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前時代的巖洞壁畫、早期文明的巨大陵墓,到古典時代的希臘建筑和羅馬雕塑;
從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造型藝術到中世紀高聳入天的哥特式建筑和精巧細致的手抄本;
從文藝復興的天才大爆發(fā)到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交相輝映;
從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印象派畫家莫奈和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卡夫卡到新世紀的迪拜高塔和北京鳥巢……
《人文通史》敘述的內容涵蓋從史前到21世紀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哲學、宗教、文學、繪畫、雕塑、音樂、建筑、戲劇等領域,包含近400幅高清藝術作品圖片,是一本內容翔實、淺顯易懂的人文藝術入門指南。
人文之光,使人成為人。寫給大眾的經(jīng)典人文通史入門書。美國培生教育出品,多所大學指定人文學教材。涵蓋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歷史、文學、哲學和宗教等人文領域,包含近400幅藝術作品高清圖片
一、寫給大眾的經(jīng)典人文通史入門書。人文之光,使人成為人。美國培生教育出品,多所大學指定人文學教材。
二、內容涵蓋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歷史、文學、哲學和宗教等人文領域,包含將近400幅藝術作品高清圖片,內容詳實,淺顯易懂。
三、普及人文常識、提升藝術修養(yǎng)、啟發(fā)知性思考、開闊文化視野和貫通古今歷史,有很大的價值。英文原書特色板塊完整保留,內容規(guī)劃更加合理。正文包含78個全球視野,在主線敘述之余多元呈現(xiàn)同時期亞洲、非洲、大洋洲及拉丁美洲各地的人文藝術成就。還有31個知識亮點帶領讀者聚焦歷史上一些重點人物和重要作品,加深印象。還有81處思考,以問題的形式參與到閱讀過程中。
四、重點呈現(xiàn)重要事件和人物,對重要文化藝術品和文化現(xiàn)象詳細解析。比如古希臘建筑的三種柱式、哥特式教堂的裝飾、但丁詩歌的神學意蘊、倫勃朗畫作的顏料和技巧、薩特和波伏娃的哲學觀點,以及當代思想家對科技與倫理關系的探討等,都進行思考,在求知的同時也能收獲思維的樂趣。
緒論:為什么要學習人文通史?
人文通史展示了最具有代表性和最有活力的人類成就它們反映了我們自史前時期人類社會開始以來取得的成就。它包含文明史上最為重要的發(fā)展:繪畫、雕塑和建筑等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文學、戲劇和音樂的出現(xiàn);哲學以及宗教的創(chuàng)見,塑造了全世界無數(shù)人的思想和行為;以及對這些事件的歷史研究等。其中也包括各種工具的創(chuàng)造、語言的發(fā)明、寫作的發(fā)展和社會組織結構的構建,這使得人類各種文化和不同文明時期的出現(xiàn)成為可能。
讓我們通過討論來解釋人文通史實現(xiàn)這些崇高目標并帶給人們財富和愉悅的某些準則。
一、藝術
藝術像由它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一樣具有多樣性。人文通史中的其他學科比如歷史、文學或哲學或許能夠被精確地定義,而在藝術領域卻并非如此。事實上,對于藝術是什么這一基本問題,我們通常不能找到某一種特定的答案讓每個人滿意。什么是愛這樣的問題或許可以與之相比,因為其答案也同樣是難以確定、難以具體化并非常個人化。每個人給出的定義都可能是獨具一格的,又或是人云亦云的這個問題本身或許就是藝術的魅力之一。
按照使用的媒介,藝術可以被分為繪畫、雕塑和建筑幾大類。在藝術史的各個不同時期,一種或幾種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例如,建筑是中世紀晚期最具有統(tǒng)治性的藝術形式,但到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則占據(jù)了先鋒地位。
(一)藝術的用途
除了裝飾性用途,藝術還有著十分廣泛的存在意義。例如,藝術長久以來都與政治結盟,視覺形象被用以建立政治上的權威。古埃及法老那爾邁王(Narmer)就深諳此道,羅馬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也同樣如此。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拿破侖也不例外。然而,藝術同樣被許多藝術家用來表達政治與社會的抗議,其中包括西班牙的戈雅(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英國的賀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法國的杜米埃(Honoré Daumier,18081879)和德國的柯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
