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研究界,陳子善先生以發(fā)掘、考證史料而知名。本書中所輯文章,多是近年來他在魯迅、胡適、郁達夫、張愛玲等作家研究領(lǐng)域的史料新發(fā)見。全書分五個部分,分別是“魯迅及其文壇友人”“胡適、新月與京派”“張愛玲及其同時代作家”“‘舊派’作家二三”“序跋及其他”,作者從這幾位作家與同代人間的交往及書信往來等角度切入,從細節(jié)開始,考證史實,辨析文獻,描畫出一幅幅文學史內(nèi)外的新現(xiàn)場。
《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nèi)外》作者呈現(xiàn)的是你知道但不了解的魯迅、張愛玲等人。
陳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現(xiàn)代中文學刊》執(zhí)行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期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尤其是文學史料的研究,著有《沉醉春風:追尋郁達夫及其他》《鉤沉新月:發(fā)現(xiàn)梁實秋及其他》《雙子星座:管窺魯迅與周作人》《張愛玲叢考》等。
魯迅及其文壇友人
魯迅的《狂人日記》與錢玄同日記(3)
新見魯迅致郁達夫佚簡考(12)
關(guān)于魯迅致陶亢德函及其他(19)
魯迅書贈清水安三字幅考略(25)
郁達夫《她是一個弱女子》手稿本(35)
左聯(lián)·郁達夫·《北斗》(47)
《京報副刊》的誕生及其他(63)
重說《論語》(78)
讀《蕭紅書簡》札記(89)
1936年12月2日(89)
蕭紅與郁達夫(91)
巴金三題(93)
一篇談話錄(93)
說“巴”和“金”(95)
“現(xiàn)在我可以抬起頭來了”(97)
錢君匋與《錢君匋藝術(shù)隨筆》(100)
胡適、新月與京派
《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本》序(109)
重說《新月》(120)
沈從文書緣
——《買書記歷》代序(131)
蕭乾夫婦與丸山升的“君子之交”
——《君子之交:蕭乾、文潔若與丸山升往來書簡》序(140)
張愛玲及其同時代作家
“女人圈”·《不變的腿》·張愛玲(151)
“滿濤化名寫文”(168)
張愛玲識小錄(175)
愛玲說丁玲(175)
“張愛玲看中小丁”(177)
《太太萬歲》手稿(179)
致“上秦先生”函(181)
《小團圓》手稿復刻(182)
沈葦窗說“傾城”(184)
其佩憶張愛玲(186)
關(guān)于《遙寄張愛玲》的一封信(188)
《怨女》初版本(190)
宋淇評《怨女》(192)
皇冠版《流言》的裝幀(194)
《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序(197)
李君維三章(206)
“周班侯時代的上海”(214)
“舊派”作家二三
曾孟樸的譯著和日記(223)
《肉與死》(223)
《病夫日記》(225)
《鄭逸梅友朋書札手跡》淺說(228)
陳定山的《春申舊聞》(241)
序跋及其他
從《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的一個注釋說起(251)
《練習曲》及其“陳序”(259)
《撣塵錄:現(xiàn)代文壇史料考釋》序(264)
《故紙求真》序(272)
《浙江現(xiàn)代文壇點將錄》序(280)
《走向革命的浪漫主義》序(282)
關(guān)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參考資料”的往事(286)
為“張學”添磚加瓦(289)
現(xiàn)代文學之旅:從新市到莫干山(293)
附錄
“重寫文學史”之我見
——答《深圳商報·文化廣場》記者問(299)
愛玲說丁玲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了李向東、王增如合著的《丁玲傳》(上下),這是迄今最為詳盡的丁玲傳記,不禁使我想起了張愛玲筆下的丁玲。
1936年10月上海圣瑪麗亞女校創(chuàng)辦文學雜志《國光》,創(chuàng)刊號上刊出還是高二學生的張愛玲的小說《�!泛腿齽t書評,其中有則《在黑暗中》,就是寫丁玲的:
丁玲是最惹人愛好的女作家。她所做的《母親》和《丁玲自選集》都能給人頂深的印象。這一本《在黑暗中》是她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四個短篇,第一篇《夢珂》是自傳式的平鋪直敘小說,文筆散漫枯澀,中心思想很模糊,是沒有成熟的作品�!渡婆康娜沼洝肪瓦M步多了——細膩的心理描寫,強烈的個性,頹廢美麗的生活,都寫得極好。女主角莎菲那矛盾的浪漫的個性,可以代表五四運動時代一般感到新舊思想沖突的苦悶的女性們。作者的特殊的簡練有力的風格,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出它的養(yǎng)成。
不能不承認年輕的張愛玲讀書真多,從《紅樓夢》到林紓,從張恨水到老舍,古典和現(xiàn)代,她都讀。丁玲當時名氣之大已經(jīng)超過五四時期的冰心,因此,她注意到丁玲理所當然。這則短小的書評實際上是對丁玲早期創(chuàng)作的簡要回顧。對丁玲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張愛玲認為其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是成熟的佳作,不吝贊美之詞,可見她對丁玲的“愛好”。
八年之后,張愛玲第二次提到丁玲。此時張愛玲自己已闖出了一條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路,文藝視野也更寬廣了。1944年3月16日,她出席上�!芭骷揖壅剷�,回答《雜志》主編魯風提出的喜歡那些女作家的問題時,她再次提到了丁玲:
近代的最喜歡蘇青,蘇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后來略有點力不從心。
張愛玲仍然肯定丁玲的早期小說,但對丁玲“后來”的也即風格轉(zhuǎn)變后的作品已有所保留,所謂“略有點力不從心”只不過是委婉的說法。當時,張愛玲在淪陷的上海,看不到丁玲去延安后創(chuàng)作的《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yī)院中時》等小說,要是她讀到了,她的看法會不會又有所改變呢?
到了1974年,張愛玲在致夏志清信中再次提到丁玲。她在該年5月17日的信中說:“宋奇提過中大(香港中文大學)也許找我寫篇丁玲小說的研究,不過香港沒有她早期的小說。洛杉磯只有一本一九五二出的《丁玲選集》,里面有五篇是一九二七——三○的——似乎是引起寫農(nóng)村,轉(zhuǎn)變�!彼芟胝业蕉×帷皠e的早期短篇與長篇《韋護》、《母親》”。同年6月9日信中又向夏志清詢問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能否找到丁玲的“《韋護》。(我沒看過,是長篇?)《母親》單行本。”而她“最想知道”除了《丁玲選集》前五篇之外,“還有沒有別的這一類作品”。張愛玲在此信中還說“宋淇最注重她以都市為背景的早期小說,大概覺得較近她的本質(zhì)”,顯然她也認同宋淇的觀點。雖然張愛玲同時又表示她擬寫丁玲研究論文是為了稻粱謀,雖然此事最后因中大方面的原因而作罷,但張愛玲6月30日致夏志清信中關(guān)于丁玲的另一句話卻頗耐人尋味:“我也覺得丁玲的一生比她的作品有興趣�!毕闹厩寰幾ⅲ骸稄垚哿峤o我的信件》,臺北: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