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那些美好女子教會我的事
古今中外,總有一些美好女子在生命之花凋謝后而靈魂之花灼灼其華。她們是世人眼中的神話,她們勇敢而堅強,她們用自己的美麗和優(yōu)雅,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女人,影響著人們對美麗的追求以及男人對女人的審美標準。三毛,赫本,張幼儀,戴安娜,林徽因……她們是堅強、柔韌、執(zhí)著、美麗、優(yōu)雅、可愛的化身,讀她們的故事,便是領略精彩的人生……
三毛、香奈兒、林徽因、戴安娜、張愛玲、陸小曼、杜拉斯、張幼儀、赫本……33個傳奇女子的人生況味讀她們的故事 綻放自身的美最具文藝范兒的女性勵志隨筆
有這樣一些女人,她們的故事溫暖而真實,雖然有美滿,也有遺憾,卻帶給時光同樣的芬芳。
讀她們的故事,你會更加感受到世界的豐富和多情。時間的長河里,或許每個人都很渺小,但可以慶幸的是,作為一個同類,你可以感受到她們傳達給你的生理上或是心理上的能量和感動。 我們的社會在工業(yè)化的操作下越發(fā)僵硬和失真,這是現(xiàn)代化的荒涼,或許我們不必要像許舜英所說的只能在無機物中發(fā)現(xiàn)魅力,因為這個世界曾經出現(xiàn)過的這些人,我們終于有另外一種方式可以從血液的深層共鳴中找到最初的溫存。 女人,是本書唯一的關鍵詞。 想起梅艷芳的《女人花》,歌詞柔軟到讓人為之落淚,“花開花謝總是空”“女人如花花似夢”,道出了女人一生的美麗和哀愁,如花一般絢爛美艷,卻又如夢一般短暫易逝。“紅顏”,是這個世界最刻骨的不了情。 想起嚴歌苓的《一個女人的史詩》,田蘇菲用自己一生的執(zhí)著譜寫了一首屬于女人自己的史詩,這是她跟自己的戰(zhàn)爭,而幸運的是她打贏了這場戰(zhàn)爭,在這個過程中,戰(zhàn)利品倒 有這樣一些女人,她們的故事溫暖而真實,雖然有美滿,也有遺憾,卻帶給時光同樣的芬芳。 讀她們的故事,你會更加感受到世界的豐富和多情。時間的長河里,或許每個人都很渺小,但可以慶幸的是,作為一個同類,你可以感受到她們傳達給你的生理上或是心理上的能量和感動。 我們的社會在工業(yè)化的操作下越發(fā)僵硬和失真,這是現(xiàn)代化的荒涼,或許我們不必要像許舜英所說的只能在無機物中發(fā)現(xiàn)魅力,因為這個世界曾經出現(xiàn)過的這些人,我們終于有另外一種方式可以從血液的深層共鳴中找到最初的溫存。 女人,是本書唯一的關鍵詞。 想起梅艷芳的《女人花》,歌詞柔軟到讓人為之落淚,“花開花謝總是空”“女人如花花似夢”,道出了女人一生的美麗和哀愁,如花一般絢爛美艷,卻又如夢一般短暫易逝!凹t顏”,是這個世界最刻骨的不了情。 想起嚴歌苓的《一個女人的史詩》,田蘇菲用自己一生的執(zhí)著譜寫了一首屬于女人自己的史詩,這是她跟自己的戰(zhàn)爭,而幸運的是她打贏了這場戰(zhàn)爭,在這個過程中,戰(zhàn)利品倒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而這些勇敢而堅強的女子,則是用自己的美麗和優(yōu)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女人對美麗的追求以及男人對女人的審美觀,而這種影響勢必要繼續(xù)綿延下去。 柔軟,堅強,韌性,執(zhí)著,美麗,優(yōu)雅,可愛…… 關于女人的形容,甚至讓詞源學都顯得局促。 這個世界,因為女人的存在而變得無比豐富。 朱天文在《世紀末的華麗》里最后一句話說:有一天男人用理論與制度建造的世界將會倒塌,他將以嗅覺和顏色的記憶存活,從這里并與之重建。 誰說男人才是世界的締造者,讀這些故事,我們會驚嘆,一個個女人,是怎樣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芬芳了這個世界。 著者 2014年12月
周蕾,活力四射的射手座女孩,生于塞北古鎮(zhèn),喜歡用筆尖記錄愛情、生活、旅行……文字清雅又不乏哲思,直指人心柔軟之處。愿做一顆漂流的小種子,期待在文字的因緣際會中與讀者相遇。
Part 1 追尋自由
——保持青春的秘訣是保存一個永不停歇的夢 1.1 三毛:生命是一場唯美的流浪 / 002 1.2 可可?香奈兒:在恒遠的時光長廊上 / 008 1.3 呂碧城:蝶戀,花未戀 / 013 1.4 奧普拉:荒原上的碎夢 / 020 1.5 蔣碧薇:時光未央,訴離殤 / 028 1.6 鄧肯:跳舞穿過晨曦中的花園 / 035 1.7 凌淑華:唯愿擁有四季 / 042 Part 2 鏗鏘玫瑰 ——有些事放在肩頭,日子久了,就變成了傳奇 2.1 丁玲:煙雨飄搖,紅顏未殤 / 050 2.2 陳衡哲:生命的痛楚和喜悅 / 057 2.3 撒切爾夫人:盛開在眼角的盛世繁華夢 / 063 2.4 董竹君:帶著鐐銬也要舞蹈 / 070 Part 1 追尋自由 ——保持青春的秘訣是保存一個永不停歇的夢 1.1 三毛:生命是一場唯美的流浪 / 002 1.2 可可?香奈兒:在恒遠的時光長廊上 / 008 1.3 呂碧城:蝶戀,花未戀 / 013 1.4 奧普拉:荒原上的碎夢 / 020 1.5 蔣碧薇:時光未央,訴離殤 / 028 1.6 鄧肯:跳舞穿過晨曦中的花園 / 035 1.7 凌淑華:唯愿擁有四季 / 042 Part 2 鏗鏘玫瑰 ——有些事放在肩頭,日子久了,就變成了傳奇 2.1 丁玲:煙雨飄搖,紅顏未殤 / 050 2.2 陳衡哲:生命的痛楚和喜悅 / 057 2.3 撒切爾夫人:盛開在眼角的盛世繁華夢 / 063 2.4 董竹君:帶著鐐銬也要舞蹈 / 070 2.5 格蕾絲?凱利:生命短暫,何不綻放極致 / 077 Part 3 成為經典 ——真正需要強大的,不是你的外殼,而是你的心 3.1 林徽因:萬古人間四月天 / 084 3.2 奧黛麗?赫本:淺笑朱顏,恬淡不傷 / 089 3.3 陸小曼:如果浮生亂了流年 / 096 3.4 戴安娜:幻城里的微風 / 102 3.5 張愛玲:蒼涼與孤絕的人間煙火 / 107 3.6 秀蘭?鄧波兒:從未衰老過的天使 / 113 3.7 周璇:愿來生不必再周旋 / 120 Part 4 戰(zhàn)勝命運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4.1 潘玉良:無聲之歌,纏綿悱惻 / 128 4.2 海倫?凱勒:心尖上升起的太陽 / 134 4.3 蕭紅:望斷青天一縷霞 / 141 4.4 瑪麗蓮?夢露:有限生命里綻放的火花 / 147 4.5 胡蝶:風雨飄搖的舊夢 / 154 4.6 埃莉諾:婚姻是不是一場交易 / 161 4.7 張幼儀:從小腳到西服有多遠 / 168 Part 5 我執(zhí)我心 ——那些偷偷溜走的時光,催老了容顏,卻豐盈了靈魂 5.1 趙四小姐:一枕紅塵到天涯 / 176 5.2 杜拉斯:愛是生生不息的欲望 / 183 5.3 孟小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189 5.4 J.K.羅琳:筆尖的魔力狂歡 / 196 5.5 小鳳仙:風塵里的潔白守望 / 203 5.6 南丁格爾:為了那些需要拯救的眼睛 / 210 5.7 石評梅:真正的情路上沒有孤魂 / 216
