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高深精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正所謂一百個人讀《老子》,便會有一百種不同的感悟,因為每個人都在著述中尋找著自己的人生痕跡,無論是《老子》的原文,還是南懷瑾先生的解讀,細細品味,語有回甘,掩卷而思,幡然有悟。
本書作者在南懷瑾先生解讀《老子》的基礎上,融會儒佛之道,結合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進行拓展,在博大精深的道家學說中領悟處世智慧,解決現代人心靈空虛、靈魂無所歸依的困惑,為我們開辟了一塊心靈棲息地。
老子之道,高深精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讀老子,觀歷史,品人生,能將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一言以蔽之”者,惟《老子》矣!
南懷瑾先生解讀《老子》以經解經,以史為鑒,借助老子自證的現身說法,包羅諸子百家思想之精華,融會古今中外學說于一爐,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將晦澀深刻的經史典籍娓娓道來。
趙一,暢銷書作家、圖書策劃人。大學畢業(yè)后即進入圖書出版行業(yè),至目前為止,已策劃出版圖書上百部,在社科勵志、青少年益智教育、大眾保健、女性美容等眾多領域均有暢銷代表作。
第一章 道,妙不可言
難易的相對論
“高下相傾”中的真理
有無的相生相滅
無為之中的大有所為
不可言說的道
成有因,敗也有因
道的真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第二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不盈不滿,雅量容天下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觀水學做人
矢上無須再加尖
老子傳給后人的“三件寶”
第三章 出世心境入世行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拋棄“勞生”,追求“徐生”
若有若無的把握,不必太執(zhí)著
眼見不一定為實
“曲線救國”的處世藝術
“四不”的領導哲學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四章 心中有道,走好自己的路
天縱睿知,大智若愚
“愚者”的真智慧
極私就是至公
人生如局棋,輸贏無定論
心中有道,走好自己的路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人生像一場旅行,用心欣賞沿途風光
人生準則: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
第五章 毋用亂世換取賢德的假面
老子:被誤解的“陰謀家”
“尚賢”偏方的后遺癥
人乃萬物之盜
浮于表面的仁義道德
成者王侯敗者寇,因果循環(huán)是天道
賢德的代價
第六章 聲色貨利多陷阱
不在名利上爭先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聲色貨利多陷阱
聰明反被聰明誤
欲望猶如無底洞,知足才能常樂
“唯”和“阿”的深層含義:真誠不佞和虛偽造作
智慧與奸詐之間的一線之隔
第七章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順應天道,無須執(zhí)著
言傳不如身教
無用之材有大用
理所當然,何必居功
順其自然是最大的善舉
老子的長生秘訣:營魄抱一
第八章 心如空谷,返璞歸真
保持初心,堅守本性
善惡沒有絕對的標準
打破虛空乃真靜
保持纖塵不染的心
直心是道場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
第九章 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難以擺脫的四種宿。鹤砸姟⒆允、自伐、自矜
老子認為的人生價值:參贊天地之化育
前世劫灰與后世資源,保護環(huán)境與珍愛生命
人生的最高境界:見素抱樸
大地講授的一堂課
重是輕的根源,靜是躁的主宰
道在寂寥人世間
附錄:《道德經》
上篇 道經
下篇 德經
第五章毋用亂世換取賢德的假面
老子:被誤解的“陰謀家”
《老子》,五千文,包羅萬象,絕妙精微,有人將其視作“權術”之源,實乃以偏概全,斷章取義。
正如魯迅先生解讀《紅樓夢》時所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不同的人從《老子》中讀出的是不同的東西,沒有人能夠窮盡老子的本意,所謂權謀家從中讀出的陰謀之術不過是老子道學中層次最為低下的“微明”境界而已。