宗教機構是藝術領域重要的贊助者。從基督教教堂到猶太教教堂,再到清真寺,各處都需要令人們得以與宗教信仰相遇的建筑。這些建筑的墻壁需要裝飾,同時宗教機構還需要為宗教目的而制作圖畫及書籍,或許這應當被看作說教性的裝飾。各種宗教故事尤其被大量沒有文化的信徒所需要。中世紀的手稿為人們帶來光明,正如《凱爾經(jīng)》(Book of Kells)一樣,還有那些雕刻在教堂外立面上的敘述性浮雕,例如法國的圣福瓦修道院表面的浮雕,講述了許多中世紀的宗教信仰,并以其醉人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形象征服了我們。
藝術,特別是所謂的原始裝飾性藝術,可能是具有功能的。大水罐、壺、碗或是其他容器都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一些早期制作的物品被用于今天難以想象的用途,例如一個蘇美爾人的雕像是以所有者的名義提供給前來廟宇中祈禱的人的,否則它就將被擄奪至他處。此外,一件藝術作品也可能會用于鼓勵生育,就像加納阿善堤(Ashanti)地區(qū)的婦女用阿庫阿巴娃娃求子一樣。
許多文化都為它們已逝的先祖塑造形象。這一意圖或許是用來表達對祖先的崇拜與尊敬,同時祈求受祖先的建議和庇佑。放在墳墓中用來幫助死者實現(xiàn)他們預期的來生的各種物件,在具有功能性的同時,也不失美感?紤]到埃及法老們的墓穴中那些極盡奢華的陪葬品,這些東西太過珍貴,因而,許多技巧的機關也被置于墓中來隱藏墓穴的位置。
藝術品會被用于記錄事件。特別是軍隊的勝利,將得到人們的贊美,這能從位于伊朗波斯波利斯的波斯人宮殿墻面浮雕裝飾中見到。位于羅馬的圖拉真凱旋柱上的浮雕刻畫了圖拉真勝利征服達契亞(今羅馬西亞)的詳細事跡。
一件藝術品還可以是一個法律文本,比如真實存在的《漢謨拉比法典》。而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所畫的喬瓦尼·阿爾諾芬尼(Giovanni Arnolfini)與珍妮·塞納米(Jeanne Cenami)在他人見證之下交換結婚誓言的場景,也成為一樁婚姻證明。藝術品還用于記錄人物(在畫像和自畫像中)、地點(在風景畫和都市風光畫中)和事物(在靜物畫中)。
但當我們把藝術品當作歷史時,要多加小心。雖然像古老的諺語所說的那樣,一幅畫抵得上千言萬語,留存至今的繪畫、雕塑和建筑卻并不能提供完整乃至公平的歷史原貌。這種不可避免的偏見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在藝術領域中的那些經(jīng)過選擇而得以留下的東西。宮殿留了下來,而私家住宅很少存世。宗教機構積極地出資制作藝術品,而世俗的組織卻很少這樣做。特定文化的藝術品,比如古代埃及,傾向于用耐久性材料制成,并期望能夠永遠存留下去;相比而言,其他文化的藝術作品,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則用無法長久保存的材料制成,僅希望其能用于儀式和慶典之時。他們的那些木制品或面具,沒有一個想要展覽在博物館里。
(二)關于藝術的問題
以下是幾個關于藝術的基礎性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思考、牢記、考慮并進行討論。對于這些問題,并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答案。
1. 藝術和美:藝術品一定要是美的嗎?一定要漂亮?思考一下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的名畫《游艇上的午餐》(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1881),這位畫家說藝術品應該漂亮。但是,也考慮一下多那太羅(Donatello,13861466)的《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14531455),其中的人物很難被認為是漂亮的。這也引發(fā)了第二個問題。
2. 藝術和情感:一件藝術品必須要傳遞情感,或者引發(fā)情緒性的回應嗎?《抹大拉的馬利亞》制造了源于欣賞者內心深處的反映。但是,為了這個原因,或更勝一籌的,是例如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的《灰色的彩虹》(Greyed Rainbow,1953)嗎?