1.1 三毛:生命是一場唯美的流浪
也許,她天性就是無拘無束,受不得半點束縛的,所以,只是因為無意間看到撒哈拉的圖片,便心向往之,流浪至此。一個倔強的女子,一個誤入人間的精靈,她走遍了萬水千山,卻不畏羈絆,一如既往地尋找著她自己的快樂。她注定是與眾不同的,無論是她的文章還是她的性格,抑或是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她就是三毛。 她像極了云,變化成隨心所欲的模樣,她的絢爛、神秘都是天性使然,無論命運之神給予她甜蜜還是凄慘,她都淡然面對。她就像一株長在懸崖峭壁上的仙草,與眾不同甚至一意孤行,卻又不得不讓眾人抬頭仰望。 少女時期,三毛因憂郁癥而休學在家,并跟隨顧福生學習繪畫,作為三毛的恩師,顧福生雖然不是教育家,但卻成功把她領進了文學的世界,打開了她自我封閉的內心世界。也許連她自己都不會想到,文學會造就她非凡的人生。 和其他少女一樣,她迎來了初戀。在文化學院她和梁光明展開了一段美妙短促的愛戀,但最終因為她去要西班牙留學而終止,初戀總是美好卻又苦澀的。對于愛情,三毛多了一份勇敢,她雖熱情卻又不失矜持,她雖多情卻又不濫情,她雖主動卻又不失主見。 之后,三毛遠赴西班牙,正是在這里,她遇到了當時還在讀書的荷西,也許當時她還不知道這個男人愛她如癡,但圣誕節(jié)樓梯間的一個祝福擁抱,仿佛童話般的浪漫邂逅,從此兩人注定成為彼此生命里的住客。 荷西說:“親愛的,等我六年,六年后我就娶你!比]有選擇一直和荷西在一起,她沒有忘記荷西在馬德里的大雪中含淚又故作灑脫揮手告別的場景,她也沒有忘記當時荷西一直微笑著。 許是天意安排,抑或是宿命捉弄,在外漂泊的六年里,三毛好像被上帝遺忘了,她的愛情里充滿著不同的主人公,她被日籍富商同學追求、被臺灣籍博士追求、被外交官的德國同學追求,但她都無法接受——因為這些人給不了她想要的愛;蛟S,這些緣分使然的錯過,只為讓她遇見對的人。 于是,她毫無計劃地又回到了那個與荷西初次相遇的馬德里,而這一切仿佛早已在冥冥中注定。她與荷西不期而遇,而這場相遇于荷西來說卻是注定,他等她,一等就是六年。三毛喃喃道:“荷西,我如果說要嫁給你是不是太晚了?” 對三毛而言,荷西一直苦戀了她六年,其實她何嘗不也是苦戀了荷西六年?他們用六年時間去尋找,錯過,然后再次相遇,這注定不是一段普通平凡的愛情。最終她選擇了離她最近的幸福,觸手可得的幸福,她將感情寄托在荷西身上,他們在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登記結婚。 撒哈拉始終是三毛的向往之地,只不過這次她不會獨行,荷西會追隨而至。事實上,當荷西知道她想去撒哈拉時,就已提前在那里找好工作,也許這世間的愛情大抵如此,只要彼此在身邊陪伴,就連那些破舊的家具都被賦予了濃濃的幸福感。 三毛深愛著撒哈拉的一切,無論是它的狂暴,它的平靜,還是它的寂靜凄寒,它的干旱燥熱,她都愛,或許她愛的是身邊有他的陪伴。 正是在這個時期,三毛創(chuàng)作了許多感性知性樂趣融為一體的作品,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記錄了她和荷西在一起生活的所有,字里行間充滿歡樂、喜悅。仿佛我們和她一起置身于撒哈拉,感受那里的風和沙,感受她和荷西童話般的愛情。 她用才氣和愛情裝飾著生活,使這個荒涼之地有了人情味兒,她會每天在門口等荷西下班,她會給荷西做各式各樣可口的中國菜,她會教鄰居的孩子們學習。在撒哈拉,她過著也許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她和荷西仿佛是童話書中走出來的人物,平靜、樸實、干凈。 這一世三毛都在流浪,為了追尋,為了自由,為了愛情。盡管后來他們搬離了撒哈拉,遷往加納利群島,但他們仍在繼續(xù)著那份純真的愛情,她依舊善良樸實,愛著荷西。 命運總是變幻莫測的,無論我們是反抗還是順從,無論我們如何堅強,如何樂觀,它總是一次一次地考驗我們。 1979年,在他們結婚的第六個年頭,荷西于一次潛水工作中發(fā)生了意外,永遠地離開了三毛。命運也許是在戲弄這對有情人,荷西等了她六年,愛了她十二年,但訣別時卻沒有跟她說一聲再見。荷西帶走了她所有的感情,這種對生命的無力感促使她用雙手挖著墓地里的泥土,想要親近荷西的氣息。如果有可能,她甚至想跟著他一起去。 思緒不停涌現(xiàn),她想起那個在樓梯間與她相擁的男孩,想到那個在雪天和她揮手告別的男孩,想到那個苦苦等了她六年的男孩,想到那個和她一起在撒哈拉生活的男孩,那便是屬于她的大胡子荷西。 雖然她與眾不同,雖然她特立獨行,但拋開這一切世人為她貼的標簽,她只是一個被深愛的女人和失去愛侶的女人,與荷西生活了六年的美好時光透支了所有的幸福,于是上帝收回了她最愛的人。 她說鎖上我的記憶,鎖上我的憂傷,不再想你,怎么可能再想你,快樂是禁地,生死之后,找不到進去的鑰匙。 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慢慢變得“黑暗”,文字里不再有快樂,代替的是苦苦的悲傷,世上只有一個荷西,他走了,帶走了唯一一個快樂的三毛。 繼續(xù)流浪,這是三毛唯一能做的事情,1981年三毛前往南美洲旅行半載,敘寫她的所見所聞,走遍萬水千山,作為女人她有著男人一般的闖勁和膽識。她感性卻又帶著理性,智慧與情商并存,即使旅途再勞累,她也始終不忘初心。但終歸內心深處還是有不想去觸碰,甚至是不敢去觸碰的角落,她想念她的荷西,想念那個癡愛她的荷西,想念那個讓她刻骨銘心的荷西。 自南美洲旅行回來之后,三毛寫成了《萬水千山走遍》,在那些仍舊能感覺到喪失愛人痛苦的文字背后,讀者仿佛也能依稀看到重拾信心的三毛。 但她的一生實在太過坎坷,上帝對她亦頗有不公,或許是荷西的死對她打擊太大,剛剛收拾好心情的她卻在此時又被病魔纏住了。1984年,她前往美國接受子宮癌治療,作為一個女人,她很累,她需要一個可以讓她放心依靠寄托的人,然而卻沒有一個人可以再給她帶來荷西帶給她的那種感覺,1985年,三毛甚至一度失憶并神經錯亂。 1991年,熬過了人生四十余個年頭的她被發(fā)現(xiàn)在病房內自縊身亡,一個傳奇的女子就這樣香消玉殞。像云一樣,輕輕地、淡淡地、慢慢地消散了,她走了,風輕云淡。 三毛代表了一個特定的時代,我們可以從她的作品里看到那個穿著一身長裙迎風站在撒哈拉沙漠中的女子,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和荷西朝朝暮暮的女子。喜歡她的人,多是喜歡她的特別,甚至有一段時間流行起了“三毛熱”,人們渴望得到三毛那樣的愛情,人們憧憬像三毛那樣自由流浪。 也許,人的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過。她的隨性,她的率真,她的特別,都值得人們去愛她。她始終是美好的,像云一樣隨心所欲,她的愛真切而徹骨,讓人惋惜的同時卻又愈發(fā)敬佩。 如果有一天,你遇見了她,不要問她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即便是你問了,她也會這樣說:“我從來中來,我往去中去。” 1.2 可可?香奈兒:在恒遠的時光長廊上 它是世界上第一瓶以設計師名字命名的香水,也是風靡?guī)讉世紀魅力卻毫無消減的奢侈品,是的,香水的名字是Chanel No 5。它的設計師香奈兒曾說過:“一個不噴香水的女人是沒有未來的。” 