南懷瑾先生調侃說老子是替后人背了黑鍋,只因其本意被后世曲解。老子處世講求用陰柔,不用剛強,凡事順其自然,順勢而行,不勉強而為。世間所有的事物——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皆由陰陽組成,相互依存,互不分離。陰與陽,是陰柔陽剛的辯證統(tǒng)一,一體兩面,相輔相成。老子看到了發(fā)展著的事物之間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事物兩個方面的相互轉化,以否定達到肯定。
古人常以“陰”字來表達“順道”,后人因此常常誤解老子的陰柔之學,《漢書·藝文志》中說,所謂道家之人,大部分都出現在歷代史官的筆下,史官借此來記述成敗存亡之道、趨福避禍之法,談古論今,最終告誡世人,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是處世的方略。后世許多人以一己之見將老子歸入謀略學的主流,認為老子的謀略學是玩弄陰謀之術,實在有失偏頗。對此,可以從一個歷史人物身上找到答案。
陳平,西漢初陽武人,一生足智多謀,善于擺脫各種困境,常能立于不敗之地。陳平與張良共同輔佐劉邦,為其出謀劃策,雖然在劉邦最后評論之所以取得天下之時,僅提到張良、蕭何和韓信三人,未對陳平有何評論,但陳平的確是一位深謀遠慮的國相。在劉邦大殺功臣,飛鳥盡,良弓藏,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之時,在呂后當政,宮廷矛盾極其尖銳之時,陳平都能安然立于潮頭浪尖,躲過險灘暗礁,其立身處世之高明,令人佩服不已。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漢丞相陳平年輕時,酷愛鉆研黃老之術,當他在砧板上分割祭肉之時,曾感慨:“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如果讓我來分配天下,我也能像分肉一樣讓眾人信服。陳平彷徨于楚魏之間,最終歸附劉邦,胸中多妙計,數次解決紛繁的危難,消除國家的禍患。呂后執(zhí)政時期,諸事多有變故,但陳平竟能自免于禍,安定漢室,保持榮耀的名望終身,被稱為賢相,難道不是善始善終嗎?假若沒有才智和謀略,誰能做到這一步呢?然而,陳平曾說:“我經常使用詭秘的計謀,這是道家所禁忌的。我的后代如果被廢黜,也就止住了,終歸不能再興起,因為我暗中積下了很多禍因!惫唬撕箨惼降脑鴮O陳掌靠著衛(wèi)家親戚的關系,希望能夠接續(xù)陳家原來的封號,但終究未能實現。陳平的話可以為道家老子明證,道家絕不崇尚陰謀權術。
千百年來,世人對老子道學的理解多半停留在較低的層次,認為老子的思想是消極避讓、不思進取的隱士哲學和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的處世哲學,其實這僅僅是流于表面的誤讀而已。
老子往往將道的本體與作用,混合在一起討論,想要把《老子》的內涵完全表達出來,是十分困難的,尤其在入世應用之道方面,常常牽涉到許多歷史哲學上的問題。所謂的老莊之“道”,都是出世的修道和入世的行道,相互摻雜,只有利用史實,加以選擇,透過事實的表層,才能抓住本質,接近形而上道。因此,讀老莊如讀《孫子兵法》一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應用無方,妙用無窮。與其說老子是一位工于權術的陰謀家,倒不如說他是一位效法天道來謀求人道的思想家。
“尚賢”偏方的后遺癥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南懷瑾先生在這里強調古書上的“民”,即現代語中的“人們”或“人類”,并非指臣民,老子的口吻并非居高臨下,而是循循善誘。簡單說來,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專門標榜賢德的人,人民就不會你爭我奪發(fā)生紛爭。許多人不理解老子為何讓人“不尚賢”,其實其中另有深意。
老子身處的春秋時代,正是分崩離析、動亂衰敗的初始,亂象已蔚,人為之過。因此,他更進一步深刻地指出,當時治療“亂世之爭”的“尚賢”偏方,其后果是有莫大后遺癥的。唐代羅隱曾詩云:“逼臉橫頤咽復勻,也曾讒毀也傷神。自從魯國潸然后,不是奸人即婦人!睔v代史實告訴我們,所有破壞社會安定,導致歷史文化一再變亂的,大概都是“不是奸人即婦人”。賢能的標準,千古難下定論,但推崇賢者的結果,卻會導致許多虛偽不一的言行!疤煜氯瞬,賢士固然難得。賢而且能的人才,又具有高明曉事的智慧,不炫耀自己的所長,不標奇立異,針對危難的弊端,因勢利導而致治平的大賢”,更是難得。
當時各國諸侯,為了爭地稱霸,不惜任何代價網羅天下才能智士。凡是才智之士,便統(tǒng)稱為“賢者”。殊不知,這一類的賢者愈多,則天下的亂源也就愈難消弭。所以老子提出不要一味提倡賢德之士,以免產生許多虛偽狡詐的言行。
在此,我們可以讀讀莊子曾講過的一個故事,體驗其中的異曲同工之理。
孔子的徒弟子貢前往南方的楚國游歷,返回晉國,經過漢陰時,看見一位老人在菜園中勞動。這位老人鑿通一條地道到井邊,抱著甕裝水過來灌溉,費了很大的勁兒,效果卻很差。子貢說:“現在有一種機械,每天可以澆灌一百塊菜園,用力很少但效果很好,老人家不想要嗎?”種菜老人抬起頭來看著子貢說:“怎么做呢?”子貢說:“削鑿木頭做成機器,后面重前面輕,提水就像抽引一樣,快得像沸水流溢。這種機械叫作桔槔!
