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概論(第二版)(21世紀遠程教育精品教材·漢語言文學系列)
定 價:35 元
叢書名:21世紀遠程教育精品教材·漢語語言文學系列
- 作者:牛宏寶 著
- 出版時間:2013/9/1
- ISBN:9787300177809
-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83
- 頁碼:258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2
- 開本:大16開
《21世紀遠程教育精品教材·漢語言文學系列:美學概論(第2版)》是一本全面創(chuàng)新的教材,注重基本概念的解釋、理論表達上的邏輯,力圖在每一個基本問題的解釋上,能夠結合具體的例證。同時,教材主要圍繞美學的核心問題進行討論,這樣可以讓讀者以一種非常切近的方式進入審美活動的王國。教材對美學所研究的問題的解決,吸收了20世紀中國和西方美學研究的許多新成果,并把它們?nèi)跁炌橐粋美學理論的新體系。在解釋審美活動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美的本質(zhì)、審美活動的本質(zhì)、審美活動的符號形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全新的理論。這些理論是目前最好地解釋美學問題的理論途徑。
牛宏寶,男,1960年生,陜西眉縣人。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第1章 什么是美學
第一節(jié) 美學學科的發(fā)展史
第二節(jié) 美學研究什么
第三節(jié) 如何研究美學
第四節(jié) 美學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
第2章 審美活動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巫術直觀與世界的象征化
第二節(jié) 身體勞作與“手藝”
第三節(jié) 審美活動的誕生:詩性直觀與“藝”的結合
第3章 美感經(jīng)驗
第一節(jié) 什么是美感經(jīng)驗
第二節(jié) 美感經(jīng)驗的特征
第三節(jié) 美感經(jīng)驗與美 第1章 什么是美學
第一節(jié) 美學學科的發(fā)展史
第二節(jié) 美學研究什么
第三節(jié) 如何研究美學
第四節(jié) 美學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
第2章 審美活動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巫術直觀與世界的象征化
第二節(jié) 身體勞作與“手藝”
第三節(jié) 審美活動的誕生:詩性直觀與“藝”的結合
第3章 美感經(jīng)驗
第一節(jié) 什么是美感經(jīng)驗
第二節(jié) 美感經(jīng)驗的特征
第三節(jié) 美感經(jīng)驗與美
第4章 美感經(jīng)驗的形態(tài)第一節(jié) 美感經(jīng)驗諸形態(tài)及其形成
第二節(jié) 優(yōu)美與崇高
第三節(jié) 悲劇與喜劇
第四節(jié) 丑與荒誕
第5章 作為“存在性境域的顯現(xiàn)”的審美活動
第一節(jié) 審美活動在人類存在性展開中的地位及意義
第二節(jié) 審美活動的本性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顯現(xiàn)
第三節(jié) 審美活動的結構:顯現(xiàn)·賦形·詩性言說
第6章 作為顯現(xiàn)的符號形式
第一節(jié) 存在性境域的顯現(xiàn)與符號形式的本源
第二節(jié) 作為顯現(xiàn)的符號形式的“介質(zhì)”
第三節(jié) 顯現(xiàn)形式的組織
第7章 作為意義生成事件的藝術活動
第一節(jié) 藝術的本性:存在性境域向形式的凝聚
第二節(jié) 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作品
第三節(jié) 作為意義生成事件的藝術品的接受
教學大綱
本書參考書目
第二版后記
第一節(jié) 美學學科的發(fā)展史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鮑姆嘉通因此成為“美學之父”。但是,人類對自身審美活動的關注卻在很早就開始了。所以,美學的研究,可以分為美學的學科理論史和美學學科形成前后對審美活動相關問題的廣泛思考兩個部分。就學科史而言,它只有很短的歷史;就對審美活動的思考而言,則不僅有漫長的歷史,而且范圍廣泛。這里我們先來看美學學科的形成。
一、美學學科的形成
人類直接或間接地注意到美的現(xiàn)象和詩意創(chuàng)造的世界,并對其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是從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和中國開始的。文獻記錄表明,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該學派主要活動在公元前6世紀)是最早開始思考美的。這個學派主要的智力活動,是在數(shù)學和音樂兩大領域。該學派認為,宇宙是由數(shù)構成的。于是他們就按照數(shù)的關系,探究了諸如身體、音樂和圖形中能夠帶來和諧美感的比例關系。比如他們認為,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圓形。