1883年,香奈兒出生在法國一個小城區(qū),她的母親在她還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正是那一天,香奈兒的一切都被奪走了。不久之后,香奈兒姐妹就被他們的父親送進了冰冷的孤兒院,任憑她們苦苦哀求,也無法改變命運,這是留在香奈兒記憶里永遠無法抹去的悲慘。 正是童年的這段黑色經歷,塑造了香奈兒強硬的性格,她像男孩子一般,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年紀稍長,香奈兒進了一所修道院,在那里,她學會了縫紉,也學會了沉默和孤寂。 香奈兒開始叫Coco是她在一個城鎮(zhèn)里一間酒吧駐唱的時候,她算不上典型的美女,身材消瘦,五官突出,一頭又黑又厚的頭發(fā)在腦后結成一個髻,她的眼睛烏黑卻又清澈,仿佛一眼就能讀懂別人的心。 她的性格和她的長相一樣與眾不同,引人注目,慢慢地,香奈兒身邊圍繞起許多愛慕者,其中不乏有名有利的角色。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逃離壓抑的生存環(huán)境,香奈兒選擇了艾提安,一個可以讓她向上走的男人。 艾提安喜歡香奈兒,如果說香奈兒利用了這一點,一點兒也不為過,她希望逃離那個充滿黑色記憶的地方,她想得到肯定,甚至可以說她渴望自己的風格為人們所知,渴望引領潮流。 當一群法國女人穿著華麗而繁復的裙子,裹著令她們呼吸困難的束胸衣時,香奈兒卻穿著簡單的服裝贏得滿堂喝彩,當一群女人將頭發(fā)裝飾得像一座山時,香奈兒卻用一頂樸素簡潔的小禮帽征服全場,雖然那些女人表面上會流露出嘲笑的眼光,但心里卻默默地羨慕著。正是這樣,香奈兒一點一點地影響著周圍人的穿著打扮,慢慢成為潮流。 香奈兒逐漸躋身于上流社會,在這里,她結識了這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鮑伊?卡鉑,他們互相愛慕,其實他更像她的知心朋友,鮑伊知道這個年輕的女孩不僅美麗大方,而且有頭腦有品位,渴望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一片屬于她的天地。他幫助香奈兒完成夢想,然而,卻迫于壓力與一位伯爵千金步入婚禮殿堂。成全變成了錯過,緣分變成了無奈,獨留一聲嘆息。 鮑伊?卡鉑自覺有愧,為了彌補香奈兒,他贈予她一家屬于她自己的店鋪。但在這之后不久,鮑伊就死于一場車禍。為了在圣誕節(jié)那天見到香奈兒,他急匆匆地駕駛著自己的車,沒想到卻死在了自己的車輪下,這也成為香奈兒永遠的遺憾,也因此使她變得更加堅強。 香奈兒喜歡簡潔的裝飾,也常常通過男裝激發(fā)出新的靈感,她經常穿著“被人嘲笑”的衣服出席各種場所,她把女人的裙子變短,把男人的西裝褲改成女式馬褲等,沒有人會預感到她正在醞釀Coco風格的服裝,也沒有人知道她正在建立一個經典優(yōu)雅的“香奈兒時代”——像她的性格一樣干練、簡潔、嚴謹的時代。 漸漸地,香奈兒開始引領時尚,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她成了大贏家,可可?香奈兒的簡潔服裝變成了女性的首選,歐洲的貴族女性競相模仿她,針織料套裝、水手式襯衫、直筒針織裙等都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 香奈兒把女人的身體從束縛中解放出來,讓她們展示自然體態(tài)。她可以從各種物體上找到靈感,設計出自己想要的東西,精簡的線條是她永遠不變的風格,香奈兒認為青春不需要說出來,而應該被一眼看出來。為了讓青春在舉手投足間自然流露出來,自然簡單實用成了她設計作品時的首要原則。 香奈兒的一生都不缺乏愛情的滋潤,她對愛仍充滿渴望,但不再奢求擁有。受生命中男人的影響,香奈兒把這些元素都用在自己的設計中,這使她的風格越來越豐富,香奈兒將珠寶運用到服裝上,獨樹一幟的風格也成就了獨一無二的香奈兒。 除了時裝,她也推出了聞名世界的Chanel No 5香水,5對于香奈兒似乎有著獨特的意義,所以她選擇5月5日這天推出這款經典香水,購買的人在店鋪外徹夜排起了長隊,幾乎在一天內,Chanel No 5就取代并摧毀了那些傳統(tǒng)香水。 收獲名利和財富的香奈兒在二戰(zhàn)時期暫時關閉了自己的時裝店,從這里開始進入了她生命的下一個階段!岸(zhàn)”結束后,克里斯汀?迪奧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中,迪奧的新風格與香奈兒格格不入,給香奈兒帶來了沖擊,香奈兒風格逐漸被人們拋諸腦后。然而香奈兒并沒有急于反擊,她在等待時機。 等迪奧的新風格也逐漸過了風頭,香奈兒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只是,此時的她已不再年輕,但她并沒有就此氣餒,因為對她來說,這不僅僅意味著東山再起,它還是一次重生。 最終,在無數個日子的努力下,在無數次靈感的碰撞后,“香奈兒風格”重新回歸到時裝界,受到大眾的認可,可可?香奈兒也得以重拾以往的名氣。 陽剛的性格,高貴的氣質,冷艷的外表以及從不多愁善感的特質讓她與眾不同。從孤兒院到修女所,從可可到香奈兒品牌,她一次次蛻變,完成自己的夢想,而現(xiàn)在,她終于可以坐在時尚界最高的殿堂里,接受人們的膜拜及追隨。 香奈兒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事業(yè)奮斗,直到最后。1971年,她離開了人世,肉體香消玉殞,但其生命的精魂依舊在她的品牌里延續(xù),誰也不會忘記她所推崇的簡約之美,正如她本人一樣,簡單執(zhí)著卻令人著迷。 香奈兒一生沒有結婚,并非她不渴望愛情,也許只是因為她失去了那份勇氣,又或許是覺得婚姻阻礙了她前進的腳步,但不能不承認,她擅長從每一個喜歡她的男性身上中找到靈感。 在夢想的道路上她從不退縮,她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尚帝國的傳奇,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她曾極力想抹掉自己的黑暗過去,一步步打造著不一樣的香奈兒。今天,當游人站在香奈兒品牌專柜前,欣賞這些美麗的尤物時,仿佛依稀能看到香奈兒倚靠在窗前,手指間夾著一支香煙,隨意撥弄著額頭的發(fā)絲,嘴角帶著一絲淺淺的不易察覺的笑容。 1.3 呂碧城:蝶戀,花未戀 花樣的年華,動蕩的局勢,在時代的更迭處,在世紀的交點里,有一位佳人。她身姿優(yōu)雅,身量纖纖,儀容秀美,宛若一朵尚且綴著晨露的百合在枝頭迎風綻放。 古詩云: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而這位佳人,卻以她清麗不俗的容貌、溫婉內斂的性情、堅若磐石的意志、為人稱道的才華讓整個時代都為之傾倒。她,是呂碧城。 當別的孩子尚且在坊間閭里嬉戲玩耍、追跑打鬧時,12歲的碧城正沉浸在自家書房的小天地里無法自拔。碧城出身書香門第,父親呂鳳歧是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曾出任國史館協(xié)修、玉牒纂修、山西學政(大約相當于今天的省教育廳廳長),家中三萬卷的藏書便成了碧城兒時最親密的伙伴,加上父輩的教導,家庭的熏陶,碧城從小便被賦予了不同于尋常人家兒女而專屬于文人的傲骨,她稚嫩的眉眼間,自有一股巾幗不讓須眉的英氣。