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本書記錄了上海市閔行區(qū)明強小學全體教職員工參加 “新基礎教育”研究性變革實踐歷程。本書上半部的兩章主要是敘述了學校嘗試參與“新基礎教育”研究的過程思考、實踐感悟及變革成果,第一章反映了面臨改革之初的困境與挑戰(zhàn)及變革中確立的校訓及學校文化,第二章則重點陳述了“新基礎教育”成型、扎根中的歷練與實踐。本書下半部集中闡述明強在十多年改革實踐中形成的“新基本功”及其形成經(jīng)驗。第三章重點總結(jié)明強教師在校本合作研究中的重要變化和形成的新經(jīng)驗。這可稱之為教師團隊校本研究的“新基本功”。第四、五兩章分別反映作為學科教師和班主任在從事教學和教育工作中形成的“新基本功”,以此畫出明強教師新的發(fā)展群像和個像。
“‘生命·實踐’教育學論著系列三——合作校變革史叢書”由葉瀾教授主編,全面反映參加“新基礎教育”研究和“生命·實踐”教育學的中小學校的變革和成長。每一本都可稱作是當今中國基礎教育學校整體改革的一部“創(chuàng)業(yè)史”。 在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本書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可借鑒的經(jīng)驗。
\\t引子:走進明強這本書 \
\\t第一章 困境與挑戰(zhàn) \
\\t第一節(jié) 變革之始 \
\\t一、老校新生的動力源 \
\\t二、新舊觀念的強碰撞 \
\\t三、發(fā)展路徑的再明晰 \
\\t第二節(jié) 變革之路 \
\\t一、起點:從“爭強好勝”到“明理強己” \
\\t二、拐點:從“外力驅(qū)動”到“主動發(fā)展” \
\\t第三節(jié) 變革之魂 \
\\t一、校訓:成人成事的“方程式” \
\\t二、文化:樹魂立根的精氣神 \
\\t第二章 在成型、扎根中歷練 \
\\t第一節(jié) 從強個體到強團隊 \
\\t一、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 \
\\t二、強化骨干引領 \
\\t三、凸顯團隊合作 \
\\t第二節(jié) 從明規(guī)范到成自覺 \
\\t一、智慧領導創(chuàng)生新型規(guī)范 \
\\t二、“校歷活動”編織快樂童年 \
\\t第三節(jié) 從會審美到求超越 \
\\t一、打造實體與活動空間:審生命成長之美 \
\\t二、打造網(wǎng)絡與休閑空間:在創(chuàng)造中實現(xiàn)超越 \
\\t三、迎接轉(zhuǎn)型和發(fā)展挑戰(zhàn):在超越中成己達人 \
\\t第三章 教師團隊發(fā)展“經(jīng)驗包” \
\\t第一節(jié) 領導決策強化推力 \
\\t一、決策前提:研究需求、問題與潛力 \
\\t二、決策系列:形成整體推力的保證 \
\\t第二節(jié) 多元學習提升內(nèi)力 \
\\t一、培育教師學習理論的風氣和習慣 \
\\t二、提供豐富學習資源 \
\\t三、打造滋潤心靈的校內(nèi)文化 \
\\t第三節(jié) 教研創(chuàng)意形成合力 \
\\t一、骨干:教研活力的激發(fā)源 \
\\t二、日常:教研之根的生長處 \
\\t三、組織:教研活動的多形態(tài) \
\\t四、推進:教研活動的深廣度 \
\\t第四章 教師學科教學新基本功 \
\\t第一節(jié) 開發(fā)教材育人價值之功 \
\\t一、明晰各科教材內(nèi)在價值 \
\\t二、多維再建教材教學結(jié)構 \
\\t三、教學過程教結(jié)構用結(jié)構 \
\\t第二節(jié) 讀懂學生發(fā)展狀態(tài)之功 \
\\t一、學校研究的“升級”共識 \
\\t二、將成長需求轉(zhuǎn)化為教學目標 \
\\t三、讀懂學生為精彩生成提供可能 \
\\t第三節(jié) 實現(xiàn)課堂互動生成之功 \
\\t一、在教學中開展生命對話 \
\\t二、創(chuàng)造善用互動生成策略 \
\\t三、智慧反饋推進教學過程 \
\\t第四節(jié) 主動開展自我反思之功 \
\\t一、課后及時反思 \
\\t二、階段小結(jié)反思 \
\\t 三、全程成長反思 \
\\t第五章 教師學生工作新基本功 \
\\t第一節(jié) 發(fā)現(xiàn)學生成長契機之功 \
\\t一、善于傾聽學生心聲 \
\\t二、善于引導自發(fā)傾向 \
\\t三、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狀態(tài) \
\\t第二節(jié) 幫助學生走出困境之功 \
\\t一、用信任期待催化成長 \
\\t二、借新鮮形成提升能力 \
\\t三、讓學生做最好的自己 \
\\t第三節(jié) 養(yǎng)成學生健康品性之功 \
\\t一、在班級生活中養(yǎng)成責任心 \
\\t二、在團隊活動中養(yǎng)成主動性 \
\\t三、在家庭溝通中養(yǎng)成感恩心 \
\\t四、在社會實踐中養(yǎng)成公益心 \
\\t結(jié)語:界定新起點 \
\\t一、對基地校時期的成長回望 \
\\t二、對“生命·實踐”教育學合作研究校的前景展望 \
\\t
\\t后記 \
\\t后 記
\\t在經(jīng)歷N次修改之后,書終于可以交稿了,卻一直有“未完待續(xù)”的感覺:走過的蜿蜒的路,投入的深重的情,發(fā)生的眾多的變,萌動的困惑與創(chuàng)想……落到紙上,終覺未盡其意。不論是對作為表現(xiàn)主體的明強教師,還是對作為讀者的任何人,都還存著一絲歉意。
\\t說實話,《生命自覺》這個選題不容易寫,“自覺”兩字對于人、對于生命本身而言,是即使努力修為也未必可達到的境界;“新基礎教育”引領下的新型教師更是以此為鑒、追求卓越。
\\t明強人與“新基礎教育”的結(jié)緣,注定能從一開始走到很遠,其攜手生長因子中“價值同、情意合、行動真”最重要。前言中提及,明強是一本書:書之厚,不僅從字里行間看、更要通過對現(xiàn)實百態(tài)進行對照才能悟出深意;書之香,靠且讀且行且思,在視野、行動、思維的有機聯(lián)系中方能品出味。由此可斷定,才來了學校兩年半的我,根本無法在此道盡百年明強搏擊歷史長河所流淌的教育風骨,以及代代明強人恪盡職守的貢獻與創(chuàng)造。是否能道明,也還存疑。
\\t所以選擇了客觀地呈現(xiàn)一條路徑,一條怎么變過來的路徑。所幸因為是真實經(jīng)歷過的,即使步履蹣跚,足印也深淺不一,仍顯得清晰而可貴;赝,我們的確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卸下機械無味的“教書匠”外衣,而懂得享受豐富靈動的“研究著實踐”的育人滋味。育人也是育己,這條路一定很長,但有了方向,又何懼之有?