畢達哥拉斯學派因之成為西方從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藝術的濫觴。公元前5世紀,是古代理性思維崛起的頂峰時期,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就開始從理性思維的高度來思考美和豐富的藝術的歷史過程,企圖從概念和定義的水平上給“美”確定一個恰當?shù)膬?nèi)涵。柏拉圖的對話《大希庇阿斯》,是西方歷史上第一篇企圖給“美”下定義的文章。這是一篇由蘇格拉底為一方,希庇阿斯為另一方所進行的關于“美”的智力對話。在對話中,蘇格拉底要求他的辯論對手不要告訴他什么東西是美的,而是要告訴他什么是“美本身”,即那使一切美的東西美的要素是什么。柏拉圖堅持有這樣一個“美本身”,是“美”這個詞從一般名詞上升為概念的重要步伐。柏拉圖在這篇文章中的兩個立場,即認為在所有的美的事物中有一個美的共相,它是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最終原因,以及堅持應該給這個美的共相下定義,給后來的西方哲學和理性思考探索美的現(xiàn)象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確定了探究的方向——追尋什么是“美本身”。給“美”下定義的漫漫征程從此開始了。
柏拉圖(前427—前347)在西方哲學和美學上影響非常深遠。這不僅因為他是西方最早對美的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哲學思考的哲學家,而且他在哲學上也提出了當時的最高的本體概念“理念”(或譯作“理式”)。他認為,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世界之外,有一個絕對的、更為本質(zhì)的、永恒不變的“理念”的世界,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只不過是個本體的“理念”世界的現(xiàn)象而已。比如,你坐的這把椅子,柏拉圖就認為先有一個椅子的“理念”,然后才有現(xiàn)實的這把椅子,F(xiàn)實的椅子只是“理念”的椅子的模仿;趯@個絕對的“理念”世界的堅信,柏拉圖也就認為應該有一個美的“理念”,現(xiàn)實的各種美只是分享了這個“美的理念”,才變得美的。這就是為什么柏拉圖在不知道美是什么的情況下,堅信有“美本身”存在、并執(zhí)著于追尋“美本身”的方法論基礎。基于這樣的思想,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現(xiàn)實的模仿,那么,藝術與本體的、絕對的、更本質(zhì)的“理念”的關系,中間就隔了一個現(xiàn)實世界。因而藝術只是對“理念”的本質(zhì)世界的模仿的模仿,只是“理念”的“影子”。這就是他著名的“影子說”。著名英國美學史家鮑?J為,柏拉圖的這一理論“把整個可以感知的世界變成了各種理念的象征”。因此,可以說,柏拉圖的美學思想中隱蔽地存在著一種“象征主義”的精神。柏拉圖是通過撰寫一系列的對話體文章,如《理想國》、《巴曼尼德斯篇》、《斐多篇》,等來闡述自己的思想的。這些對話具有理性分析的睿智和思辨力量的雙重魅力。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詩學》則帶來了另一個重要的范疇,這就是“詩學”!霸妼W”是研究所有詩性活動的形式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研究范圍包括了當時所有的藝術形式:悲劇、其他戲劇、音樂和抒情詩等。他用“詩”來概括所有這些藝術,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即“詩性的形式”!对妼W》不僅是西方最早對藝術進行哲學思考的著作,而且“詩學”這個范疇也被沿用了幾千年。從此后,對“美”的概念的追尋和在“詩學”的名義下對“詩性形式”的藝術活動的研究就結伴而行,構成了對“美”的現(xiàn)象進行哲學思考的主要方面,直到“美學”被提出。古代的中國也與古希臘一樣,很早就意識到了美的現(xiàn)象。孔子在其思想中就提供第一章什么是美學了中國文化中最早的對“美”的思考。他把美與善聯(lián)系起來,如他所說的“盡善盡美”,為中國文化在此領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也正是孔子刪編的《詩》(即《詩經(jīng)》)為中國提供了第一部詩歌總集。他還同時提出了“詩可以興”、“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等主張。然而,無論是孔子,還是此后漫長歷史中的中國思想家們,誰也從來沒有把“美”作為一個概念或范疇來加以思考,也從來沒有形成給“美”下定義和追尋“美本身”的歷史,但卻到處留下了關于藝術的道德關懷和各種具體的審美體驗的靈動描述。美的現(xiàn)象和藝術的詩意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世紀進入了人類的思考,有以下兩種重要原因:(1)原始巫術—神話思維開始解體,理性思維崛起,人類開始用理性思維來確定周圍的一切;(2)由于原始巫術—神話思維的裂變,人類藝術活動從原始巫術活動那里獲得了相對的獨立性,并凸顯出了它們的獨特品質(zhì)——純粹的審美特質(zhì)和詩性特質(zhì)。正是這兩點的相遇,促成了人類開始思考美的現(xiàn)象和詩意的現(xiàn)象。從此,人們就開始了對美的現(xiàn)象和詩意現(xiàn)象的持續(xù)思考,而且從未間斷過。但這些思考不是把美的現(xiàn)象納入哲學的范圍,就是把它與倫理、宗教等混在一起加以考慮,直到18世紀的理性時代。
二、美學學科如何能夠成立
