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屬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感物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范疇。感物美學是文學藝術審美創(chuàng)造和審美體驗的發(fā)生之學,有著深厚的人類學與哲學基礎,發(fā)展歷史極其悠久。選題將中國古代感物美學作為一個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文藝美學問題來研究,探討它的理論形態(tài),發(fā)掘其有活力的理論內(nèi)容,深究審美感應的奧秘,尋求激活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的途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空間轉向以多種方式被推至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矚目的前沿,文學批評也越來越多地使用地理學的方法和工具來分析文學在空間中的存在以及空間在文本中的呈現(xiàn)。2014年法國出版的《文學地理學》可謂是這一領域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作者在書中為大家詳細梳理了法國文學空間與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發(fā)展狀況,列舉了多位重要學
此書為紀念著名學者、當代中國比較文學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樂黛云先生九十誕辰。樂先生曾長期擔國際任比較文學協(xié)會副會長和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自1990年以來,她逐漸成為我國比較文學界的精神泰斗,在海內(nèi)外學界均具有重要影響。文集的篇幅約100萬字,擬收錄海內(nèi)外著名學人及樂黛云先生親炙弟子在比較文學、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等領域的
在這本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書中,特里·伊格爾頓提出了一系列耐人尋味的問題。在精彩的分析中,伊格爾頓向人們展示了如何在閱讀時充分注意文學作品的語氣、節(jié)奏、質(zhì)地、句法、典故、歧義和其他形式方面。他還研究了人物、情節(jié)、敘事、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虛構性的意義以及文學作品說什么和表現(xiàn)什么之間的緊張關系等更廣泛的問題。作者
在商業(yè)片市場上,觀眾基礎zui廣、zui有機會獲得投資的流行類型中,驚悚片是zui難創(chuàng)作的。它需要打消觀眾心理防備、破壞對日,F(xiàn)實的依賴,而前提是編劇得建立一個極其牢固的可信賴體系,這正是本書的重點。作為實戰(zhàn)派專家,作者追溯了定義該類型共性的主題和元素,梳理了與偵探片、恐怖片的血緣、譜系關系,提供獨具特色的“銀幕故事類
本書為連續(xù)性出版物《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論叢》之第三輯,收入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兩個領域論文28篇,分為“特稿”“東西方文學對話”“亞洲多元文明互動”“絲路文化研究”“中國學與中國學家”“書評”等欄目。本輯作為特稿,發(fā)表了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先慎先生的一篇遺作。周先慎先生系中國古代文學領域著名學者,四川成都崇州市人,19
本書是針對20世紀著名的翻譯大家阿瑟·韋利(ArthurWaley)晚年自訂的中國古詩翻譯選集所做的導讀與鑒賞,主體為韋利的譯作原文與對應的古詩中文,包括《詩經(jīng)》、漢魏古詩、寒山與白居易的詩、宋明詩詞等;每個篇章前有編者撰寫的精彩導讀,對譯文做了深入淺出的鑒賞與評述。此書雖為反映譯者個人喜好的選本,但譯作不循舊規(guī),不按
《批評與意識形態(tài)》是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學家伊格爾頓的代表作。這本完成于伊格爾頓青年時期的作品,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正值西方文化界的一批學人在面對社會現(xiàn)實的新變化,努力尋找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更加具體的唯物主義形式復蘇的理論方案。在《批評與意識形態(tài)》中,伊格爾頓針對以雷蒙?威廉斯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美學批評中所遺留的
本書將為媒體行業(yè)的學生和從業(yè)者提供了各種跨平臺創(chuàng)建創(chuàng)新型新媒體項目的策略。麥克萊恩整合了一系列理論家和實踐者關于視覺藝術、聲音效果和互動媒體的觀點,從實踐、技巧、歷史、理論和術語等角度為媒體從業(yè)者提供了一份實用的參考指南。他以宏大的視角去探索傳統(tǒng)敘事、虛擬現(xiàn)實和增強現(xiàn)實、觀眾解讀、聲音設計、蒙太奇、跨媒體敘事等,以幫助
《比較文學變異學》指出了目前現(xiàn)有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缺失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學科理論突破點,即以異質(zhì)性為可比性基礎的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進一步整合了當前比較文學的學科理論體系。本書指出了變異學的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分別論述了比較文學變異學的中國哲學基礎,變異學與當代西方哲學、變異學與當代國際比較文學、跨學科與普遍變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