3. 藝術和信息:藝術作品一定具有含義?必須傳遞某種信息?它應該告訴欣賞者一些內容?那么,如果是這樣的話,作品自身就必須制造全部的信息嗎?還是欣賞者應當通過參與這個過程得到更多的東西?每位觀看作品的人都能從波洛克的畫中看出不同的內涵那些只對觀看者本人重要的含義。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曾說,那些你用自己的頭腦創(chuàng)造出來的,才是最珍貴的東西。
4. 藝術和手工藝:是否應當在藝術與手工藝之間做出區(qū)分?在純藝術和民間藝術之間呢?純藝術能比手工藝或民間藝術或是所謂的原始藝術享有更高的地位嗎?如果一名藝術家在具有使用功能的物體,比如一個用來放食物的盛器表面作畫,會降低創(chuàng)作的藝術性嗎?
5. 藝術和技術品質:手工技藝的優(yōu)劣是評判藝術家的合理標準嗎?一件被認真、熟練而精確加工過的藝術作品是不是比沒有被這樣加工的作品更好?技術水平對一件作品的價值而言,到底達到怎樣重要的程度?還是說只有創(chuàng)意是最重要的?從歷史角度來看,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并未完成的作品毫無價值;只有到最近一段時間,大師們未完成的或是用作準備的草圖才被認為是有價值的。
6. 藝術和規(guī)則及理論:藝術作品能按照規(guī)則或理論創(chuàng)造出來嗎?與之相關的一個問題是關于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之爭。二者中的某一方更勝一籌嗎?今天,我們更崇尚創(chuàng)新,但在舊時,遵循固定的規(guī)則才更符合標準,特別是當藝術用于反復說教之時。因而,大量關于基督和他母親馬利亞的描述都非常相近,無論是在君士坦丁堡的一位拜占庭藝術家那里還是在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藝術家那里,這能使沒有文化的觀眾一下子了解作品的宗教主題。
7. 藝術和審查制度:應當有對藝術作品的審查制度嗎?如果有,又應由誰來制定?如果不該有,那你對那些冒犯人群的作品又怎么看不論是無意還是故意?政府在支持藝術方面的角色是怎樣的?
8. 什么是你對藝術的定義?美學成分是否是必要的?你的觀點基于怎樣的基礎?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曾說:藝術是那些你能夠僥幸成功的東西。
二、其他藝術門類
顯然,藝術的特定方面將吸引人類天性中非;镜、由衷的本性。因而像達·芬奇、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和畢加索這樣的藝術家就被全世界公認為天才,包括那些來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這象征著人與人之間共同的聯(lián)系,人人都有的本性。在音樂天才方面也是同樣,比如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文學天才方面也是,比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確實,人們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品提醒我們,那些令我們團結在一起的共同性要多過使我們產生分歧的差異性。然而,正是那些差異令生活如此精彩,并促使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感受新事物。
(一)音樂
音樂彌漫在我們的生活中,在電視上、廣播、電影里,還有電梯和商場中。MP3(一種能播放音樂文件的播放器)的成功以及iPod(蘋果公司音樂播放器)的驚人大賣證明了我們無論在何地都希望有音樂伴隨左右。
音樂是一種暫時的藝術,只存在于時間中。這是需要材料最少的藝術形式,基本元素只是聲響與沉寂。音樂中的沉寂是藝術家用否定的空間,或非占有的空間來進行對話的表現(xiàn)。羅伯特·格林伯格(Robert Greenberg,1954 )在《如何聆聽偉大音樂》(How to Listen to Great Music,2011)一書中提出:我們天生就具有聆聽和創(chuàng)作音樂的能力。我們都準備好了去享受音樂,去深入地感受它,去用盡管不太容易形容卻非常有力量的方式對音樂做出回應。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對視覺藝術和舞蹈做出回應,會個人化地、主觀地、印象化地以及感情用事地回應音樂作品。