正如她12歲時作的那首詩一般:遼海功名,恨不到青閨兒女,剩一腔毫興,寫入丹青閑寄。 呂碧城的才華在她還是孩提時就已初露鋒芒,想來也不負“近三百年來最后一位女詞人”的美名。當有人告訴當時的詩論大家樊增祥,“夜雨談兵,春風說劍”是一個12歲少女的作品時,樊增祥驚訝得半天說不出話來。本以為如此蕩氣回腸的詩句必定是鐵骨錚錚的硬漢所作,不想卻出自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兒女之手。 但如果碧城僅僅如此而已,那么她不過是才女,情到之處舞文弄墨,游戲文字,她能得到人們的欣賞,卻贏不來人們的尊重。然而僅僅時隔一年,當命運之神開始向小碧城展露出人生猙獰的一面時,也偷偷地在背后為這個看似柔弱實則倔強的女孩子準備好了橄欖枝。 1896年,13歲的碧城被命運之手硬生生地從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中抽離出來,幸福戛然而止,殘酷迎面而來。父親的去世給了這個沒有男丁的家庭以沉重一擊,往常兄友弟恭、夫義妻賢的族人們突然變了臉色,一個個都想著怎樣從這孤兒寡母的手中爭奪家產,他們?yōu)榇松踔敛幌羰勾跞藢⒈坛堑哪赣H挾持。 13歲的碧城突然明白這世界上除了詩詞歌賦、風花雪月之外還有鉤心斗角、權謀鉆營。沒有了父母的庇護,還有誰值得信任,還有誰可以依賴?也正是祖祖輩輩書香門第的熏陶,深埋在小女孩心里的那股清傲之氣突然之間就噴薄了出來。 困苦之時,哀怨啼哭不過是小兒女的惺惺作態(tài),難不成要學黛玉作司馬牛之嘆?黛玉固然惹人憐愛,但若無人憐惜之時又該如何?艱難困苦之時,她所能依仗的,不過是自己的一雙手一顆心罷了。 當族人們忙著爭名奪利之時,小小的碧城正在書房里奮筆疾書,她向父親的朋友和學生們寫求救信,用自己情真意切的文字向他們求援,其中包括時任江寧布政使、兩江總督的樊增祥。終于,官府迫于壓力放了她母親,事情終如呂碧城所愿,得到了圓滿解決。 呂碧城小小年紀卻如此精明能干,毫無疑問地成了街談坊議的對象,這本是件好事,但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鄰里間的議論,讓本與呂碧城有婚約在先的汪姓鄉(xiāng)紳心生嫌隙,匆匆退了婚。 退婚在那個年代,不僅是女子自己的奇恥大辱,也讓整個家族蒙塵,少女心頭悸動的花朵尚未來得及開放便被寒冬凍得失了顏色,年少時的多舛,教會了碧城隱忍與堅強。 失去了一家之主的依仗,母親不得不帶著年幼的碧城投奔于舅父嚴鳳笙門下。失去了父親的庇護,又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呂碧城依然堅韌地成長著,像極了路邊的小苗,正因為沒有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地位,沒有準備好的水與肥料,所以更要拼了命地生長。她昂起頭,去接受陽光的照耀,根深扎向下,不放過哪怕石縫土塊間的水分與營養(yǎng)。那些苦難與艱難磨礪著她,也成就了她。 21歲時,呂碧城雖然每天在家過著安寧的閨秀生活,卻也敏銳地感受到了時代前進的步伐,歐風美雨在這個倔強的少女的心頭掀起了軒然大波,碧城決定去天津探訪女學,她想去看看如今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樣,想去看看時代的車輪將要去向何方。 然而她的這個想法卻受到了舅父的苛責,在舅父看來,呂碧城在家“恪守婦道”才是正經事。舅父的苛責氣走了21歲年輕氣盛的少女,也因此成就了碧城后來傳奇的一生。 身無分文的呂碧城僅憑一腔熱血踏上了開往天津的火車。在經歷喪父之痛、親友冷漠與疏離之后,這個女孩子難得一見地被這個世界溫柔對待。 火車上與天津佛照旅館善良的老板娘的相遇,使得她在陌生城市有了暫時的容身之地,而陰差陽錯被《大公報》總編輯英斂之看到的求助信又給了她一個足以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從《大公報》實習編輯做起,碧城一步步向前,在當時那個男性占絕對主導的世界里,她靠自己的靈心一點、妙筆一輝,在男權的世界里勾勒出一幅絕美的女性剪影。 她的文字,筆鋒犀利,一針見血,并不夸飾張揚,字里行間隱隱透露著女子獨有的細膩情懷。碧城的秀外慧中,不僅讓當時的男子為之傾倒,就連女子亦是忍不住為之側目。 1904年,同樣作為奇女子的秋瑾慕名前來拜會比自己小7歲的碧城,兩人雖然僅僅相處四天,卻一見如故,秋瑾亦改名為碧城,文學界一時間流傳著“南北兩碧城”的美談。 碧城在《大公報》就職期間,一刻不曾停下自己的筆,她以自己的筆桿為槍,對封建男權社會口誅筆伐,提倡女權,鼓勵婦女解放,推動婦女運動的發(fā)展。此時的呂碧城不僅僅是一個作者,一個理論家,她還是一個踐行者,一個實干家。 1904年,在英斂之的推薦、袁世凱的支持下,她在天津創(chuàng)辦了北洋女子公學,碧城出任總教習,兩年后,學校增設師范科,改名為北洋女子師范學堂,這樣,年僅23歲的她成為女學的校長,她以自己為典范,向學生們展示著如何在花一般的年紀活出最美麗的風采。 許多中國杰出的女性革命家、藝術家、教育家,如著名女作家丁玲等,曾經是呂碧城的學生。碧城創(chuàng)立的女學就如同一朵蒲公英,她們在最紛亂的世界里活出最純白的色彩,她們成長著,進步著,有朝一日成熟了,風一吹,便化為千萬朵飛絮飄飄揚揚地飛向天南海北,像是一粒粒希望的種子撒向了肥沃的原野,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碧城自此一路向前,甚至成了幸運之都“新華宮”的大總統(tǒng)機要秘書。值得一提的是,碧城此時正是如日中天,追捧傾慕者無數,其中不乏達官顯貴,如袁世凱之子袁寒云、李鴻章之子李經羲等都爭相獻詩迎合,碧城卻絲毫不為所動,仍舊待字閨中,時人都說她過于清高孤傲,等閑人入不了她的眼。 其實,碧城的要求確實是不低的,要說追名逐利,富貴榮華,她若愿要,又有何難,唯獨這心與心的契合,文學造詣間的心意相通,紛雜俗世間的相知相守,要想擁有卻談何容易。碧城曾與好友暢談,謂平生稱心的男子實在太少,本有心梁啟超和汪精衛(wèi),孰知一個年紀太老,一個則太少,終究不是自己等待的良人。 而隨著袁世凱稱帝野心的逐漸暴露,碧城毅然決然地抽身而去,仿佛那天邊的白鴿,天地之大,任我遨游。 她先是來到上海灘,嘗試商業(yè)貿易,憑著自己敏銳的商業(yè)嗅覺,碧城成功地在兩三年之內聚斂了可觀的財富。然而,當金錢遇到這樣一個不為政治和男人所困擾的女子,又怎么會成為她的羈絆? 雖無良人在側,卻也不能妨礙碧城獨自美麗下去。她住洋房,乘汽車,穿上晚禮服翩翩起舞,碧城自顧自地去嘗試和體驗著生命中她想擁有的每一件事情。正當人們驚嘆于她的雍容華美時,碧城倏而又轉身而去,離開了自己熟悉的上海灘,來到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 不久之后,機緣巧合,碧城在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尋到了自己的信仰。