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德性:荀子“知性”道德哲學研究》以荀子德性論為研究視角,以知識與德性的關系為研究的問題視閾,其涵概了化性起偽的德性踐履、復返其初的教化理路、修身自名的實踐方式、群居和一的德治目標,凸顯以分為邏輯經(jīng)脈而通過知性的外向思維實現(xiàn)德性的自我沉淀、自我解蔽、自我遷化,而這一思想反映在社會中即在于對禮儀規(guī)范的認同、情感的涵養(yǎng)、音樂的熏陶,在知識的積漸積靡的化民成俗中達至自在自為的大清明境界。因而,這是與孟子及其心性儒家不同的成人之路,相反、萁教化成德的思維更接近于西方黑格爾的思想,因此與孟子及黑格爾的中西方比較為兩條線索貫穿全書始終,并彰顯由分而一的德性的中和、易良,人倫秩序的穩(wěn)定、諧和的知性性格。
《知識與德性:荀子“知性”道德哲學研究》研究荀子的知性倫理思想,以德性論為研究視角,以知識與德性的關系為研究的問題視閾,其涵概了化性起偽的德性踐履、復返其初的教化理路、修身自名的實踐方式、群居和一的德治目標,凸顯以分為邏輯經(jīng)脈而通過知性的外向思維實現(xiàn)德性的自我沉淀、自我解蔽、自我遷化,而這一思想反映在社會中即在于對禮儀規(guī)范的認同、情感的涵養(yǎng)、音樂的熏陶,在知識的積漸積靡的化民成俗中達至自在自為的大清明境界。
緒論
一、研究的主題與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第一章 德性與知性
第一節(jié) 荀子知性德性的學術淵源
一、對稷下學者思想的吸收
二、對儒家思想的傳承
三、對墨家思想的批判
第二節(jié) 中西方德性與知識關系
一、古希臘德性與知識的分離
二、原始儒家德性與知識的融通
三、下學上達的德性實踐范式
第三節(jié) 知性與德性話語分析
一、知性德性的內(nèi)涵
二、知性德性的特征
三、知性德性的特質(zhì)
第二章 知性與人性
第一節(jié) 天人關系觀
一、人道本于天道
二、荀子性惡的知性思辨
第二節(jié) 性可教化的知性本質(zhì)展現(xiàn)
一、性惡歷史詮釋
二、性趨惡論而非性惡論者
第三章 知性與教化
第一節(jié) 知性教化的歷史溯源
一、西周的教化傳統(tǒng)
二、知性教化的倫理造詣
三、化民成俗的德性自證
第二節(jié) 荀子知性教化的價值設計
一、知辨義分
二、心以征知
三、材性知能
第三節(jié) 荀子知性教化的德性實踐
一、情為知性教化之基
二、禮為知性教化之則
三、養(yǎng)為知性教化之方
第四章 知性與修養(yǎng)
第一節(jié) 知性德性的價值旨歸
一、自我認同的人倫關系建構
二、自我遷化的修養(yǎng)途徑建構
三、自我解蔽的認知能力建構
第二節(jié) 知性德性的修養(yǎng)之方
一、學的人格踐履
二、誠的知性涵養(yǎng)
三、獨的知微功夫
第三節(jié) 仁知統(tǒng)一的人格境界
一、知則明通的君子人格
二、知通大道的圣人理想
三、學至圣王的人格追求
第五章 知性與德治圖景
第一節(jié) 知人之重義價值取向
一、隆禮貴義的傳統(tǒng)要義
二、重義而不輕利的榮辱觀念
三、榮辱之辨的義利承轉(zhuǎn)流變
第二節(jié) 知天之持續(xù)生態(tài)協(xié)同
一、天行有常的生態(tài)倫理價值觀
二、天人相參的生態(tài)倫理目標
三、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態(tài)倫理實踐意識
四、謹其時禁的生態(tài)道德責任觀
第三節(jié) 知命之生死圓融
一、生命之真而尊重生命自然價值
二、生命之善而尊重生命精神價值
三、生命之關而實現(xiàn)生死之超越
第四節(jié) 知群之和一之道
結語 教化為知性德性的主旨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