格林伯格書中的一篇文章年輕人的音樂會中提到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將音樂的意義描述為當你聆聽時讓你感覺它的方式。對于欣賞音樂和音樂本身而言,基本的是其表現(xiàn)的感覺和我們聽到之后所產生的感覺。尼古拉斯·庫克(Nicholas Cook,1950 )在《音樂:一個簡單的介紹》(Music: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1998)一書中強調音樂與社會的聯(lián)系。庫克提醒我們,音樂深深地嵌入了人類文化中,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音樂被用作各不相同的目的。他還提示,盡管每種音樂都是不同的,但每種音樂都同樣是音樂。我們或許發(fā)現(xiàn)這具有睿智的說服力。我們也可能會說:當然,在世界范圍內,有許多種類的音樂在被人們演唱和演奏著。此外,我們還會奇怪地發(fā)現(xiàn)自己恐怕只對有限的幾種音樂感覺舒服,甚至只覺得某種特定的類型才是自己心中所認為的我們的音樂。
布萊克本所劃分的第一類問題包括:我是什么?我是否可能幸免于自己身體的死亡?在身體死亡之后,我會到哪里去,會變成什么樣?我經(jīng)常(或大多時候)出于自身興趣而行動嗎?我怎樣理解他人并與他們進行交流他人是獨特的個體,并與我不同?
布萊克本所劃分的第二類問題包括:世界為何存在?世界是如何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自然是由什么構成的?自然為何持續(xù)地存在并用現(xiàn)在的方式發(fā)生變化?我們能不能真正弄明白世界是什么,它從哪里來,以及它將變成什么樣?
此外,他劃分的第三類關于我們自身與世界關系的問題,包括以下這些:我們是否能夠確定地以世界真實的情況來感知它?我們實際上對世界以及對生活在世界上的他人,到底有多少認識,是什么種類的認識?我們能否超越個體的、特異的和主觀的對世界的感受?以上所有問題都無法從根本上予以回答即無法用確定性的答案回答。
布萊克本還提出了另一個重要(也很有趣)的問題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說,為什么我們應該關注這些廣泛又帶有幾分抽象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能否被回答以及被怎樣回答真的很重要嗎?是否存在一些實際的原因來讓我們對哲學問題感興趣?布萊克本在兩方面做出了回答。首先,我們或許會對這些問題的內容或是問題本身感興趣因為它們固有的趣味性。這一回答并不關乎哲學問題到底是否有用或有實際意義,我們是否能用它們來做什么。我們反而可以僅僅因為它們有意思、思考它們非常好玩,或是因為這些問題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并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而對其加以關注。
其次,即使哲學問題并非立刻具有實際的效用,它依然因為反映了實際而具有價值。思考做了什么事將影響我們如何去做或者我們是否還要繼續(xù)做這些事情。如果我們接受布萊克本我們活在一個思想體系中以及這樣的體系影響我們如何在世界中生活這一觀點,那么我們或許會傾向于進一步地接受他的概念,那就是我們生活和思考的方式可以變得更好或更糟,通過我們沉思仔細思考的價值觀。
(四)宗教
宗教包括一整套關于起源、目的、宇宙的本質以及人類在其中所處的位置等信仰問題。在宗教術語中,宇宙被視作由某一超自然的存在或組織創(chuàng)造的產物,創(chuàng)造者通常被定義為神,或是一系列的神。宗教還涵蓋一套關于通向神性的信仰和態(tài)度,其中包括某些實踐,例如崇拜并遵從教義。與宗教相關聯(lián)的是社會及政治信念、哲學主張、法律、習俗、儀式,以及合乎《圣經(jīng)》或其他宗教文本要求的行為方式。
宗教與神話相連,即與由世界范圍內人們編寫并傳承的傳統(tǒng)故事相聯(lián)系。神話既有貶義的、否定的,也有非貶義的、中性的意義。這一術語在此表明神話故事與表達自身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任何個人或文明產生聯(lián)系,不論這些神秘的故事是否基于真實的歷史人物或事件。