經歷了幾十年的大風大浪,見慣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擁有信仰的碧城是幸運的,她的情思,她的感慨,她的欲語還休終于有了一個安放之處,半輩子的風雨飄搖,碧城無人可寄的心總算是落在了實地,平靜而安寧。 1930年,48歲的呂碧城正式皈依佛門,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1943年1月24日,呂碧城在香港逝世,享年61歲。遵照她的遺囑,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將骨灰和面為丸,投擲于南中國海。 呂碧城的一生,有過艱難時的掙扎,亦有過輝煌時的不羈與瀟灑,待繁華落盡,鉛華盡洗,真淳方顯。碧城一生的追求者無數,卻始終沒有一人能趕上她的步伐。是因為他們都不明白,碧城自己也是一名追逐者,她的一生都是在逐心而行,她亦窮盡一生找尋與自己心意相通的良人而不得,正恍如那一夜春夢,了無痕跡。 1.4 奧普拉:荒原上的碎夢 她是來自荒原上的精靈,她是夜空最璀璨的星星,她曾是生于黑暗時代的黑人姑娘,她又是全美家喻戶曉的精神寄托。 那年冬天,一顆黑色的珍珠降臨在密西西比的科休斯科小鎮(zhèn)。她的父母,為這顆晶瑩剔透的珍珠賦予了一個來自《圣經》的美麗名字——奧普拉。 盡管是取自那遙遠傳說中一個身份卑微的女子的名字,但她的人生卻一點也不卑微。她的確是來自荒原,因為她童年經歷的苦難是那樣繁多。 奧普拉的母親未婚先孕,生下她后,父親和母親便分道揚鑣?蓱z的小女孩只能由外祖母獨自撫養(yǎng)長大,可是,磨難接踵而至。9歲那年,小小的奧普拉還只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卻慘遭堂兄的侮辱強奸;14歲,正值豆蔻年華,本該在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的年紀,她卻已為人母,而她的孩子卻在出生后不幾天便夭折……生命之花尚未完全開放就遭到現(xiàn)實風霜的打擊,這還只是一位少女,就在此芳華承受著如此之多的生命苦難。 她曾一度想過自殺,也一味沉淪于自甘墮落的境地。當她幼小的身軀被海水淹沒時,當她隨著已經去世的孩子而死的心觸碰到冰冷的海水時,她顫抖了。她奔回海灘,跪在上帝面前哭泣。 她不愿讓自己年幼的生命溶進這無聲的海水,她哭了,因為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不再能編織她飛揚的裙角,每一朵浪花都是她的心碎。她最終沒有放棄生命,但卻看不到未來的模樣,所以,她只能繼續(xù)和伙伴們鬼混:抽煙、吸毒、喝酒,越陷越深…… 她在生命的大染缸里浸泡著,散發(fā)出絕望的味道。她的母親對自己的女兒也頗有微詞,對她同樣失望,于是將她推入那無底的罪惡深淵——青少年管教所,想以此擺脫自己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也許,連上帝都不忍心看著這樣一個美麗可愛的生命走向毀滅,所以沒有使母親的打算如愿以償:少管所人滿為患,無法繼續(xù)接受新的成員。在看似毫無希望,在自己兒時的夢想開始像秋天的花朵一樣在荒原上一瓣一瓣凋零的時候,幸運之神似乎才第一次垂青這個女孩。 對奧普拉來說,14歲是艱難的一年,她終日沉淪,萎靡不振;但14歲又是幸福的一年,因為在走過人生的十四個春夏秋冬后她才第一次見到父親的模樣。那是一張既熟悉又陌生的面龐,她曾心心念念魂牽夢縈了那么久,這個英俊的男人才終于來到她的身旁。 當面對這個男人時,她困惑了,大大的眼睛、寬廣的額頭、臉上帶著溫和善意的微笑,明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奧普拉依舊不敢相信,這個有教養(yǎng)的英俊的紳士真的是他的父親嗎?帶著未知,他走進了她的世界。 佑護人,這個詞用來形容父親對她的意義再合適不過,是他拯救了自己的女兒。奧普拉每每回憶起改變她一生的14歲那年夏天都會不無動情地說:“父親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他當年對我的嚴格要求,我現(xiàn)在恐怕就是一個身后拖著一群孩子的家庭主婦了。” 誠然,改變是艱難的,蛻變是苦難的,特別是對她這樣一只“劣質蠶繭”來說,想要化身蹁躚的蝴蝶更是難上加難。從未謀面的繼母同樣是個“厲害角色”。14歲時住進父親家時,繼母首先向她“開刀”,她規(guī)定了奧普拉每天的學習任務,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就不許她吃飯。 本以為會站在自己這邊的父親卻和繼母一唱一和,他們的執(zhí)著讓人敬畏,他們甚至還為奧普拉制訂了翔實的學習計劃和教育大綱,在大綱的基礎上指導和構建奧普拉的成長。讀書,讀書,再讀書,她的生活每天都被精神食糧充斥著,每天認認真真完成繼母布置的作業(yè)后,還要趕緊滿足父親的要求,寫讀書筆記。 天道酬勤我勤奮,奧利佛在父親這里開始了改頭換面。先是在學校的戲劇俱樂部小試身手,獲得了朗誦比賽的一等獎,后來她又在父親和繼母的鼓勵下,參加了在費城舉行的有一萬多名會員參加的演講比賽。而在這次比賽中,奧普拉憑借一篇《黑人,憲法與美國》獨占鰲頭,獲得了1000美元的獎學金。 在光環(huán)和獎金的刺激下,奧普拉開始蘇醒,原來靠講演也可以賺錢。這個時期的比賽經歷為她后來的脫口秀功底積累了最原始的經驗財富。她蛻變和成功的速度越來越快,徹底告別了放蕩不羈的年少時光,從此洋溢著澎湃的激情,靠那張能說會道的嘴巴開始為自己打拼天下。17歲時,她已成為萬人矚目的“納斯威爾防火小姐”,同年,她又贏得了“田納西黑人小姐”的桂冠。18歲時,她進入田納西州州立大學深造,主修演講和戲劇學課程。 每一個少女都會在花季的大學時代以各種姿態(tài)盛開生命之花:或依偎于戀人的懷抱,或與三五好姐妹閑時漫步于紐約時尚廣場第五大道,或傾心于各種公益事業(yè)……而奧普拉卻沒有選擇普通女孩子所選擇的尋常道路,對她來說,最受吸引的是自己從小就展露出較高天賦的播音主持。 直到成年后的很多年,她依然記得自己首次演講的經歷:那是她3歲那年的初夏。在阿瑟木教堂做見證時,她毫不費力地惟妙惟肖地模仿外祖母,講述耶穌復活的故事。奧普拉至今都為此感謝上帝,她沒有被賦予顯貴的出身,沒有美好的童年,沒有父母的呵護和華麗的紗裙,但是,自從她那還不滿4歲的稚嫩的嘴里發(fā)出天籟時,她就再也無法停止追尋夢想。 在大學時,奧普拉的名字就已隨著各種活動飄出了象牙塔,也有很多傳媒公司向她表示了好感,其中不乏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這樣的業(yè)界巨擘,但卻被奧普拉莫名其妙地拒絕了。后來,她的講演課老師實在看不下去,找她談話,提醒道:“你可知道,很多人選擇這個專業(yè)的目的也不過是為了能在CBS那樣的公司占有一席之地!” 老師的點撥讓奧普拉醍醐灌頂,于是,她決定去CBS鍛煉自己。而從她走進CBS大門的這天開始,就再也沒有人能把這扇門關上。 1973年,年僅19歲的奧普拉小姐成為WTVF(納什維爾電視臺)最年輕的主播,而她此刻的身份,僅僅是一名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對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來說,電視臺基本是男主播的天下,婦女在電視臺可謂鳳毛麟角,更別說是黑人婦女了。 