。由于波斯地方政權統(tǒng)治者的倡導與推動,當時,出現(xiàn)了反對阿拉伯人的強大的思潮,即舒畢思潮,在舒畢思潮的影響下,波斯人抵制阿拉伯語,堅持以本民族通用語巴列維語(即中古波斯語)寫作,宣傳波斯的悠久歷史及古代文明。當時的斗爭焦點之一便是語言。巴列維語與阿拉伯語斗爭的結果,促使了另一種語言,即達里波斯語(即近代波斯語)成為全國的通用語。詩人菲爾多西正是在這種愛國主義的浪潮中,以新興的波斯語,撰寫這部充滿古代神話傳說、勇士故事及歷史故事的不朽的史詩的。
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寫《王書》這一歷史事實,詩人菲爾多西在他的《列王紀》的開頭便已涉及,其一是詩人《對阿卜·曼蘇爾·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列扎格的頌詞》。此人身為霍拉?偠,曾向大臣下令召集四方熟悉古代傳說的人士,共同撰寫了一部頗有影響的散文體《王書》。其二就是在同一部中的《關于詩人塔吉基的故事》。塔吉基是東北部薩曼王朝(875999)的宮廷詩人。曾受命寫《王書》,但只寫了一千行,便被仆人殺害。他寫的是《卡什塔斯帕的故事》,菲爾多西把這一千行詩收錄在《列王紀》中,以資紀念。所以不能把《王書》看作是菲爾多西的史詩的專有名稱,在他著手創(chuàng)作之前,已有五部《王書》問世,其中三部為散文體,兩部為詩體。
因此,可以說,《王書》的創(chuàng)作乃是舒畢思潮的出現(xiàn)、發(fā)展與波斯帝國的修史傳統(tǒng)相結合的產物,它使豐富的古代傳說增加了反抗異族侵略的內容及文學色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獲得了新的生機。
雖然在詩人菲爾多西以前及以后都有人撰寫《王書》,但是給后世留下一部堪稱偉大史詩的只有菲爾多西一人。
菲爾多西約于九八○年左右開始創(chuàng)作《列王紀》。一○○九年完成稿,到一○一五年修改一次,臨終前又做了后一次修改。
詩人塔吉基被殺的年代可能是波斯太陰歷三六八年或三六九年(即公元978年或979年),據(jù)伊朗文學家扎畢胡拉·薩法估計,此后不久菲爾多西即開始了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薩法認為菲爾多西很可能得知塔吉基被害的消息,并且也知道他的《王書》創(chuàng)作中斷,所以才立即著手創(chuàng)作的。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即菲爾多西打算開始這一工作時,手頭并無不可缺少的曼蘇爾散文體《王書》。但是,他本鄉(xiāng)的一位可敬的朋友為他提供了這一寶貴資料,因此他便開始了這項工作。
雖然菲爾多西可能是在塔吉基被害后開始創(chuàng)作的,但是他從年輕時就已經(jīng)為創(chuàng)作這部巨著做了準備。他曾說過:
我曾辛勞不倦,閱讀典籍,有的是阿拉伯語有的是巴列維語。
又說:
我無數(shù)次向人們請教詢問,怕是年深日久往事湮沒無聞。
關于塔吉基的詩,他也有明確評價,他認為:詩中語句乏力,松散纖弱,往昔歲月在他筆下未能復活。而真正復活了波斯帝國往昔歲月并為之注入新的生命的是菲爾多西。
菲爾多西的《列王紀》分三大部分,即:一、神話傳說,二、勇士故事,三、歷史故事。
勇士故事部分約占全書一半篇幅,也是《列王紀》中的精彩篇章,本書的四大悲劇都是選譯自這一部分。
詩人對數(shù)十個勇士的描繪是《列王紀》中著意之筆,而勇士群中的中心人物就是高大的民族英雄魯斯塔姆的形象。他出身皇族,是著名勇士薩姆(他的祖父)、扎爾(他的父親)的后代。他幼年身強力壯、膽識過人,還未成年便殺死難以對付的白象。此后,他便以波斯位勇士的面貌出現(xiàn)在與敵國交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詩人把這一英雄形象置于錯綜復雜的統(tǒng)治集團的內部斗爭中,在無數(shù)困難與考驗中展示他的英雄性格。詩人筆下的魯斯塔姆形象中突出的兩個特點就是忠誠與勇敢。魯斯塔姆對統(tǒng)治階級代表國王的忠心是堅定不移的。忠誠是他的靈魂,是他勇敢戰(zhàn)斗的思想基礎。詩人對魯斯塔姆幾乎用盡了一切贊譽之詞,近一千年來,這一形象一直活在伊朗人民心中,是他們心目中高大完美的民族英雄。
魯斯塔姆是貫穿勇士部分的主要人物還可以從以下這點中看出來:在本書所包括的四大悲劇中有三個悲劇與他有關,其中兩個悲劇的主人公就死在他的手下。
菲爾多西的《列王紀》中大小精彩的故事有二十個以上。按照伊朗學者莫哲塔比·米諾維的觀點,只有這四個故事是悲劇,其余的可稱為故事或戲劇。這四個悲劇就是:一、伊拉治的悲劇,二、蘇赫拉布的悲劇,三、夏沃什的悲劇,四、埃斯凡迪亞爾的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