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家王必勝: 張煒的散文有開闊的題材,不拘形式的文筆,情懷深摯的精神氣韻,以及安然沉靜的禪意。其最大亮點為:知性與識見,情懷與溫度,韌性與持守! ⊥醣貏僭u論: 絲綹相連的心書 張煒的散文隨筆,不拘一格,或大或小,有專題,也有散章,近四百萬字。其中,不乏早期的青澀之作,但斑駁絢麗的文字方陣,構成了一座恢宏壯闊的文學建筑。張煒認為,寫作是一個“孤獨者的心音”,自喻散文是一本“絲綹相連的心書”,用心去寫,是他獲得讀者認可的原因。他的散文有開闊的題材,不拘形式的文筆,情懷深摯的精神氣韻,以及安然沉靜的禪意。具體而言,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突出的亮點—— 知性與識見。張煒的寫作,被認為是人文精神守護者的寫作。他的小說,有深摯的人文情懷,對歷史和人生,對自然和生命,有著激昂華麗的書寫和高蹈的精神揭示。而散文也承續(xù)著他擅長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體悟和闡發(fā),從社會世相開掘精神層面的意義。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幾乎包括了社會人生方方面面的感悟。尤其是,在對世道人心的闡發(fā)中,他多從普通的生活現(xiàn)象里,從一些平常的事例上闡發(fā)哲理,關注的是一些思想本體的問題,一些生命和生存的意義。這些散文雖是短章,卻從思想的高度、現(xiàn)實的角度,進行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知性寫作也是思想的寫作,是散文中的風骨和精氣神,是文學的鈣質(zhì)。在散文中,不論是讀史、寫人,還是談藝、記往,張煒都從一個思想者的維度上書寫。時下,有些散文流于故事情節(jié)的平面鋪陳,或者多是些小情小調(diào)和夕陽老調(diào),缺少識見與思想的支撐。如是,平庸而軟弱是現(xiàn)今散文的一個常見毛病。張煒的知性書寫,是一種潛沉而深入的書寫,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表達,惟此,他的散文有了風骨和力量。 情懷與溫度。張煒的散文有兩個精神著力點:對故鄉(xiāng)齊魯文化的敬重和對大自然的謳歌。故鄉(xiāng)故情,吾土吾民,是寫作者的精神原鄉(xiāng),是靈魂的棲息地。早年,張煒作品中 文學評論家王必勝: 張煒的散文有開闊的題材,不拘形式的文筆,情懷深摯的精神氣韻,以及安然沉靜的禪意。其最大亮點為:知性與識見,情懷與溫度,韌性與持守! ⊥醣貏僭u論: 絲綹相連的心書 張煒的散文隨筆,不拘一格,或大或小,有專題,也有散章,近四百萬字。其中,不乏早期的青澀之作,但斑駁絢麗的文字方陣,構成了一座恢宏壯闊的文學建筑。張煒認為,寫作是一個“孤獨者的心音”,自喻散文是一本“絲綹相連的心書”,用心去寫,是他獲得讀者認可的原因。他的散文有開闊的題材,不拘形式的文筆,情懷深摯的精神氣韻,以及安然沉靜的禪意。具體而言,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突出的亮點—— 知性與識見。張煒的寫作,被認為是人文精神守護者的寫作。他的小說,有深摯的人文情懷,對歷史和人生,對自然和生命,有著激昂華麗的書寫和高蹈的精神揭示。而散文也承續(xù)著他擅長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體悟和闡發(fā),從社會世相開掘精神層面的意義。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幾乎包括了社會人生方方面面的感悟。尤其是,在對世道人心的闡發(fā)中,他多從普通的生活現(xiàn)象里,從一些平常的事例上闡發(fā)哲理,關注的是一些思想本體的問題,一些生命和生存的意義。這些散文雖是短章,卻從思想的高度、現(xiàn)實的角度,進行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知性寫作也是思想的寫作,是散文中的風骨和精氣神,是文學的鈣質(zhì)。在散文中,不論是讀史、寫人,還是談藝、記往,張煒都從一個思想者的維度上書寫。時下,有些散文流于故事情節(jié)的平面鋪陳,或者多是些小情小調(diào)和夕陽老調(diào),缺少識見與思想的支撐。如是,平庸而軟弱是現(xiàn)今散文的一個常見毛病。張煒的知性書寫,是一種潛沉而深入的書寫,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表達,惟此,他的散文有了風骨和力量。 情懷與溫度。張煒的散文有兩個精神著力點:對故鄉(xiāng)齊魯文化的敬重和對大自然的謳歌。故鄉(xiāng)故情,吾土吾民,是寫作者的精神原鄉(xiāng),是靈魂的棲息地。