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亦是亞洲歷史上最悠久的政黨。它的前身最早為成立于1894年的興中會,而后分別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并于1924年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是中國國民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又叫做“中央黨部”,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chǎn)生的中央委員和中央常務委員組成,并設立中央委員會主席。自1924年改組成立,到1949年敗退臺灣,中國國民黨在大陸共產(chǎn)生過八十四位中常委:廖仲愷、戴季陶、汪精衛(wèi)、譚延闿、蔣介石、胡漢民、陳公博、宋慶齡、宋美齡、張治中、林伯渠、吳玉章、張群、蔣經(jīng)國……他們都曾是中國歷史舞臺上的風云人物,都曾是縱橫民國政壇宦海的重要人物……盡管他們身份不同,但他們對國民黨及中華民國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通過對八十四位中常委生平的簡約描述,從另一個角度展現(xiàn)了民國政治的風貌,可以為研究中國國民黨史和中華民國史提供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資料,同時也可使普通讀者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目錄
廖仲愷:三民主義信徒
廖仲愷是國民黨內真正理解孫中山政治理想,并在長期的革命活動中與孫中山保持高度一致的同道中人。他為國民黨、為國家四處奔走,置生死于度外。
廖仲愷受命與蘇俄大使越飛接觸,討論中國革命問題,促成了聯(lián)俄的實現(xiàn)。協(xié)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現(xiàn)了國民黨的改組和國共合作。
國民黨“一大”后,廖仲愷曾專心致力于黃埔軍校的建設。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廖仲愷威望的日益提高,引起了胡漢民等人的嫉恨,廖最終成了派系斗爭的犧牲品。
戴季陶:國民黨的理論家
戴季陶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國民革命時期著《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和《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閹割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合理內核,破壞國共合作,成為反共之理論權威。
戴季陶成了蔣介石的打手,一會兒用宗教麻痹人,一會兒又用孔子學說迷惑人。任考試院院長時倒想做點事,卻一事無成。西安事變中主張討伐。
戴季陶曾嘲笑陳布雷的自殺行為,但他于1949年2月11日,面對窗外的風聲雨聲,他自感油盡燈枯,步了陳氏的后塵。據(jù)說是由于本人不堪忍受孫科的污辱而吞食安眠藥。
譚平山:愛國奮斗
1909年,譚平山加入了同盟會。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廣州,參加革命活動,是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重要助手。1924年,出席了國民黨一大。
1927年7月,譚平山退出國民黨。力主中國共產(chǎn)黨在南昌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后,到了澳門。后被開除黨籍,并開始組建第三黨,進行反蔣活動?谷諔(zhàn)爭時期,在國民黨內工作,后為中國共產(chǎn)黨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了一系列重要職務。
張靜江:“革命圣人”
張靜江出身豪門,因“深信君(孫中山)必能革命,故愿盡力助君成此大業(yè)”,慷慨資助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yè)。在革命過程中,張靜江、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義結金蘭。
張靜江與陳果夫、蔣介石等人共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曾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在浙江省主席任上,牟取私利,獨斷專行,為蔣所不容,“自動”辭職。
抗戰(zhàn)開始后,張靜江寓居紐約。1942年12月,在其寓所主持召開了第一次“世界國際社團同盟”大會。1950年9月3日,客死紐約,蔣介石親書“痛失導師”的挽詞。
蔣介石:一代梟雄