即使到了80年代,美國的傳媒界依然少有女性的身影和聲音。當時,以為著名的男主播就說:“女人不適合播新聞,因為她們的聲音不具備可信度,聽起來就像街頭巷尾的閑談!彪m然言談盡顯諷刺和調侃,但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狀態(tài)。但是這一切于奧普拉來說,都是無所謂的,在她看來變的只有時代和觀眾的看法,不變的卻是她堅定的信念。 1977年,23歲的她以聯(lián)合主持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WJZ-TV一檔名為《人們在說話》的脫口秀節(jié)目中,節(jié)目一經播出,收視率便一路飆升,超過同行名嘴菲爾?當納的節(jié)目。 在東部地區(qū)的名聲大噪,并沒有讓奧普拉就此止步。在制片人的引薦下,她將自己節(jié)目的錄像帶寄給了ABC(美國廣播公司)的芝加哥分部WLS-TV,錄像帶寄出去不久,奧普拉就收到了該電視臺管理層向她拋來的橄欖枝。 從最初的小試牛刀,到后來的嶄露頭角,再到最后的大紅大紫,奧普拉的成功是那樣短促,她用僅僅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從丑小鴨到白天鵝的轉變,從此用幾十年的時間為全美觀眾制造著歡樂。在她身上,凝聚了太多的平凡和偉大,坎坷與光榮。以至于她成為了美國夢的最好闡釋。 她的節(jié)目越做越火,她的身價一路飆升,當人們得知奧普拉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億萬富翁的時候,各種議論也紛紛傳開。有人說奧普拉是幸運的,還有人說是美國大時代成全了她。凡此種種,倒不如說她的成功源自于那段來自荒原的慘痛經歷和她對夢想的堅持更具有說服力。作為一名黑人女性,奧普拉走到福布斯排行榜女性富人排行榜之首,頂上這樣的光環(huán),來自于她的堅守,她的溫婉謙和與智慧。 奧普拉確實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不過魔幻之處不在手指而出自嘴巴,曾有人好奇地問,你每次為節(jié)目準備多少問題,她回答道:“我從來不準備問題,我只是坐在那里和人聊天! 在她看來,與別人溝通的最好辦法便是懷揣著一顆柔軟的心去傾聽他們的酸甜苦辣的故事。而她與生俱來的敏銳洞察力又令她有如潛伏在人體內的“蛔蟲”,這讓她能恰如其分地捕捉到談話中最吸引人的焦點,提出極具針對性的問題。 在奧普拉的談話節(jié)目中,邁克爾?杰克遜輕輕吐露那并不快樂的童年;茱莉亞?羅伯茨毫無芥蒂地講述自己的家庭瑣事;就連一貫嚴肅的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都會流露出溫情的一面……她總能用自己的真誠讓嘉賓打開話匣子,實在不行她就以自己的心里話作為“交換”來讓嘉賓滔滔不絕地說起來。 但奧普拉最為令人動容的,是對于世界觀眾的誠摯。直播間里面她面對的只是某一位或某幾位嘉賓和上百位觀眾,而借由那幾臺攝像機和無線電波,她的音容笑貌就傳遍了全世界。她說起過自己名字的來源,談到了對父親的感激,更回憶過早年經受的種種苦難。這些在別的主持人看來嗤之以鼻的行為卻使奧普拉成為美國電視史上的傳奇。 奧普拉曾說,我和別人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是我穿的鞋子貴了一點而已。是的,誰也不能否認她現(xiàn)在漫步在全世界最昂貴的紅毯上的高跟鞋曾走過最為漫長的荊棘之路。 1.5 蔣碧薇:時光未央,訴離殤 徐悲鴻的畫作中不乏以女性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這些女性,都跟徐悲鴻的一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這些畫作中,有一幅畫——《蔣碧薇女士》,以7280萬元的拍賣價格創(chuàng)造了徐悲鴻油畫拍賣的紀錄。 畫中的女子,溫婉大方,雋永靜立,畫筆細膩深情,透過這幅畫,我們好像可以看到畫家是帶著何其憐惜的愛去創(chuàng)作的這幅畫,又是以何其深沉的感情去愛著這個畫中的女子。 蔣碧薇,不僅創(chuàng)造了徐悲鴻油畫拍賣的紀錄,也是徐悲鴻人生中濃墨重彩、揮之不去的一筆。 蔣碧薇,原名蔣棠珍,碧薇這兩個字,是徐悲鴻為她起的。蔣碧薇欣然接受,給自己的名字加以愛人的衷心,對蔣碧薇來說,是一件浪漫和溫雅的事?伤龥]想到的是,徐悲鴻不止給了她一個名字,也不止給了她一次傷心。 1898年4月9日,蔣碧薇出生于江蘇宜興,蔣碧薇的父親蔣梅笙是當地的名士,蔣家也是當地的望族,蔣碧薇13歲時,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環(huán)境下,她被許給了門當戶對的查家。如果沒有徐悲鴻的出現(xiàn),蔣碧薇的一生將會順著父母的意愿,平淡無波地走下去,不會在人們心里留下任何影子。 可是,徐悲鴻終究還是出現(xiàn)了,就像是一場命定的劫難,但這劫難到來的時候,蔣碧薇卻是滿心的歡喜。 彼時,徐悲鴻常去拜訪蔣碧薇的父親蔣梅笙,一來二去,兩個年輕人相識了。在18歲的蔣碧薇眼里,徐悲鴻是那樣高大,那樣讓她欣喜,那種感覺就像張愛玲所說的:“低到塵埃里,卻在塵埃里開出一朵花。” 在蔣碧薇心中,徐悲鴻是上進的,是英俊的,是瀟灑的,是有才華的,是她所傾心的。蔣梅笙時常在蔣碧薇面前夸贊徐悲鴻,慧眼識英雄的蔣梅笙,時常嘆息自己沒有第二個女兒可以許配給徐悲鴻,卻沒想到自己的女兒蔣碧薇早已暗許芳心。 禮教的牽絆,成了徐悲鴻和蔣碧薇之間最難跨越的一道坎,這道坎是蔣碧薇的婚約,名門望族的蔣家,如何能讓女兒悔婚?兩個青年人之間的糾葛,恰似王實甫的《西廂記》,一方面是封建禮教的束縛,一方面是難以拒絕的相愛。最終,蔣碧薇還是選擇了愛情,選擇了徐悲鴻。 一個深夜,天空帶著如畫的濃黑墨意,月亮因為愛情而掩蓋了柔和的光芒,徐悲鴻帶著蔣碧薇私奔了。蔣碧薇心里是忐忑的,是不安的,是愧疚的,但牽著徐悲鴻的手,她相信眼前這個男人會帶給自己幸福。 兩人連夜乘輪渡去了日本,蔣碧薇留下了一張便條,匆匆別家。得知女兒私奔的蔣梅笙又是生氣無奈,又是暗自慶幸。他氣女兒的不知禮數,無奈如何向查家交代,卻也慶幸?guī)畠鹤叩氖亲约盒蕾p的徐悲鴻。最后,蔣梅笙只好給女兒辦了一場喪事,退了她和查家的婚事。 這場喪事雖是假的,但卻埋葬了蔣碧薇衣食無憂的生活,埋葬了蔣碧薇蔣家大小姐的身份,初來日本的蔣碧薇跟隨徐悲鴻,開始了磨難的生活歷程,開始了柴米油鹽的貧苦生活。 在日本,徐悲鴻和蔣碧薇住在一個叫“下宿”的旅館,條件簡陋,遠非蔣碧薇從前的錦衣玉食。當時的徐悲鴻,僅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書生,連畫家都談不上。但他卻瘋狂地迷戀藝術,迷戀日本畫,往往花盡生活的費用,只為了買自己喜歡的畫作。 藝術家的瘋狂,讓蔣碧薇只能跟著徐悲鴻過著窘迫的日子,原本年輕漂亮的深閨小姐,再沒錢買新的衣服鞋子,沒過半年,兩個人的積蓄便全部花光了,走投無路的兩個人只得回國,求助蔣梅笙。 回國后的蔣碧薇,遭受了許多輿論的攻擊,在當時那個傳統(tǒng)而封建的社會,像蔣碧薇一樣與人私奔的女子,注定要受到人們的譴責。