早年,張煒作品中的蘆青河,晚近的萬松浦,都是他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場域。這些散文體現(xiàn)了他執(zhí)著的家鄉(xiāng)情懷,一個來自底層的知識分子的平民情懷。散文專題《芳心似火》,有一以貫之的主題,就是對齊魯文化特別是齊國文化的張揚,以人文立場,描寫這塊浸潤儒文化的土地上眾多的物事與風習,其中多有家鄉(xiāng)的悠悠情懷與拳拳心緒。這些看似散漫,其實有著一統(tǒng)的精神紐帶,那就是對于齊魯大地風華物象絲絲縷縷的情感。閱讀一些篇章,可以感受到他對人文精神的特殊秉持,對傳統(tǒng)文明根脈的敬畏,對喧囂塵世中文化缺失的痛心。這些表明作家注重人文情懷的接續(xù)。另外,他對大自然有足夠的敏感和熱愛。他以人類最親近的關系來描繪萬松浦的動物和植物,寄情于那些原生態(tài)的自然物事,這也與齊魯文化的崇奉自然相一致。張煒作品中的自然情懷和人文情操,浸染著作家細膩的情感。一個作家以其心靈的激情和生命的溫度來書寫,恰是對讀者負責的表現(xiàn)! №g性與持守。散文是輕快的寫作,多隨意而為,但是,能夠堅持構筑宏闊的文學長廊,需要作家擁有一顆堅韌的文心。惟有沉靜于文學的人,篤定于精神求索的人,才會有如此的創(chuàng)獲與豐收。張煒散文創(chuàng)作的啟示是,一個人能夠堅持四十年的散文歷程,不厭其煩地去關心和表達,言說創(chuàng)作及創(chuàng)作之外的事,才有了散文隨筆中的宏大建構。他對人文世界、生活現(xiàn)場、自然物事等,有較為深入廣泛的涉獵。其中,有創(chuàng)作心得感悟,有人生札記,有對生活中美的褒揚和對丑的鞭笞。張煒的散文題材豐富隨意,但在題旨上卻有自己的獨特考量,體現(xiàn)出他的文學韌性和堅持態(tài)度。他多次說及他對文學始終抱著神圣而敬畏的態(tài)度。這種韌性和堅持,也是一個精神的守望者、文學有心人崇高的文學情懷。在當下文壇中,張煒的寫作不是另類,但至少是一種特別的現(xiàn)象,即不迎合時俗,不遷就流弊,不滿足現(xiàn)實的花花草草,他耕耘的是一片生機鮮活的百草園,他栽植的一株葳蕤蔥蘢的大樹。這種情懷和韌性,值得珍視和尊重! 醣貏
自序
這是我三十多年里寫下的散文和隨筆,幾乎是虛構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丟失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漸漸都像迎風奔馳的老馬,背上的一些馱載難免要在路上飛揚四散,再也無從尋覓。
從頭看這大大小小的篇章,讓我時而激越時而黯然,難以平靜。這分明是樹的年輪,是旅痕和足跡,也是由遠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編織的那些故事作品,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現(xiàn)實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許多篇目寫在青春時段,那時的稚嫩和面紅耳赤的沖動,今天看非但不盡是羞愧,而且還引起我多多少少的欽羨。單純直撞的勇氣與昨日緊緊相連,如今這一切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潛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時、在傾聽撲撲海浪和漫漫市聲的無眠之夜,才緩緩地升騰起絲絲綹綹。是的,我仍然為當年人和文學的承諾而激動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島地區(qū),即那個東部海角。那里曾經(jīng)有無邊的叢林,有大片的松樹,離河的入海口不遠,又在重要的古港之側,于是被命名為萬松浦。一個人由此地起步遠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條船從這里啟航,緩緩駛入了風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長長的出航志,那么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都必定連接著萬松浦、開始于萬松浦。
人是一條船,并且始終是獨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長。這部出航記錄未免顏色斑駁,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稱得上一本真實的書。 自序
這是我三十多年里寫下的散文和隨筆,幾乎是虛構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丟失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漸漸都像迎風奔馳的老馬,背上的一些馱載難免要在路上飛揚四散,再也無從尋覓。