蔣介石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后得到孫中山信任,而異軍突起,并發(fā)動了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北伐進程中,制造反革命政變,在血雨腥風中建立起南京國民政府。
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首先解決了政爭,又平定了各地軍閥,又對中國共產(chǎn)黨、工農(nóng)紅軍和革命群眾進行鎮(zhèn)壓。九一八事變后,推行不抵抗政策,引起全國反對。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被迫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
抗戰(zhàn)時期,初期堅持抗戰(zhàn),后來轉為消極抗戰(zhàn)。參加開羅會議,成為四巨頭之一,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抗戰(zhàn)勝利后,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喪盡民心,敗退臺灣島。
毛澤東曾預言:人民解放軍將在1950年占領臺灣;美國人士斷言:臺灣將在1950年陷落。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中共幾代領導人的愿望還未實現(xiàn)。
蔣介石晚年身體不甚健康,而且又非常迷信,并不十分信任醫(yī)生。終于與1975年去世,蔣介石時代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汪精衛(wèi):最大的漢奸
汪精衛(wèi)早年是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曾謀刺攝政王載灃;追隨孫中山,參加國民黨“一大”和國共合作;與蔣介石一直明爭暗斗,但屢斗屢敗;是親日派的領袖,最后投降了日本人。
汪精衛(wèi)叛國投敵,蔣介石對他軟硬兼施。軍統(tǒng)奉命刺殺汪精衛(wèi),不料曾仲鳴做了替死鬼,汪逃過一劫。后又是召開偽國民黨“六大”、又是組織汪氏漢奸政權,極盡賣國之能事。
汪精衛(wèi)槍傷復發(fā),陳璧君求助中醫(yī),劉一貼留下膏藥一貼,并書一封稱:“厚禮不該收,既收亦不愁。平生藥一貼,宜人不宜狗。”后赴日就醫(yī),死于日本,歸葬南京紫金山麓的梅花嶺。
譚延闿:湖南實力派
譚延闿年輕時仕途頗為順利,先中舉人,又為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在湖南地方幾所學堂任學監(jiān)。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先后三次督湘。
譚延闿第三次離湘赴滬,感到很不如意。在回顧多年的經(jīng)歷后,作出了跟隨孫中山,走民主革命道路的決定,并拒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職務。
寧、漢合流后,譚延闿先后擔任了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職務。他是蔣介石、宋美齡婚姻名義上的介紹人。1930年9月,因腦溢血突發(fā)去世。
林伯渠:從同盟會元老到新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林伯渠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功臣,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的主席,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的典禮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和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
新中國建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為政權建設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貢獻。1954年后,又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鞠躬盡瘁。
胡漢民:國民黨巨頭
胡漢民曾經(jīng)很自負地對孫中山說:“調和鼎鼐,協(xié)理陰陽,原是宰相分內的事,我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其實!焙鷿h民是“最了不起的一位幕僚長,也是歷史上少有的一位相爺”。
南京政府成立后,胡漢民與蔣介石合作,助蔣挫敗了桂系等地方勢力的反蔣活動,鞏固了蔣的地位。蔣介石獨裁專制之野心和胡漢民的政治理想沖突日甚,胡終被蔣囚禁于湯山。
胡漢民重獲自由后,偏居香港、廣州等地,從事抗日倒蔣的宣傳,并曾一度策劃組織“新國民黨”,處處與蔣對著干。1936年5月12日,胡漢民因腦溢血病逝于廣州。
陳公博:一代漢奸