自從美的現(xiàn)象進入人類的思考之后,美的現(xiàn)象向人類的思維提出了一些尖銳的問題:詩性的或?qū)徝赖默F(xiàn)象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其真正的品質(zhì)是什么?它與科學、哲學和倫理學等有何區(qū)別?如何把它們之間的界限清晰地描述出來?當這些問題越來越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并迫使人類用知識理論來回答這些問題時,產(chǎn)生或確立美學學科的時機就到來了。但是,一個學科的建立,不僅取決于這個學科所要研究的對象的自身發(fā)展,而且還取決于人的思維的發(fā)展水平。一個學科要成立,必須具備下列條件:(1)必須有確定的研究領域,這個研究領域必須在整個人類的知識體系中居于不可缺少的、獨立的地位;(2)該學科在人類的整個知識體系中要有著自己的特殊的任務,并因此形成自己要解決的問題領域;(3)還必須形成與這項研究領域相適應的研究方法以解決其問題。因此,美學要成為獨立的學科,也必須滿足以上的條件。美學學科成立所需的這些條件,在18世紀的歐洲形成了。歐洲的18世紀是人類理性思維第二次崛起的時代。歐洲人經(jīng)過漫長的宗教統(tǒng)治后,開始從宗教的夢中醒過來,重新把一切決斷的權能交給人的理性思維。這種覺醒,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為代表;在哲學領域,以德國的萊布尼茨、沃爾夫、法國的笛卡兒等為代表。他們的思考產(chǎn)生了一個影響深遠的要求———一切都6應該接受理性的裁決,并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審判,以申辯自己存在的權利或者放棄自己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啟蒙運動的要求。啟蒙哲學不僅堅信理性思維能分析事物的本質(zhì),揭示事物中存在的秩序,而且還相信思維能夠產(chǎn)生這種秩序。因此,它的偉大的工作,就是按照不同的本質(zhì)劃清不同的領域的界限,按照邏輯的秩序把它們安排成系統(tǒng)。他們首先劃分出了科學的領域和信仰(宗教)的領域以及諸如思維的領域,而對應于這些領域的是哲學、宗教、邏輯學等學科。在這一切就緒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有一個領域卻無法歸類,這就是包括藝術活動在內(nèi)的豐富的詩意活動的世界。沒有一個學科對應這一領域。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人的心智中有三種能力,一是知,一是意,一是情。與“知”的心智能力相應的是哲學,與“意”的心智能力相應的是倫理學,但卻沒有一個學科對應著“情”的心智能力。正是在這樣的分類、排序的邏輯工作中,一個巨大的領域——詩性活動的領域——顯露了出來,并要求在整個人類的認知體系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在這樣的要求下,西方的啟蒙哲學家們開始探討詩性活動這一領域所積累的所有材料和所有線索,看看這個領域是什么性質(zhì)的領域,應該歸之于哪個學科,如果需要建立新的學科,那么就要確定這個新學科是否能夠成立。當這些肩負啟蒙哲學使命的哲學家們帶著他們的邏輯學工具踏進這一領域的時候,他們才發(fā)現(xiàn),這個領域完全是個混亂的泥沼,沒有一個概念是清晰的:審美經(jīng)驗完全的感性特征,使得把它歸于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變成了難題;還有,審美的快樂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作出美的判斷是人人不同的,還是有共同的標準?藝術的想象力是虛假的還是真實的?作出美的判斷是不是一種客觀的知識?它是主觀的,還是普遍客觀的?更為嚴重的是,藝術和審美現(xiàn)象的整體性、直觀性,使得這些哲學家所攜帶的邏輯工具似乎根本對這一領域沒有辦法進行分析。也就是說,理性思維的分析方法對審美活動的整體性、直觀性的任何分解,都會破壞這些特點,這反過來又對啟蒙哲學的理性分析的信仰提出了挑戰(zhàn),如果理性的邏輯分析不能對美的現(xiàn)象或詩性現(xiàn)象進行完美的分析,那么,理性思維的完美性也就應該大打折扣。這樣,啟蒙思想家們就面臨一種抉擇:是宣布審美活動的領域為非理性的活動,因而理性應該排斥它呢?還是堅持理性的能力能夠最終分析清楚這個非理性的領域呢?啟蒙思想家們最終選擇了后者。這些思想家對這一領域的澄清,是一個材料一個材料,一個觀點一個觀點錘煉出來的,就像鐵匠打鐵一樣,去掉雜質(zhì),淬出本質(zhì)。在這種錘煉中,一個觀念逐漸清晰起來,這就是在審美的經(jīng)驗中,有這樣一種品質(zhì),它無法單憑概念去認識,也不能通過一堆個別的經(jīng)驗進行歸納加以把握,而只能直接去體驗,去直覺地加以理解。這就是審美活動的直覺品質(zhì)。另外一個重要的見解就是,我們不應該在物質(zhì)的對象上去尋找美,也不應該在我們的主觀心理中去找美,而應該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中心。這樣就揭示了審美世界的真正深度。無論是緩慢地從個概念到另一個概念的推理思維,還是對特定現(xiàn)象進行敏銳耐心的觀察,都無法達到這個深度。只有一種直覺悟性能達到這個深度,這個悟性不是從部分到整體,而是從整體到部分。這就是審美活動區(qū)別于其他活動的關鍵。在如此嚴格精細的研究中,一個獨特的領域逐漸呈現(xiàn)出來,它與邏輯的知識、倫理的知識都完全不同。這些研究的線索首先被當時的意大利哲學家維柯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