好在蔣梅笙并不是一個迂腐不化的老人,他選擇了包容。蔣碧薇和徐悲鴻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從走投無路的困境中擺脫出來。這時,在康有為的幫助下,徐悲鴻得到官費留學法國的名額,蔣碧薇再次跟隨徐悲鴻到法國。 1919年3月20日,徐悲鴻和蔣碧薇到達了巴黎,蔣碧薇原本以為有了學費的保障,兩個人能夠平順地生活下去,卻沒想到國內的戰(zhàn)亂,導致徐悲鴻的官費遲遲未發(fā),兩個人再次面臨饑寒交迫的地步。 蔣碧薇決定到中國駐巴黎領事館的官員家去借錢,但出身名門的她又總是開不了口,她從未面臨過如此窘迫的局面,最后還是空手回到了家里。回家后的蔣碧薇非常懊惱,徐悲鴻抱著蔣碧薇,兩個人無言以對,度過了寒冷的一晚。 不同于魯迅先生所寫的《傷逝》,像娜拉般出走的蔣碧薇,并沒有面臨子君一樣的情感沖突。徐悲鴻和蔣碧薇,在生活的困苦下,仍然是相愛的。 蔣碧薇對徐悲鴻的愛,早已是妻子對丈夫的愛,她愿意陪著他走過寒冬,愿意陪著他走過風霜,蔣碧薇把自己所有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徐悲鴻,盡管徐悲鴻沒有帶給她生活上的物質滿足,盡管徐悲鴻并沒有像一個男人一樣擔起家庭的責任。但蔣碧薇始終不離不棄,她相信徐悲鴻,就像相信自己,就像相信愛情。 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兩個人攜手渡過了生活的劫難,卻沒想到,在春天之時,兩個人竟然迎來了感情的寒冬。 1927年10月,蔣碧薇和學成歸來的徐悲鴻一起回到了祖國。 此時的徐悲鴻,終于得到了外界的認可,他接受了南京中央大學的聘書,每個月都有相當豐厚的薪金。同時,徐悲鴻還積極參加田漢組織的南國社。越來越忙碌的徐悲鴻跟蔣碧薇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1930年,蔣碧薇回老家處理事務,因為事務繁冗,接近一年沒有回到南京。兩個人之間的感情終于因為聚少離多出現(xiàn)了裂痕。 1931年,管不住自己心的徐悲鴻,用最后的理智給蔣碧薇寫了一封信:“碧薇,你來南京吧,你再不來的話,我會愛上別人的!边@時的徐悲鴻,為一個叫作孫韻君的女學生動了心。孫韻君,又名孫多慈,多慈這個名字是徐悲鴻給她起的。一樣的溫柔,一樣的幸福,一樣的繾綣,只是,這一次,徐悲鴻的愛人不再是蔣碧薇。 壓倒蔣碧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徐悲鴻為孫韻君作的畫。蔣碧薇看到了那幅飽含深情的《臺城月夜》,月光很美,曾經見證了無數個徐悲鴻和蔣碧薇的夜晚,月光何其公平,讓人心碎,又讓人甜蜜。一樣是作畫,這一次,徐悲鴻不再是為蔣碧薇而作。 氣憤的蔣碧薇把《臺城月夜》搬走了,并且聲明,永遠不會讓這幅畫面世。后來,蔣碧薇在徐悲鴻去世后,坦言自己并沒有把這幅畫銷毀,而是藏在了家里,歲月侵蝕,白蟻橫生,這幅畫被摧毀了,雖然蔣碧薇多次修補,但是那幅畫卻再也不復當年的光彩了。 搬走《臺城月夜》的蔣碧薇是賭氣的,是嫉妒的,是任性的,但那是因為愛,蔣碧薇愛著徐悲鴻,所以即便徐悲鴻為另一個女人作畫,她也不忍心把那幅畫毀掉。 負氣,總是一個人先辜負,另一個人才會賭氣。徐悲鴻為了娶孫韻君,在《廣西日報》上刊登了一則信息,其中有一句話,讓蔣碧薇悲痛欲絕,徐悲鴻愛著孫韻君,但這愛是以蔣碧薇的自尊為代價的。那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和蔣碧薇解除非法同居關系! 原來,這么多年的相守相伴,不過換來一句話“非法同居”。原來一個人執(zhí)著的,不放的,堅持的,珍惜的,真的會被另一個人視如草芥。 蔣碧薇不再愛徐悲鴻了,她和一直追求她的張道蕃親近了起來,蔣碧薇的自尊不能允許她像一個青春遲暮的人一樣為愛舍棄剩余的生命,也不會允許她接受愛人對自己的不純不忠。 后來,徐悲鴻沒能跟孫韻君在一起,轉而去找蔣碧薇,蔣碧薇以一個高雅的姿態(tài)轉身:“假如你和孫韻君決裂,這個家的門隨時向你敞開。但倘若是因為人家拋棄你,結婚了,或死了,你回到我這里,對不起,我絕不接收! 蔣碧薇的愛,始終高貴,無論是對徐悲鴻還是對張道蕃,她都無怨無悔,在他們困苦的時候相陪,當他們離她遠去的時候,蔣碧薇便不再糾纏,她不乞求,也不會為難自己,蔣碧薇明白,與其執(zhí)著,不如放手。故而,當張道蕃拋棄蔣碧薇的時候,她依舊不做糾纏。 徐悲鴻為了廖靜文又一次登報,宣布自己和蔣碧薇解除同居關系。這一次,蔣碧薇向徐悲鴻索要一百幅畫,為了自己的青春,為了自己的尊嚴。徐悲鴻同意了蔣碧薇的要求,他知道,終究是他欠她的多,并且多給了蔣碧薇一副她最喜歡的畫——《琴課》。一直到蔣碧薇去世的那天,這幅《琴課》還懸掛在蔣碧薇的臥室。 一個女子,活得如此高貴,不僅是自尊心的原因,更是因為,她對愛情,一貫的純粹,一貫的執(zhí)著。 1.6 鄧肯:跳舞穿過晨曦中的花園 匆忙而短暫的一生中,只有真的熱愛生活、尊重生命的人,才能在浮躁的世界里給我們留下不忍割舍的美好。總有一些心思細密、活潑動人的女子,如同一道明媚的陽光,照耀著厚重的土地,仿佛能讓眾多的生命在這里發(fā)芽生長,給茫茫世間帶來活力與生機。 伊莎多拉?鄧肯便是這樣一位永遠煥發(fā)著生命力的女性。誕生于19世紀末的大都市,她像一只可愛的精靈,飄飄忽忽地落入了凡間,墜落的那一刻,所有的花草蝴蝶都為之讓路。 那薄如蟬翼的翅膀和輕盈曼妙的身段,任誰看了,都會發(fā)出驚人的贊嘆,是怎樣的巢穴,竟孕育出如此動人的女子?憑著超凡的天分和領悟力,她在舞蹈中尋求著生命的真諦,也將全新的態(tài)度和理念帶入了世間。 家庭不幸的女子,往往都能在成長過程中變成尋求自由和解放的獨立女性,鄧肯亦是如此。在她出生之時,父母已經離婚,母親除了工作賺錢,還要照顧她和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的生活,日子過得十分清貧。而年幼的鄧肯就能發(fā)揮自己的機靈與美貌的優(yōu)勢,去向面包店的老板討一點吃的,并讓他們繼續(xù)賒賬?蓯鄣男∨⑶皝響┣螅l又能忍心讓她挨餓呢? 除了利用天真的眼神來求得安慰,小鄧肯更懂得自食其力的重要,誰能想到,一個只有6歲的小姑娘,竟然開辦了自己的“舞蹈學!?做音樂教師的母親給了她天生的靈氣和自信,從小經受的苦難和磨煉也讓她比同齡人多了幾分成熟和穩(wěn)重。街坊的孩子們想要學習跳舞,她就把他們召集起來,自己做老師。有母親的琴聲幫助,她的學校真的辦了下來,拿著自己做老師帶來的收入,她的笑容更加燦爛。 后來,她被送到芭蕾舞學校學習,可在看到老師踮起腳尖時,她卻堅定地不再學習,因為她認為這非但不美,而且是束縛了身體的枷鎖,年輕的鄧肯開始反對僵化的舞蹈模式,要以自身的曲線來詮釋生命的美麗。 憑借著這樣的才情與自信,她在11歲那年就迎來了自己的初戀。此時她已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舞蹈老師,她的學生中,出現(xiàn)了一位帥氣的藥劑師,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她還是狂熱地愛上了他,她費盡心機制造偶遇,只為和他打聲招呼,她“在他的懷抱里飄飄蕩蕩”,卻不敢向他表白。這種熾熱的感情直到兩年后藥劑師結婚才算無疾而終。