陳公博早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共一大代表;在廖仲愷的感召下回國,一度成為蔣介石的心腹。后又投靠汪精衛(wèi),由中共一大代表變成了反共先鋒。
陳公博提出“重新改組國民黨”,想借此打擊蔣介石?箲(zhàn)爆發(fā)后,他逐漸成為了主和派,后投靠日本人,當了漢奸。汪精衛(wèi)死后,成了偽國民政府的代理主席。
陳公博潛逃日本,又表演了一出自殺丑劇,結果被中國政府引渡回國,關入牢房之中。在法庭上做了兩個小時的陳述,后被槍斃。
甘乃光:行政學專家
甘乃光從小受到父親、革命黨人甘日三的影響,在父親被殺害后,更堅定了參加革命、為父報仇的志向。國民革命時期,他是國民黨左派陣營中的一員。后追隨汪精衛(wèi),成為政治斗爭的一顆棋子。最終因政治斗爭出國考察和著書立說。
出國考察回國后,他又回到政治權力的中心。不過,這次他追隨的不再是汪精衛(wèi)而是蔣介石了?箲(zhàn)勝利后,甘乃光任“中華民國”駐澳大利亞“大使”,1951年卸任,后因病客死澳洲。
楊匏安:一生革命英勇就義
楊匏安早年留學日本,接觸西方學說;貒,為《廣東中華新報》撰文,介紹西方美學思想。又介紹馬克思主義,是南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最杰出者之一。
楊匏安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一批黨員,他積極開展工人運動,參加和領導省港大罷工和國民革命運動,并出席了黨的八七會議,廣州起義失敗后受到處分。于1931年就義。
孫科:民國公子
孫科為孫中山唯一的子嗣,是民國四大公子之一。當過廣州市市長、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競選過副總統(tǒng)。他最大的本錢是自己是孫中山的兒子。
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后,孫科先去了香港,后又去了美國。在美國,生活比較清苦,只有種菜,或靠兒女接濟為生。1965年,應邀返臺,任“考試院”院長。
在臺灣,孫科是一象征性人物。1969年,他前往韓國參加紀念金九的活動,并被授予韓國中央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70年,又赴美國,接受加州大學哈斯國際獎。
顧孟余:主張自由主義
顧孟余早年赴德留學,并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上任國民黨中執(zhí)委常委。國民革命失敗后,追隨汪精衛(wèi)組織改組派,后任鐵道部部長。
汪精衛(wèi)叛國時,顧孟余沒有隨同前往。后任中央大學校長,拒絕任何官職。李宗仁任代總統(tǒng)后,他組織“自由民主大同盟”,創(chuàng)辦《中國之聲》周刊,企圖實現(xiàn)自己的所謂政治理想。
徐謙:致力司法工作
徐謙少時熟讀經(jīng)史,曾在清朝為官。辛亥革命后,兩度擔任北洋政府的司法次長、國會議員。他追隨孫中山,擔任過廣州國民政府的司法部長、最高法院院長等職。
徐謙贊成三大政策。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常委。武漢國民政府時期,是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大革命失敗后,公開聲明不再參與政治活動,曾參加了福建人民革命政府。
吳玉章:延安五老之一
吳玉章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倡導榮縣獨立。國共合作期間,為兩黨所倚重。國民革命失敗后,繼續(xù)跟著共產(chǎn)黨革命。
1948年,吳玉章任華北大學校長;新中國建立后,任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為共和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人才。
丁惟汾:革命元老
丁惟汾早年留學日本,并加入同盟會,回國后主持山東支部的工作。1913年,當選為首屆國會議員。積極參加護國、護法運動,自稱“此頭可斷,此志不可奪也”。
從國民黨“一大”開始,丁惟汾連任四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蔣介石對其極為倚重,是其清黨反共政策的堅定執(zhí)行者。1928年起,他懈怠政務,開始籌劃山東革命先烈公葬事宜、編纂山東革命史稿和潛心研究古文經(jīng)學等。
于右任:遠望大陸
于右任幼年喪母,由伯母房氏扶養(yǎng)長大,小時候放過羊,后才開始正規(guī)地接受教育。于右任在父母、伯母等人的影響下飽讀經(jīng)書,并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對腐朽的清王朝極端不滿。
于右任在上海與馬相伯等人一同創(chuàng)辦了復旦公學,后來又先后辦了四份報紙。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代理交通部部長。護法戰(zhàn)爭期間,又擔任陜西靖國軍總司令。