種菜老人面帶怒容,譏笑子貢說:“我聽我的老師說,‘使用機械的人,一定會進行機巧之事;進行機巧之事的人,一定會生出機巧之心。機巧之心存在于心中,就無法保持純凈狀態(tài);無法保持純凈狀態(tài),心神就會不安寧;心神不安寧,是無法體驗大道的!,我不是不懂得使用機械,而是因為覺得羞愧才不用的!弊迂暆M臉羞愧,低著頭不說話。
莊子的這個故事并非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是在反對科學,他其實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若在機巧之路上迷途不返,就只會在機巧之路上越走越遠。就像一個追趕自己影子的人那樣,自己跑得越快,影子也跑得越快,永遠沒有追到的一天。
摒棄“機心”,其實與老子的“不尚賢”類似,即與其讓人們追求一個“賢德”的標準,不如保持內在樸實的本性,以免“畫虎類狗”,背離自然之道。
南懷瑾先生解釋,“尚賢”“不尚賢”究竟孰對孰錯,都不是關鍵所在,重點在于居上位的為政之人,對待任何事,如果都不特別標榜某一個標準、某一個典型,那么有才智的人,會依照自然的趨勢發(fā)展;才能不足的人,也會安守本分。倘若標榜怎樣才是好人,那么人們?yōu)榱诉_到目標,便會不擇手段去達到標準的模式。在爭的過程中,利用手段權術,反而使人事紊亂。
一個皇帝想要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廟,他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計師,希望能夠將寺廟整修得美麗而又莊嚴。后來有兩組人員被找來了,其中一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與畫師,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由于皇帝不知道到底哪一組人員的手藝比較好,于是就決定給他們機會做一個比較。皇帝要求這兩組人員各自去整修一座小寺廟,而這兩個組互相面對面。三天之后,皇帝要來驗收成果。
工匠們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種顏色的漆料,又要了很多工具;而讓皇帝感到奇怪的是,和尚們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與水桶等簡單的清潔工具。三天之后,皇帝來驗收。他首先看了工匠們所裝飾的寺廟,工匠們敲鑼打鼓地慶祝工程的完成,他們用了非常多的顏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藝把寺廟裝飾得五顏六色。
皇帝滿意地點點頭,接著回過頭來看和尚們負責整修的寺廟。他看了一下就愣住了,和尚們所整修的寺廟沒有涂任何顏料,他們只是把所有的墻壁、桌椅、窗戶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凈,寺廟中所有的物品都呈現出它們原來的顏色,而它們光亮的表面就像鏡子一般,反射出從外面而來的色彩。天邊多變的云彩、隨風搖曳的樹影,甚至是對面五顏六色的寺廟,都變成了這座寺廟美麗色彩的一部分,而這座寺廟只是寧靜地接收這一切。皇帝被這莊嚴的寺廟深深地感動了,當然我們也知道最后的勝負了。
顯而易見,老子所推崇的無非是和尚所整修的寺廟,只要拂拭潔凈,一切還其本來面目,便是最美麗的,不必特意去追求什么。
其實,人類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是非毀譽,很難有絕對的標準。人們無論位高位低,對于互相怨憎的誹謗以及相互稱頌的贊譽,都要小心明辨,不可偏聽而受其迷惑。領導者更應如此,一旦先入為主,便會陷入“偏方后遺癥”的不治之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