宗教包含典型的對信條及傳統(tǒng)的承諾感,其中包括一系列為表達對神圣的崇敬和告慰之情的虔誠儀式和實踐。它還會帶給信徒們諸如敬畏和恐懼、尊崇和愛等感情,無論他們是獨自一人還是與教徒們在一起時。由此而來,宗教影響了人們的行為,特別是他們和其他人的關系他們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
在蒂莫西·比爾(Timothy Beal)的《圣經(jīng)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ible,2012)一書中,宗教一詞的拉丁語起源被描述為兼有religare(重新捆綁)和relegere(重新閱讀)的意思。通過對第一種詞源的思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宗教涵蓋了一套與信仰、傳統(tǒng)、價值觀、實踐和經(jīng)文的依附關系。所謂捆綁還指那些同樣與某一宗教傳統(tǒng)相聯(lián)系的人。在思考來自relegere的第二種詞源時,我們直接想到了閱讀和重新閱讀宗教的神圣文本以及它的傳統(tǒng)和實踐。第一種詞源強調宗教體驗的群體維度,第二種則指向閱讀經(jīng)文和傳統(tǒng),包括翻譯和再度翻譯。
宗教遠不只是一套信仰或一套傳統(tǒng)與儀式。宗教作為一種生活的方式,被人們的藝術、音樂和文化實踐所捕獲。在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宗教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在朝圣、祈禱和宗教供奉的過程中,為藝術提供了圖像、聲音和語句。神學是一種研究神圣本質的學問,規(guī)定了宗教實踐、精神信仰和社會行為的準則。舉例來說,中世紀羅馬天主教對遺骸能有效治愈人心的信仰,引發(fā)了朝圣這一實踐,并由此創(chuàng)造了教堂和主教坐堂。在這些地方,遺骸能夠被人們朝拜,朝拜者的精神能夠獲得圣徒或神圣的人們的幫助,并與他們產生聯(lián)系。
不同的宗教具有非常不同的美學觀念,贊揚各種不同的美的形象,例如裸體像被古希臘的廟宇雕塑和印度的印度教所贊揚,但在基督教教堂和伊斯蘭的清真寺里卻并非如此。實際上,在伊斯蘭教朝拜的場所,任何具象化的圖形都被禁止,因而伊斯蘭的清真寺都是用幾何圖形設計,以及從神圣經(jīng)文《古蘭經(jīng)》(Quran)中摘錄的語句作為裝飾。在美洲原住民的觀念里,在一間永久性的建筑中朝拜和建造建筑本身都是不恰當?shù),他們更傾向于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朝拜并與神進行交流。
四、結語
人文通史拓展了我們的經(jīng)驗。這些學科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深化了我們的理解力,激發(fā)了我們的想象力,給予我們努力以回報并滿足我們的渴望。人文通史使人驚訝和震驚。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智慧,也帶來安慰。它們擴大并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并最終令我們成為更加充實和深刻的人。
2012-2013年度富布萊特高級學者獎獲得者、美國佩斯大學著名藝術史教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國家畫廊、波士頓博物館授課教授Janetta Rebold Benton女士,美國佩斯大學文學系教授、哈佛大學英文寫作教授Robert DiYanni 合著
前 言 / V
緒 論 / 001
第一章 史前時代與早期文明的藝術與人文 / 025
第一節(jié) 人文曙光:史前時代 / 027
第二節(jié) 文明初現(xiàn):美索不達米亞的藝術與人文 / 032
第三節(jié) 質樸穩(wěn)固:古代埃及的藝術與人文 / 043
第四節(jié) 史前時代與早期文明的遺產 / 060
第二章 開創(chuàng)與典范古代希臘的藝術與人文 / 063
第一節(jié) 愛琴文明 / 065
第二節(jié) 古希臘歷史與人文 / 072