國共合作后,于右任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常務委員。1931年2月2日,出任監(jiān)察院院長,歷時30余年,是國民政府五院院長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人。后到臺灣。
何香凝:與廖仲愷合葬于中山陵
何香凝出生于一個茶葉商人家庭,少年時拒絕纏足,與廖仲愷雖是媒妁之約,倒也意氣相投,志同道合。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并開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何香凝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為婦女部部長。孫中山逝世后,她和廖仲愷繼承其遺志,維護國共合作,貫徹三大政策。廖仲愷被暗殺后,她誓與國民黨右派斗爭到底。
解放后何香凝擔任了一系列重要職務。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醫(yī)院病逝,按照她生前與廖仲愷“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要求,廖、何夫婦二人合葬于南京中山陵園。
彭澤民:革命到底
彭澤民是南洋地區(qū)革命力量的主要領導人。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外事部部長,支持北伐戰(zhàn)爭,并同國民黨新老右派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在香港,彭澤民以行醫(yī)為掩護,繼續(xù)從事革命工作。組織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進行反蔣抗日活動?箲(zhàn)勝利后,為民主、和平奔走,反對內戰(zhàn)。
彭澤民應中共之邀回國參加新政協(xié),從此結束了20多年的政治流亡生活。新中國成立后,彭澤民身兼多職,是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中國紅十字會、中國僑聯(lián)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于樹德:合作社問題專家
于樹德早年曾資助周恩來東渡日本求學,后加入共產(chǎn)黨。國民革命時期,任國民黨中執(zhí)委常務委員會候補委員。國民革命失敗后,從事教學和著述。新中國成立后,主要在政協(xié)工作。
李濟深:反蔣為國
李濟深早年入保定軍校,后任黃埔軍校訓練部主任。北伐戰(zhàn)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留守廣東,對穩(wěn)定后方起了重要作用。后在廣州發(fā)動四一五反革命政變。
李濟深被蔣介石軟禁起來,釋放后即展開了反蔣活動。1933年11月,李濟深等人發(fā)動福建事變,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后失敗。
李濟深參加了新政協(xié),并當選為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開始了致力國家政權建設和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的事業(yè)。
王法勤:反蔣反共
王法勤早年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學校,倡導學以致用。創(chuàng)辦“地方自治白話報社”,發(fā)行月刊。1907年加入同盟會,任京津同盟會糾察部部長,曾參加過討袁、護法諸役。
1924年后,王法勤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及北京執(zhí)行部委員。1928年,任國民黨北平政治分會委員,后加入改組派,公開反蔣反共。
陳果夫:蔣家天下陳家黨
陳果夫把持國民黨黨務,列“四大家族”之中。還身兼“教育家”、“理財專家”、“美食家”、“雜家大師”幾種角色,可謂全矣。
為了給蔣經(jīng)國接班掃清道路,“二陳”去臺后即被蔣介石開刀,陳果夫等人承擔了在大陸失敗的責任。國民黨改造委員會成立,陳果夫連委員職務都沒有撈到。
陳果夫是比較清廉的,沒有積蓄,又患有嚴重的肺病。在臺灣沒有錢買藥,以致貧病而死。死后,蔣介石題:痛失元良。
葉楚傖:文人政客
葉楚傖1903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開始接受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1907年,進入中華新報報社,從事新聞工作。1909年,加入同盟會。
辛亥革命后,先后創(chuàng)辦、參與了《太平洋報》、《民立報》、《生活日報》、《民國日報》等報的工作。積極響應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后支持蔣介石。先后任第三、四、五、六屆國民黨中常委。
居正:國民黨右派
