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21世紀哲學的建制以及哲學所面臨的嚴峻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進行了深刻反思,對21世紀哲學的合法性與未來命運進行了系統(tǒng)思考,對在“蘇格拉底也不能得到終身教職”的當今時代“如何做哲學”這一問題進行了元哲學層面的回答,對哲學成果的評價標準、哲學的建制如何影響哲學的內容等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本書提出了具有啟發(fā)性的“田野哲學”(FieldPhilosophy)理念,主張哲學家應該走出書齋,走向社會并參與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以增強哲學對現(xiàn)實世界的影響。
聯(lián)結先天綜合判斷的主謂詞的中介或第三者是什么?(簡稱“第三者問題”)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但一直以來學界對該問題都缺乏應有的重視,更缺乏對該問題系統(tǒng)而專門的研究。本書系統(tǒng)地探討了純粹數(shù)學、自然形而上學、實踐哲學、美學等領域中先天綜合判斷的第三者問題,并對該問題的來龍去脈做了大致的梳理和闡釋。第三者問題的研究對理解和把握康德復雜而深邃的批判哲學體系,乃至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本書旨在梳理康德批判哲學時期的信念論題。與自然形而上學和道德形而上學的二分法,以及“真善美”的三分法不同,本書視康德批判哲學為理論哲學、實踐哲學與信念哲學的有機統(tǒng)一。其中在理論哲學的部分,重點分析信念與知識、意見、認知的根本差異,以及康德由信念之維對至上的存在者的證成問題;在實踐哲學部分,側重考查康德之道德、信仰與既有的非理性主義思想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而在信念哲學部分,借助對恩典、奇跡等概念的考辨,揭示康德之于傳統(tǒng)信仰的基本主張和立場。通過上述思想的闡釋,康德批判哲學時期的信念學說在一定意義上得到
本書是布倫塔諾的教職資格論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關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的專論之一。該書上篇提綱挈領地對由來已久的有關亞氏《論靈魂》中“主動理智”學說的研究進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則以對《論靈魂》及亞氏其它相關思想獨到而充分的解讀為基礎,提出了一種有關“主動理智”學說的精微、自洽而不失傳承的創(chuàng)發(fā)性詮釋。該書至少有三個目標:對亞氏《論靈魂》文本的一種解注:針對某些神秘化的誤釋而對亞氏思想的捍衛(wèi);以亞氏作為一位可信賴的顧問而對人類思想活動本身所進行的探究。該書也可被視為布倫塔諾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從經(jīng)驗立
在該書中,作者獨辟蹊徑,以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存在論為基本線索,批判性地考察了費希特在1794,1798/99和1812年三個版本的知識學形態(tài),指明了它們的內在的演進線索。該書指出,知識學的困境與“發(fā)展一種同時是存在論的形而上學”這一努力相關聯(lián)。費希特要求,借助先驗哲學的思維方式,不僅僅要去闡明其自身并不“存在”的存在者根據(jù),而且要去推導出存在者的實存和規(guī)定。作者認為,這一要求太高,從而導致了知識學的內在張力與不斷重寫。作者主張,我們應該將存在論從形而上學中劃分出去,存在論要自立門戶。該書以其深刻的洞
本書為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拔尖人才項目(BJS2024016)成果。古希臘懷疑論在此前的希臘哲學中有其根源,在赫拉克利特、智者學派、蘇格拉底學派甚至德謨克利特主義者等人那里發(fā)現(xiàn)很多準懷疑論因素。這構成了古希臘懷疑論的“前身”,本書將在引論部分對此做出闡明。本書上篇部分處理皮浪主義懷疑論問題,重點關注皮浪、蒂孟、埃奈西德穆、阿格里帕、塞克斯都等人的懷疑論思想。下篇部分處理學園派懷疑論,對阿塞西勞斯、卡爾尼亞德斯、斐洛、安提俄庫斯、西塞羅等人的懷疑論思想做出闡明。最后,本書簡略概
本書以康德原著《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為基礎,解析康德的先天綜合命題何以可能的認知觀,以及在對純粹理性批判的前提下,歸趣于理性自律的道德觀。分析與解證康德認知與道德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邏輯推理進路;闡釋它在對不同邏輯層次的理性機能進行批判的過程中,在理論、方法問題上所作出的貢獻與存在的問題。以前者為軸心,從縱向探析與說明康德在西方哲學史中所完成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從橫向比較研究這場在“睡帽”中完成的德國啟蒙運動,在認知與科學、宗教與道德等不同層面、不同向度上,所產生的哲學爭論與后續(xù)效應。由
本書為北京大學韓毓海教授的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經(jīng)典名著導讀課講稿。作者選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洛克、克勞塞維茨、黑格爾、馬克思、熊彼特、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影響西方政治、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思想家進行講解,展示了西方從哪里來,近代西方如何興起,以及資本主義如何塑造這個世界,同時更揭示了資本主義內在的、深刻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作者立足中國自身的文明歷史與當下中國,在對西方思想理論進行拆解、重述的過程中,重點就自由意志、勞動、人的全面發(fā)展、以人民為中心、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與文化、建設現(xiàn)代化國家等要點
本書主體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文本導讀”講述了《費爾巴哈論》的歷史語境與主導思想、《費爾巴哈論》的文本結構與學術闡釋、《費爾巴哈論》的“科學”話語及其在中國的傳播;第二部分“現(xiàn)實意義”探討了“哲學科學”的理論影響與應用哲學的新視域、馬克思主義哲學民族化與中國道路的世界歷史意義。書后還附有《費爾巴哈論》原著中文譯本及相關附錄,以方便讀者閱讀原文并進行互文解讀。
《哲學問題》是著名哲學家羅素在1912年出版的一部普及性哲學作品。該書在20世紀上半葉的歐美學界非常流行,引導了當時人們對于哲學學科的基礎認知。書中所討論的主要議題,當前哲學界依然在熱烈討論,包括存在物問題、摹狀詞理論、親知知識概念、知識與信念的關系等,尤其是對于哲學價值的討論,被視為圭端臬正。羅素認為,哲學沉思可以讓人們擺脫思想禁錮,去思考偉大的事情。這本書也是讀者學習分析性寫作的典范,表現(xiàn)了標準的羅素式文風——清新、雋永、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