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學術史綜述對浙東學派的重要譜系如婺學、永嘉學派、永康之學、北山學派、東發(fā)學派、深寧學派、四明學派、陽明學派、蕺山學派、浙東史學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百年研究進行回顧與展望,更重要的是力圖突破一般學術史綜述的寫作范式,將浙東學派研究置于20世紀歷史與思想語境變奏的大背景中,進一步考察百年浙東學派研究遷變
《通書》是周敦頤讀《易經(jīng)》的心得。在學習易經(jīng)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寫了短短四十章,不足三千字,但是從宇宙萬物的起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這里都有,可說是將形而上和形而下結(jié)合得極好。他以他的境界,出入于儒釋道三教,把儒釋道的智慧通過《易經(jīng)》的讀書心得凝結(jié)在一起。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然而他現(xiàn)存的哲
本書共計15篇,內(nèi)容包括理學之原、理學源流派別、濂溪之學、康節(jié)之學、橫渠之學、明道伊川之學、晦庵之學、象山之學、浙學、宋儒術數(shù)之學、陽明之學、王門諸子、有明諸儒等。
《近思錄集說》十四卷,管贊程(18721952)著。該書對朱熹和呂祖謙編選的《近思錄》進行解說。先引古今學人之論述,然后加以自己的注釋和解說,以闡述其深邃的理學思想。每卷分若干章,章末總結(jié)大意。所引之人自西漢至民國,多達50余人,比清茅星來、江永所編的兩種《近思錄集注》征引更廣,尤因增入近代學人(如夏震武、張紹價等)結(jié)
“四端七情”之辨是東亞儒學史上著名的哲學淪辯,能反映朝鮮朝朱子學特色。《四端七情之辨:朝鮮朝前期朱子學研究》以四端七情問題為理論線索,從比較哲學的視角探討了“四七”之辨的產(chǎn)生、演變及其在東亞儒學史上的意義。在淪述過程中,還對與“四七”之辨有密切關聯(lián)的“無極太極”之辨、“人心道心”之辨作了詳細的闡發(fā)。此為朝鮮朝前期著名的
本書敘述了朱熹在武夷大地講學論道的一生。內(nèi)容包括:家住活水邊、師從三先生、悠悠歸儒路、立說寒泉塢、歸來九曲溪、魂落望考亭、斯文建寧府。
《許文正公遺書十五種/歷代全集叢刊》是對許衡集子的搜集、整理,一類是以往刊刻的全集,一類是過往叢書中已經(jīng)全部匯集刊刻但未命名的全集,一類是編者據(jù)已刊散本匯編的個人全集。
本書為《性理大全》之類編本,大全原書七十卷,卷帙浩繁,本書精選原文,仍以太極圖、西銘、道統(tǒng)、為學、讀書法、歷代、君道等字樣標目,分為十卷。
本書為宋代學者葉士龍整理朱熹語錄而成,為朱子學研究的重要文獻之一。朱子學為近世儒學之大宗,其生平著述甚繁而門人甚多,平素亦多講論。朱子歿后,門人各出所記問學記錄,當始以為從學有先后,造道有深淺,故所記不同無異同。此本為黃干弟子葉士龍所記,固淵源有自也。
國學經(jīng)典。近思錄,14卷。分道體、為學大要、格物窮理、改過遷善克己復禮、齊家之道、出處進退辭受之義、治國平天下之道、制度、處事之方、教學之道、改過及人心疵病辨、異端之學、圣賢氣象,全面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出宋儒性命義理之學的思想體系,集中闡述儒家內(nèi)圣外王修養(yǎng)實踐功夫論。現(xiàn)以明本為底本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