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是印度歷史悠久的著名的部派佛教。然而世親的《阿毘達磨俱舍論》則以新興的經(jīng)部觀點,對有部《大毘婆沙論》的各種觀念都作了取舍,引起了有部的極大震驚。眾賢論師鉆研《俱舍論》十二年之久,寫成了二萬五千頌的《阿毘達磨順正理論》,世親鋒利的評難也才真的遇上了對手。《阿毘達磨順正理論》不僅揭露了《阿毘達磨俱舍論》理論體系的
禪宗臨濟宗的開創(chuàng)者義玄大師,又被稱為臨濟大師,是佛教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生活的唐代正是禪宗史上最繁榮的時期,宗門林立,大師輩出。義玄年青時皈依佛門,他師承廣泛,而直接啟發(fā)他大悟的是黃檗希運禪師。他曾三度參問黃檗禪師:“什么是佛法?”結果三度遭師父痛打,一時不能領悟。后來經(jīng)大愚禪師點撥,終于開悟。之后義玄廣泛吸取教乘的精
書中詳述大家歷經(jīng)各處道場學法,一一修學而加以檢擇不同過程以后,因閱讀正法書籍而發(fā)起抉擇分,轉(zhuǎn)入修學正確的法義;乃至學法及見道之過程,都一一詳述之。于是投入極多時間閱讀正法書籍,深入思辨與運用,詳細探索中觀與唯識的關聯(lián)與異同,對人生的看法與生活態(tài)度生起了解脫的智慧,認為正覺的法義方是正法,深覺相應;也解開多年來對佛法的迷
本書是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代表作之一。它遵循龍樹、無著兩大論師的所開辟的車軌,結合中觀學派的空性見解與瑜伽行派的修行次第,將三藏十二部經(jīng)義歸納為“出離心、菩提心、性空正見”三主要道,并以“三士道”的次第由淺入深地引導行者漸次修習,求證果位。對于鉆研大論的學者而言,《廣論》更被視為將大論學習轉(zhuǎn)化為實修的藍圖,其重要性
他,曾名滿天下,風流倜儻,對紅塵有著深深的愛戀,不曾想會拋開凡塵,打坐為眾生祈福度過后半生。他,當年的風流才子,后來的一代高僧,這是怎樣的人生歷程?《糾纏不是禪》一書旨在解讀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前半生(以1918年出家為界)所經(jīng)歷的人生故事。
《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此為凈土宗的根本經(jīng)典之一,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號稱凈土三經(jīng)。歷來注釋極多,民國間丁福保的箋注是集大成的注釋之一,流通極廣。全書逐句注釋,廣采古今注釋,并發(fā)揮其義理。有此一本,可謂《阿彌陀經(jīng)》
《民國文存:<佛游天竺記>考釋》是岑仲勉先生對《佛游天竺記》(又名《佛國記》《法顯傳》)結合前人研究成果與自身堅實的史學知識基礎進行注釋,其中對西域地理、佛教圣跡與典籍等為相關研究集大成者,對于研究古代西域、印度地理和佛教傳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佛語禪心:有一顆修行心,你會更智慧》是一本集合了弘一法師、星云大師、圣嚴法師、凈空老法師等諸多高僧無上智慧的修行必讀書。動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濤;靜而不擾,波濤悉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變隨緣,真如當體成生滅;隨緣不變,生滅當體即真如。一迷即夢想顛倒,處處障礙;一悟則究竟涅槃,當下清涼。
從1368年到1911年,近550年的明清時代,在這數(shù)百年里,佛教緩慢地發(fā)展著,雖在教派和義理上沒有大的轉(zhuǎn)折,但從帝王到民間的普及程度大大強化,這一時期儒、釋、道三教合流漸成氣候,世俗化特征明顯,大量反映三教合一勸善之言的善書、寶卷廣為流行。藏傳佛教在明清時期有了很大發(fā)展。明朝對西藏達賴的冊封體系已完成,清朝更以藏地活
《星云大師談智慧(精)》用佛法的理念,通過一個個生動又富有人生哲理的故事,講述了凡人在生活當中值得借鑒的智慧的修練。本書共分成功與智慧、慈悲生智慧、大師智慧法語、聽故事開智慧、智慧珠璣等5個部分。這些年,星云大師的知名度和威望越來越高,他的書也很受讀者的歡迎,《星云大師談智慧》自2008年出版以來,銷量一直很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