從頭看這大大小小的篇章,讓我時而激越時而黯然,難以平靜。這分明是樹的年輪,是旅痕和足跡,也是由遠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編織的那些故事作品,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現(xiàn)實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許多篇目寫在青春時段,那時的稚嫩和面紅耳赤的沖動,今天看非但不盡是羞愧,而且還引起我多多少少的欽羨。單純直撞的勇氣與昨日緊緊相連,如今這一切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潛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時、在傾聽撲撲海浪和漫漫市聲的無眠之夜,才緩緩地升騰起絲絲綹綹。是的,我仍然為當年人和文學的承諾而激動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島地區(qū),即那個東部海角。那里曾經(jīng)有無邊的叢林,有大片的松樹,離河的入?诓贿h,又在重要的古港之側,于是被命名為萬松浦。一個人由此地起步遠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條船從這里啟航,緩緩駛入了風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長長的出航志,那么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都必定連接著萬松浦、開始于萬松浦。
人是一條船,并且始終是獨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長。這部出航記錄未免顏色斑駁,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稱得上一本真實的書。
記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個辛苦勞作的下午,我疲憊不堪地走入了萬松浦的叢林。當時正是溫煦的春天,飛蝶和小蟲在潔白的沙土上舞動躥跑,四野泛綠,鼻孔里全是青生氣息。這時我的目光被什么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樹棵嫩芽,它們呈深紫色向上茂長,四周是迎向春陽的新草與灌木……我一動不動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氣將我團團籠罩,恍惚間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從頭開始,興奮與感激溢滿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里說:你永遠也不要離開這里,不要偏移和忘卻——這就是那一刻的領悟、感知和記憶。
那是難忘的瞬間感受。也就是類似那個春天下午的一種莫名之力、一種悟想,時不時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并用以抵御生命的蒼老、陰郁和頹喪。多少年來,萬松浦一直伴我吟哦,伴我長旅——它的意義,它與我、與我一生勞作的關系,若以傳統(tǒng)詩歌中的比興手法而論,那么更多的是“興”,而不是“比”。它總是明亮著和激勵著我的整個勞動。
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編年,更是一部絲綹相連的心書,一部長長的書。它們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發(fā)于萬松浦的根柢之上。
前言
香港浸會大學有一個“小說坊”,每年請一位華語作家來“坊”里言傳身教,帶一些徒弟。做這樣的“師傅”可真不容易。因為小說寫作的教授一般來講是無從做起的,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經(jīng)驗和體會,甘苦裝在心里,要講出來卻頗有難處。我當這個“師傅”是高興的,一開始并沒有想得太多,在飛機上只回憶十二年前兩次來港的愉快、一些朋友的面孔。這次坊工要從3月做到6月,三個月的時間,對我來說正是一種學習的機緣。
走出機場海關,很快看到前來接機的區(qū)麗冰小姐――她旁邊是文學院長、詩人鐘玲。鐘院長有極繁忙的院務要做,卻親自來接我。一路上看著碧水青山,腦海里常要閃過以前來香港的印象。
車子開得飛快。鐘玲再次介紹區(qū)麗冰說:“她叫黛安娜!
香港女孩大多有一個英文名字。我同時發(fā)現(xiàn)麗冰叫我“張老師”的時候,“師”字拖得很長,而且是二聲發(fā)音。這在北方人聽來多么有趣。我?guī)缀跬瑫r意識到了身上責任重大――我這個“老師”能教給坊里學員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呢?