雖然無果,鄧肯放蕩不羈的感情態(tài)度卻已初露端倪,后來更是與40多歲的波蘭人相戀。 十幾歲時,鄧肯想盡辦法,見到了紐約劇團的老板,并在他面前發(fā)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將舞蹈藝術闡為神來之筆,意外地得到了老板的雇傭。然而好景不長,在紐約,她的才華和個性并未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劇團的安排下,她總是要參加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演出,這讓她十分不滿。盡管生活困難,但她堅決不愿低頭去跳些商業(yè)化的舞蹈,她不怕吃苦,卻不愿委屈自己的理想。 就這樣,幾年以后,鄧肯全家來到了千里之外的倫敦。在這個充滿自由氣息和活力的城市里,她期望能夠盡情釋放自己內心的感受,張揚她動人的舞姿,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初到歐洲,她們游歷了各大教堂和博物館,對四周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生活充滿了樂趣。然而當身上的錢花得差不多的時候,日子依舊十分艱難。鄧肯和她的家人時常要為了找一個住處而低三下四,也要為一點吃的而忍氣吞聲?途赢悋瑳]有任何親人和朋友,要如何才能讓自己在這里綻放異彩呢? 即使困難,她也從未后悔,童年的機智勇敢在長大后依然發(fā)揮著作用,不多久,鄧肯便在格羅夫納廣場的一位老人那里找到了臨時的工作,并獲得了一筆豐厚的薪水。 拿著這第一份收入,鄧肯在倫敦租下一個工作室,開始了她全新的舞蹈生涯。她穿著蟬翼一樣的輕紗和便鞋給社會名流跳舞,每次都能贏得觀眾們的贊嘆。他們從未見過如此不受教條拘束,卻還能具有這般靈性的舞蹈,在鄧肯的身上,他們看到的不僅是女性的身體之美,還有不屈從于世俗的自由之美。年輕的鄧肯就這樣在英國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 盡管如此,在倫敦的生活還是頗為艱辛,但是有什么能比得過她自如地跳舞,為自己換來穩(wěn)定的生活呢?每當鄧肯跳起門德爾松的《春之歌》,或者埃斯爾伯格?奈溫的《奧菲莉亞》,她就像重新化身仙子精靈一般,飄然塵間,遺世獨立,全然沒有了世俗的痛苦所刻下的滄桑的痕跡。 可那漂泊著的靈魂,終究是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太久。她像是逐著光芒的孩子,前方有太多的光明吸引她去尋找,沒有什么能讓她甘愿駐足。于是她離開了迷霧朦朧的倫敦,前往全世界都向往的浪漫之都巴黎。在這里,她依然是那個像天鵝一樣驕傲的舞者,堅決不做世俗之中隨波逐流之事。 她拒絕了前來邀請她的柏林劇院老板,因為于她而言,到歐洲來跳舞,“是為了通過舞蹈傳播宗教信仰的偉大復興,通過人體動作的表情來讓人們認識人體和心靈的美和圣潔,根本不是給那些腦滿腸肥的資產者茶余飯后作為消遣”。她還揚言有朝一日她一定會到柏林去,去為“歌德和瓦格納的同胞們”跳舞,而不是對著一副利益至上的嘴臉,進行商業(yè)性的演出。 鄧肯再一次做到了。3年之后,她終于來到了柏林,在克洛爾歌劇院里,她飄揚如天使一樣的舞蹈,伴著交響樂隊的奏鳴,贏得了一個城市的掌聲。 在歐洲跳舞的生涯,她像林間女神一樣,帶著早晨清澈的露水,傳遞著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她在英國不列顛藝術館為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生命,從古代雕塑、繪畫和古典音樂中,她看到了人類最原始的靈性,她為之傾倒動容,找到了她認為最佳的舞蹈方式:身著長衫、赤腳,保持著神明賦予人類的最純真的美貌,向土地汲取空靈的養(yǎng)分,用像樹木枝干一樣擺動的身姿來表現(xiàn)自己內心的躁動和希望。 對她而言,傳統(tǒng)的技巧不僅不是舞蹈之美,還是玷污人體本身自然之美的罪魁禍首。因此,在鄧肯的舞蹈中,毫無雕琢的痕跡,忽而寧靜,忽而翻騰,一切都是發(fā)自內心的體驗,自成一派,渾然天成。 一顆崇尚自由的心,和一副完美婀娜的身段,復雜的早期經歷,都對鄧肯的感情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事業(yè)上,鄧肯是開創(chuàng)新一代舞蹈的女王,在感情上,卻常常遭到世人鄙夷的目光。 隨性多情的鄧肯是不幸的,在她坎坷的一生中,愛戀過的男子不計其數,有些只是匆匆過客,停留的時間短暫一瞬;有些確實銘心刻骨,在她脆弱的身體和心靈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這些有著不同身份、地位、性格的男人,只要在合適的時間出現(xiàn)在鄧肯的面前,能給她貼心的溫暖,就會得到這位多情女子熾烈的愛。 在柏林時,他就曾與才華橫溢的建筑師同居,輾轉于各地的她有兩個私生子,孩子的父親是設計師和百萬富翁,然而多情的女子卻似乎一定要受到上帝的折磨,在一次事故中,她的兩個孩子雙雙葬身塞納河。 鄧肯唯一的一次婚姻,是與蘇聯(lián)詩人謝爾蓋?葉賽寧的結合。和鄧肯一樣,葉賽寧也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不幸的孩子,年輕時,他也愛戀過無數年輕美貌的姑娘,有過幾段為時不長的婚姻。 而無常的命運卻在冥冥之中將他與鄧肯聯(lián)系在一起,在莫斯科,鄧肯與葉賽寧相遇,便不可阻擋地陷入了愛河。他們結婚了,可是生性自由的靈魂卻無法被婚姻所捆綁。鄧肯想要帶葉賽寧離開莫斯科,繼續(xù)尋找她想要的生活,葉賽寧卻臥病不起,經歷了一年的輾轉奔波,兩人極度疲憊,還要應對八卦記者們對其私生活的窺探。 婚姻終于還是失敗了。葉賽寧只留下了一首《致友人》的絕唱,便撒手而去。兩年之后,陰差陽錯之中,鄧肯竟被自己佩戴的卷進車輪中的絲巾絞死。 在不幸和痛苦之中,她離開了世界,但對她來說,這也未必是一場災難。我們更愿意相信,那個身著輕紗翩翩起舞的精靈,正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擺動著曼妙的腰肢,綻放自己身體的魅力。 重重的生活磨難,帶給鄧肯的是堅定而勇敢的沖破藩籬的勇氣和決心,作為第一個“披頭赤腳在舞臺上表演”的舞者,她帶著與生俱來的自然的力量,重新界定的女性的美的標準。 在她眼中,舞蹈是“一個對生命的完整概念,還有透過動作表達人類心靈的藝術”。即使經歷再多的不幸,也能在自由的舞蹈動作中找到內心與自然的平衡。她的舞蹈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飽含著她對世界的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的一種態(tài)度。 上天沒有給她圓滿的結局,卻給了她女神一般的面孔和溫柔慈愛的心靈。在備受傳統(tǒng)束縛的世界里,她用生命跳出了最完美自然的舞蹈,迎著遠處那一線光明,突破了一道道艱險的阻礙,她站在光芒耀眼之處,給了我們最好的心靈指引。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