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馬克思經濟學原理)/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主干課系列教材》可供高等學校經濟和管理類各專業(yè)作為“政治經濟學”課程的通用教材。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歷來注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也重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材的編寫工作。世紀之交,廈門大學經濟學系接受了教育部下達的“面向21世紀經濟學類專業(yè)人才素質及培養(yǎng)模式研究”的課題,同時,也為了適應我系的“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育基地”建設的需要,編寫出版了一系列相關教材。其中,涉及“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教材出版了兩本:一本是劉熙均教授主編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至2003年共修訂出版了三版;另一本是由李秉溶教授主編的《馬克思經濟學》,2001年出版以來使用至今。
這兩本教材各有特色。前一本遵循通常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編寫體例,是以馬克思《資本論》和列寧《帝國主義論》為藍本編寫的。后一本則以《馬克思經濟學》命名,內容以《資本論》的原理為基礎,將“帝國主義”的相關內容分散到相關各處,不單獨成章。具體說,是在資本積累、資本集中章節(jié)去談論生產集中和壟斷;在生產價格、平均利潤章節(jié)中去討論壟斷價格和壟斷利潤;在借貸資本章節(jié)的銀行資本理論中討論銀行集中、銀行壟斷和金融資本;從國家的經濟職能及其總資本家性質去研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另外,將馬克思“六冊計劃”中的第五、六冊兩部分內容合并,作為該書最后一章,定題為“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
以《馬克思經濟學》命名“政治經濟學”教材,是廈門大學經濟學系的首創(chuàng)。之所以要以《馬克思經濟學》作為書名,是要避免“尋章摘句式地隨意引述馬克思語錄以佐證編著者自由發(fā)揮的觀點”的偏向,完整地遵循馬克思的思路和邏輯,依循馬克思的理論、觀點和預示,沿其思想軌跡和邏輯去概括其經濟理論體系。即傳達馬克思原本的思想。對于馬克思沒有述及或來不及述及的資本主義新問題,也盡量沿其相關結論去繼續(xù),而不是無限延伸。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的產生
第二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的任務
第四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第五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的性質與意義
第二章 商品和貨幣
第一節(jié) 商品的二因素與勞動的二重性
第二節(jié) 商品的價值量
第三節(jié) 價值形式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 貨幣的職能和貨幣流通規(guī)律
第五節(jié) 價值規(guī)律
第三章 資本和剩余價值
第一節(jié) 貨幣轉化為商品
第二節(jié)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的產生
第二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的任務
第四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第五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的性質與意義
第二章 商品和貨幣
第一節(jié) 商品的二因素與勞動的二重性
第二節(jié) 商品的價值量
第三節(jié) 價值形式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 貨幣的職能和貨幣流通規(guī)律
第五節(jié) 價值規(guī)律
第三章 資本和剩余價值
第一節(jié) 貨幣轉化為商品
第二節(jié)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第三節(jié) 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
第四節(jié)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
第四章 資本積累和資本的再生產
第一節(jié) 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第二節(jié) 資本有機構成和相對過剩人口
第三節(jié)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和歷史趨勢
第五章 資本的循環(huán)和周轉
第一節(jié) 資本的循環(huán)
第二節(jié) 資本的周轉
第六章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
第一節(jié) 社會總資本和社會總產品
第二節(jié) 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
第三節(jié) 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
第七章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
第一節(jié) 成本價格和利潤
第二節(jié)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第三節(jié) 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第四節(jié) 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guī)律
第八章 商業(yè)資本與商業(yè)利潤
第一節(jié) 商業(yè)資本
第二節(jié) 商業(yè)利潤
第三節(jié) 商業(yè)流通費用
第九章 借貸資本和利息
第一節(jié) 借貸資本和借貸利息
第二節(jié) 資本主義信用及其形式
第三節(jié) 銀行資本和銀行利潤
第四節(jié) 股份公司和虛擬資本
第十章 資本主義地租
第一節(jié) 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權和地租
第二節(jié) 級差地租
第三節(jié) 絕對地租
第四節(jié) 其他地租和土地價格
第十一章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第一節(jié)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
第二節(jié)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
第三節(jié) 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新特點
商品為什么存在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基本因素,或者說,為什么對商品要從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面來認識?這說明商品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然物;商品作為經濟現象,還需從商品生產的社會方式來加以理解或解釋: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
人類為了生存就需要生產。生產如果不是簡單而直接利用自然資源或適應自然,生產就是勞動;生產如果不是個人孤立的行為而是人們之間的分工合作,加之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就是社會生產。
生產商品的勞動,從自然意義上看,其具體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即勞動的目的、使用的工具、加工的對象、操作的方法和取得的結果等都不一樣,這種在一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比如,裁縫的勞動和木匠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其具體形式不同,生產出來的使用價值也不同。對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予以分門別類,就可以看到所顯示的社會分工。具體勞動的種類或社會分工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需要的改變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具體勞動的過程是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適合人們的需要的過程。所以,具體勞動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永恒條件。在任何社會,人們都必須從事各種具體勞動,生產各種不同的使用價值,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上的各種需要,以維持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
生產商品的勞動,從社會意義上看,盡管在具體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無論生產哪種商品,在其中都耗費了人類勞動,即消耗了人的體力和腦力。這種撇開了勞動的特定性質,即撇開了勞動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價值。說商品價值是人類勞動的凝結,指的就是這種抽象勞動的凝結。商品中凝結的抽象勞動是商品中包含的價值的實體。因此,商品價值不是虛擬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但是,又不能將商品價值理解成一種物質成分,因為價值是社會意義上的,其中沒有包含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關系是:一方面,兩者是統(tǒng)一的。商品生產者在進行具體勞動的同時,也就支出了抽象勞動,兩者并不是兩種獨立存在的勞動或分兩次完成的勞動。不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方面。沒有具體勞動,也就沒有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寓于具體勞動之中。抽象勞動是勞動的共性,具體勞動是勞動的個性,因此抽象勞動把彼此不同的各種具體勞動聯系起來,也是商品生產者借以相互溝通的橋梁。另一方面,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又是矛盾的。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永恒屬性,是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存在的永恒范疇。抽象勞動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只有在商品經濟中,勞動才表現為抽象勞動。在發(fā)達的商品經濟中,勞動的抽象性或共同性或一般性表現得更充分、更發(fā)展,因而是歷史范疇。具體勞動能否化為或還原為抽象勞動,取決于商品交換是否成功。如果商品交換不成功,也就意味著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不為社會所承認,具體勞動不能化為或還原為抽象勞動,可見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是對立的。如果商品交換成功,則意味著具體勞動為社會所承認和接受,具體勞動就化為或還原為抽象勞動,從而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