以前沒有來過浸會大學,也想不到這里的文學氣氛這么濃。寫作者在這樣的地方應該是欣愉的。小說坊招收學員向校內(nèi)外敞開,其他學校師生及教育系統(tǒng)的職員皆可提交一篇作品,然后由我這個“師傅”從中選定30到40名。
我問鐘院長怎么講才好?她微笑道:每個作家講法是不一樣的,從分析具體篇章到一般技法,結合個人寫作經(jīng)驗――也有的作家側重講做人與做文的關系呢。
扳指算來,我的寫作生涯已有三十多年了,這么長的時間當然有許多話可說,問題是這些話不要浮淺無物才好。坊里學員從二十多歲到七十多歲,這樣的年齡跨度也預示了他們經(jīng)驗的廣度和深度,也不能不讓我心中忐忑。
黛安娜專門負責小說坊的事務,認真和專注令我欽佩。我每天有怎樣的活動安排,她必然會在前兩天發(fā)到我的信箱里,并且還會有一份打印的表格從門下塞進來。奇怪的是本來胸無成物的坊間“師傅”,當盯著一份份簇新清晰的表格時,心里卻真的涌上了許多“小說作法”。
魯迅先生當年一再告誡青年人,說不要相信那些“小說作法”之類。于是我就在坊里盡可能將這些“作法”化為閑談和聊天――當大家笑起來的時候,我也就放松了許多。
張煒,1956年11月出生于山東省龍口市,原籍棲霞縣。1975年發(fā)表詩,1980年發(fā)表小說。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專業(yè)作家。發(fā)表作品一千余萬字,被譯成英、日、法、韓、德、瑞典等多種文字。在國內(nèi)及海外出版單行本四百余部,獲獎七十余項。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柏慧》《能不憶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十部);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論《精神的背景》《當代文學的精神走向》《午夜來獾》;詩《松林》《歸旅記》等。
1999年《古船》分別被兩岸三地評為“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和“百年百種優(yōu)秀中國文學圖書”,《九月寓言》與作者分別被評為“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十作家十作品”!堵曇簟贰兑惶肚逅贰毒旁略⒀浴贰锻馐贰赌懿粦浭窨贰遏~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別在海內(nèi)外獲得全國優(yōu)秀小說獎、莊重文文學獎、暢銷書獎等多種獎項。
大河小說《你在高原》獲得華語傳媒年度杰出作家獎、鄂爾多斯獎、出版人年度作者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特等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等十余獎項。
第一講:語言
文字的表象
虛構從語言開始
造句和自尊
方言是真正的語言
韻律、起勢及其他
討論
第二講:故事
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
同時呈現(xiàn)的故事
講述方式和小說邊界
小說的兩種節(jié)奏
被一再壓縮的“故事”
討論
第三講:人物 第一講:語言
文字的表象
虛構從語言開始
造句和自尊
方言是真正的語言
韻律、起勢及其他
討論
第二講:故事
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
同時呈現(xiàn)的故事
講述方式和小說邊界
小說的兩種節(jié)奏
被一再壓縮的“故事”
討論
第三講:人物
人物是小說的核心
給人物說話的機會
塑造人物的兩個傾向
人物的疏朗或擁擠
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
討論
第四講:主題
主題在哪里
對世界總的看法
奮不顧身的人
圖解和游戲
它原來無處不在
討論
第五講:修改
修改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修改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修改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
修改的其他環(huán)節(jié)
討論
第六講:文學的性別奧秘(班訪1)
關于張愛玲
女性作家
文學的門
身份的復雜性
討論
第七講:寫作訓練隨談(班訪2)
注意語言的板塊
文學語言的虛擬性
語言從細部人手
寫作密度的要求
討論
第八講:文學初步及其他(班訪3)
初中的《山花》
散文和小說的區(qū)別
中國小說的繼承
寫作不能過于勤奮
我們需要“大學習”
討論
附:
寫作是一場遠行
心史與人的堅持
好書的歸宿
在文學的綠地上
談自然寫作
地理空間與心理空間
閱讀是一種珍惜
風會試著摧毀他
文學散談四題
閱讀:忍耐或陶醉
附錄散文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