居正從小接受傳統(tǒng)教育,后留學日本,并加入同盟會。為了革命事業(yè),他不惜休學,轉戰(zhàn)南洋各地,進行革命活動。后回漢口,參加武昌起義、二次革命、護國戰(zhàn)爭、護法戰(zhàn)爭諸役。
居正是西山會議派的骨干分子,反共清共是其一貫主張?箲(zhàn)期間,居正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四處奔走。居正在擔任司法院長近17年間,銳意改革,促進了舊中國司法制度的發(fā)展。
馮玉祥:愛國將軍
馮玉祥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軍閥。1925年,發(fā)動北京政變,把溥儀趕出故宮。1926年,在五原誓師,投靠了廣州國民政府。1927年,支持蔣介石分共,叛變革命。
馮玉祥與蔣介石義結金蘭,攜手北伐,之后馮又到南京任職。其間,馮與各派軍閥分分合合,混戰(zhàn)不已。中原大戰(zhàn),盟弟把盟兄打得片甲不留,馮成了光桿司令。
1925年,馮玉祥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自任總司令。解放戰(zhàn)爭后期,赴美考察,并發(fā)表反蔣言論,被吊銷護照。新中國成立在即,回國途中遇難。
孔祥熙:民國財神爺
孔祥熙人稱山西首富,娶了個善斂財?shù)姆蛉怂翁@齡,從此憑借姻親關系、家族勢力飛黃騰達。他對蔣介石這位連襟更是言聽計從,成為蔣氏政權的“聚斂之臣”。
在美國,孔祥熙貌似當寓公,實則替蔣介石做著暗中牽線的角色,積極為其服務,被美國人稱為“院外援華集團的神經(jīng)中樞”。但由于蔣家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收效并不大。
孔祥熙重踩國土的時間是1962年10月23日。這天,臺北松山機場高官云集。蔣介石夫婦、陳誠夫婦、張群、于右任、謝冠生、谷正綱、黃伯度、黃季陸、陳嘉尚等都到機場迎候。
鄒魯:反共至死
鄒魯早年加入同盟會后,從事革命事業(yè)。民國成立后,歷經(jīng)二次革命、護國戰(zhàn)爭、護法戰(zhàn)爭、討伐陳炯明叛軍諸役。奉孫中山之命,主辦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廣東大學。
鄒魯是西山會議派的骨干分子。支持蔣介石清黨反共,編寫《廣州三月二九日革命史》和《中國國民黨史稿》,對舊中國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意見,主張抗日,支持蔣介石內戰(zhàn)。
陳立夫:CC系頭領
陳立夫早年求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回國后與兄陳果夫共創(chuàng)CC系,著力培養(yǎng)特務,屢施暴行,是著名的黨棍;I建三青團,與共產(chǎn)黨爭奪青年。
抗戰(zhàn)勝利后,陳立夫堅決主張反共,進行了一系列反共活動。策劃“政大風潮”,反對“太子教育長”,不當“孫子學生”,惹怒蔣氏父子,留下后患無窮。
蔣經(jīng)國當權,CC系解體。陳立夫無奈赴美養(yǎng)雞近二十載。晚年積極提倡“中國文化統(tǒng)一中國”,“反共老人要做聯(lián)共先鋒”,期成統(tǒng)一中國的功臣。
閻錫山:山西土皇帝
閻錫山是山西最早的同盟會會員,組織山西辛亥革命,成為山西都督,后經(jīng)營山西多年,建設“模范省”。他又周旋于日本人、共產(chǎn)黨和蔣介石之間,左右逢源,但不忘其反共本色。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閻錫山進軍戰(zhàn)略要地上黨,結果損兵折將。對共產(chǎn)黨釋放的俘虜進行洗心,甚至處死。在其統(tǒng)治地區(qū)制造恐怖氣氛,大開殺戒。太原失守前,已到南京。
離開故土的閻錫山力圖化解蔣介石與李宗仁之間的矛盾,但枉費心機。被李宗仁任命為行政院院長,后又隨蔣介石到臺灣,死于臺北。
中國國民黨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亦是亞洲歷史上最悠久的政黨。它的前身最早為成立于1894年的興中會,而后分別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并于1924年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是中國國民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又叫做“中央黨部”,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chǎn)生的中央委員和中央常務委員組成,并設立中央委員會主席。自1924年改組成立,到1949年敗退臺灣,中國國民黨在大陸共產(chǎn)生過八十四位中常委:廖仲愷、戴季陶、汪精衛(wèi)、譚延闿、蔣介石、胡漢民、陳公博、宋慶齡、宋美齡、張治中、林伯渠、吳玉章、張群、蔣經(jīng)國……他們都曾是中國歷史舞臺上的風云人物,都曾是縱橫民國政壇宦海的重要人物……盡管他們身份不同,但他們對國民黨及中華民國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