第三節(jié) 古希臘的遺產 / 103
第三章 繼承與發(fā)揚古代羅馬的藝術與人文 / 105
第一節(jié) 伊特魯里亞文化和藝術 / 107
第二節(jié) 古羅馬歷史與人文 / 113
第三節(jié) 古羅馬的遺產 / 142
第四章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古代中東三大宗教的藝術與人文 / 145
第一節(jié) 猶太教與基督教 / 147
第二節(jié) 伊斯蘭教 / 172
第三節(jié) 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遺產 / 181
第五章 從黑暗到光明中世紀的藝術與人文 / 183
第一節(jié) 歷史背景 / 185
第二節(jié) 羅馬風格 / 193
第三節(jié) 哥特式風格 / 203
第四節(jié) 中世紀文學、哲學與音樂 / 215
第五節(jié) 中世紀晚期的意大利 / 225
第六節(jié) 中世紀的遺產 / 232
第六章 人文主義重現(xiàn)文藝復興前期的藝術與人文 / 235
第一節(jié) 歷史背景 / 237
第二節(jié) 文藝復興前期的意大利 / 239
第三節(jié) 文藝復興前期的歐洲北部 / 259
第四節(jié) 文藝復興前期的遺產 / 271
第七章 天才涌現(xiàn)與創(chuàng)作爆發(fā)文藝復興后期的藝術與人文 / 273
第一節(jié) 歷史背景 / 275
第二節(jié) 文藝復興后期的意大利 / 276
第三節(jié) 文藝復興后期的北歐 / 295
第三節(jié)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宗教與哲學 / 305
第四節(jié) 文藝復興后期的音樂與文學 / 313
第五節(jié) 文藝復興后期的遺產 / 321
第八章 華麗莊重的巴洛克時代17世紀的藝術與人文 /
323
第一節(jié) 歷史背景 / 325
第二節(jié) 意大利、西班牙巴洛克藝術 / 331
第三節(jié) 北歐巴洛克藝術 / 343
第四節(jié) 巴洛克時代的音樂與文學 / 355
第五節(jié) 巴洛克時代的遺產 / 362
第九章 優(yōu)雅和激進并存的啟蒙時代18世紀的藝術與人文 /
363
第一節(jié) 歷史背景 / 365
第二節(jié) 小巧精致的洛可可藝術 / 371
第三節(jié) 新古典主義的興起和成就 / 381
第四節(jié) 啟蒙時代的文學 / 393
第五節(jié) 啟蒙時代的遺產 / 398
第十章 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雙重奏19世紀上半葉的藝術與人文 / 401
第一節(jié) 浪漫主義時代的特征和哲學 / 403
第二節(jié) 浪漫主義藝術成熟 / 406
第三節(jié) 現(xiàn)實主義藝術與文學 / 433
第四節(jié) 19 世紀上半葉的遺產 / 439
第十一章 突破與更新19世紀下半葉的藝術與人文 / 441
第一節(jié) 歷史背景 / 443
第二節(jié) 19 世紀下半葉的藝術 / 449
第三節(jié) 19 世紀下半葉的文學 / 476
第四節(jié) 19 世紀下半葉的遺產 / 481
第十二章 詭譎多變的20世紀(上) / 483
第一節(jié) 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動蕩的世界 / 485
第二節(jié) 20 世紀上半葉的藝術與人文 / 491
第三節(jié) 20 世紀上半葉的遺產 / 523
第十三章 詭譎多變的20世紀(下) / 525
第一節(jié) 冷戰(zhàn)陰影下的世界歷史 / 527
第二節(jié) 20 世紀下半葉的藝術與人文 / 531
第三節(jié) 20 世紀下半葉的遺產 / 564
第十四章 新世紀的憂思與盼望 / 567
第一節(jié) 新世紀17年回顧 / 569
第二節(jié) 新世紀的哲學與科學 / 571
第三節(jié) 新世紀的藝術 / 576
第四節(jié) 21世紀初期的遺產和對未來的展望 / 596
附 錄 / 599
致 謝 / 617
時間軸 / 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