\\t在此,我要特別提及在成書過程中亟須感謝的人。一是吳國麗老校長,倒不是她為書稿具體做了哪些事,而是從組稿開始的每一天,恰是我親歷從“新基礎教育”改革源頭處讀懂明強的過程,每翻閱一篇老校長的文章,我總會發(fā)出“哦,原來如此”的感慨!由此來體味當時的艱難和堅韌,從而提醒現(xiàn)在的我該繼續(xù)做什么怎么做?前任老校長陸明娣也是極其豁達的長輩,單是她每次見我時不摻任何雜質(zhì)的笑就給了我很多力量,我時常想,若沒有她當時四處張羅,哪有如今這樣寬闊大氣的校舍供我們放開手腳展開有意義的教育創(chuàng)造?還有一任一任全力支持學校投入研究的教育局和七寶鎮(zhèn)領導……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句話一點不錯!今日明強人倘若已經(jīng)長出一些生命自覺來,那也是因為心中有根、也有一貫的追求。
\\t對葉老師的感激,不知該以怎樣的語言來表達更好。其實這是我第一次正兒八經(jīng)寫一本書,過程中邏輯不清、詞不達意是常有的事,作為叢書中的一本,起初很怕寫不好讓她老人家見笑?蓪憰倪^程也讓我有機會走近更親和的葉老師,每一次面對面交流,她老人家都讓我從心底感受到豁達與輕松。我想這是一位虛懷若谷又腳踏實地的中國教育家對一線校長、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體諒、理解和包容。有一些提綱挈領的內(nèi)容,還是葉老師親筆幫助提煉的,可謂字字珠璣。此外,與葉老師同行的李政濤、吳玉如、吳亞萍、卜玉華、李家成、龐慶舉等華東師大課題組老師,閔行“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程麗芳、陸燕琴老師等也一直在關心著書的進程。
\\t不得不提的是我的搭檔王曉,他見我事多,幾乎承擔了所有前期素材的搜集任務,以及后期稿件的整理工作,一個人悄無聲息沒日沒夜不知工作了多久。期間,住院治病時他還捧著電腦不放,為此我一直過意不去。好幾次,我和他兩人在家附近的咖啡館里起勁地討論確定目錄并為此辯論不休的時候,店員卻提醒我們營業(yè)時間到此為止……在明強,這樣的好搭檔若要細數(shù),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列舉,王曉只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我想我之所以能迅速地融入明強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辦學實踐中,這樣來自搭檔的滿載著真誠的支持與幫助,對我來說,極為重要!
\\t當然,還有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珍貴案例、感悟的沈新紅、馮曉穎、潘鴻、禇卓煉、郭芳、王淳、俞亞勤、紀凌、葉喜、張雅珉、鄭熙彥、郭亞熙、李珊君、唐紅、趙翔、謝昕穎、宋麗娜、趙青、黃琳、顧彩紅、李靜、李華君、馬偉偉、胡鳳梅、于媛媛、黃鸝琳、胡蘊、陸一、梁伯霞等等,每一個案例、每一句話語都是明強教師親歷改革的真實寫照,也是新型教育者的成長心語。
\\t最后,我不得不回到原點,來說明寫這本書的本意。作為執(zhí)筆者,只是替所有明強教師回顧梳理一段心路、展望明晰發(fā)展前景,若沒有這個群體的共同智慧和創(chuàng)造,就不可能有這些鮮活的由來,雖然一些想法和做法,依然顯得稚嫩并有待改善。同時,我們也清楚,在十多年的變革歷程中,是明強數(shù)以萬計靈動的孩子,給了我們變革的信心與創(chuàng)造的力量,讓我們終于可以聽到“以一個生命碰撞另一個生命發(fā)出的強音”。我想,這也是一名新型教育者不該失落的初心及最終的落腳點。
\\t這樣想來,明強和明強人的成長絕非偶然,在國家、民族經(jīng)受重大考驗的社會轉(zhuǎn)型期,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不僅在用踏踏實實的每一天,更在用承載夢想的生命自覺,成就中國教育和我們自己的美好未來!
\\t
\\t顧文秀于2014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