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兒童血液系統(tǒng)相關疾病為主題,精選了 50 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不僅涵蓋了不同類型的貧血、血小板減少、粒細胞缺乏、噬血細胞綜合征、白血病、淋巴瘤、轉移癌及遺傳代謝病等疾病,還涉及了一些兒童特有的疾病,如雙胎輸血、胎母輸血綜合征等。各病例均介紹了主要病史特點、外周血及骨髓形態(tài)特點、基因染色體等相關實驗室檢查,同時參考了大量新近專家共識、指南、綜述等文獻,對相應疾病進行了全面分析和總結。本書內容貼近兒童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臨床實際,可供血液科和檢驗科醫(yī)生,尤其是從事兒童血液相關疾病診斷的醫(yī)生閱讀,也可作為實習醫(yī)生和進修醫(yī)生學習的參考資料,有助于快速提高兒童血液病的甄別能力,為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及檢驗診療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本書精選50個兒童血液病病例,融合最新專家共識與指南,是兒科醫(yī)生、檢驗科醫(yī)生提升診療技能的得力助手。
前? 言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檢驗技術的不斷提高、醫(yī)學檢驗領域的逐漸拓展、現(xiàn)代化儀器的廣泛應用、人員素質的不斷提升,以及質量控制嚴格性的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越來越高。臨床檢驗數據在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后和預防等環(huán)節(ji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臨床診斷準確性也越來越取決于臨床檢驗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對于疾病,幾乎每個診治過程都涉及檢驗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出獨特的臨床病理特征。檢驗醫(yī)學是在臨床診療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具有?铺厣I(yè)知識系統(tǒng)、臨床思維能力和多學科會診等特征。其中,臨床思維能力的體現(xiàn)和積累在臨床診療當中至關重要,要學會從各種檢驗檢查指標中找到疾病相關的蛛絲馬跡,進而做到疾病的精準診斷。
兒童人群較為特殊,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與成人存在明顯不同,同樣的形態(tài)特征在兒童和成人中提示的疾病也可能不一致,如外周血中出現(xiàn)較多裂隙淋巴細胞在兒童中可能提示百日咳,而在成人中則可能是濾泡淋巴瘤。本書以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為主體,結合兒童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形態(tài)及臨床特點,以建立科學的臨床診療思維為宗旨,引導醫(yī)學生及年輕醫(yī)生在醫(yī)療實踐中應用科學思維分析患者病情。對于已經步入血液系統(tǒng)疾病領域的臨床醫(yī)生、臨床型研究生和檢驗科醫(yī)生而言,如何將教科書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快速運用到患者診治中,提高對兒童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甄別能力至關重要。
本書從病例概況、診斷和討論等方面進行闡述。在此對所有參編者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感謝團隊中的每位臨床醫(yī)生、檢驗科醫(yī)生對本書做出的無私奉獻。本書的撰寫方式新穎獨特,希望對各級醫(yī)院的臨床醫(yī)生,特別是兒科醫(yī)生、檢驗科醫(yī)生、血液科醫(yī)生和相關專業(yè)人員提高診療水平有所幫助。書中如有欠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yī)院 宋金蓮 孫 鵬 王亞秋 胡順霞
主編:宋金蓮,青島市婦女兒童醫(yī)院檢驗科主任。醫(yī)學博士、副主任技師,碩士生導師、美國EMORY大學訪問學者。青島市醫(yī)療衛(wèi)生優(yōu)秀青年醫(yī)學人才,F(xiàn)任中國婦幼保健協(xié)會實驗室質量控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yī)學會細菌感染與耐藥防治分會委員,山東省醫(yī)學檢驗與疾病預防分會委員。山東省艾滋病防治協(xié)會理事。青島市醫(yī)學會檢驗學專科分會委員。發(fā)表相關科研論文20余篇,發(fā)明專利3項,主持山東省及青島市級課題3項。
目? 錄
病例 1 缺鐵性貧血
病例 2 腎性貧血
病例 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病例 4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病例 5 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
病例 6 葡萄糖 -6- 磷酸脫氫酶缺乏癥
病例 7 溶血性貧血伴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
病例 8 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
病例 9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病例 10 先天性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病例 11 再生障礙性貧血
病例 12 再生障礙性貧血 - 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綜合征
病例 13 Shwachman-Diamond 綜合征
病例 14 雙胎輸血綜合征
病例 15 胎母輸血綜合征
病例 16 原發(fā)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病例 17 免疫缺陷導致的血小板減少
病例 18 WAS 綜合征
病例 19 MYH9 相關血小板減少
病例 20 血小板增多癥
病例 21 中性粒細胞缺乏癥
病例 22 嚴重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病例 23 骨髓涂片中的吞噬細菌現(xiàn)象
病例 24 布魯菌病
病例 25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病例 26 百日咳
病例 27 激素相關的白細胞計數升高
病例 28 家族性噬血細胞綜合征
病例 29 EB 病毒相關的噬血細胞綜合征
病例 30 先天性白血病
病例 31 僅有 10% 原始淋巴細胞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病例 32 Ph+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病例 33 ALL 伴骨髓壞死
病例 34 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伴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病例 35 肥大細胞增多的 AML 伴 RUNX1∷RUNX1T1
病例 36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病例 37 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伴 CBFB∷MYH11
病例 38 細胞毒性治療后的 AML 伴 CBFB∷MYH11
病例 39 AML 伴 KMT2A 重排
病例 40 AML 伴 DEK∷NUP214 繼發(fā)冷凝集
病例 41 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
病例 42 伴 B 系表達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病例 43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病例 44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病例 45 惡性腫瘤骨髓轉移
病例 46 神經母細胞瘤
病例 47 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
病例 48 甲基丙二酸血癥
病例 49 甲基丙二酸血癥繼發(fā)溶血尿毒綜合征
病例 50 肝豆狀核變性
病例 1? 缺鐵性貧血
【病例概況】
1. 一般情況:女,13 歲。
2. 主訴:頭暈 5 個月余,腹痛 1 周,發(fā)現(xiàn)血常規(guī)結果異常 1 天。
3. 現(xiàn)病史:患者 5 個月前時有頭暈,運動后顯著,偶有乏力和便血,為少量鮮紅色血滴,就診于當地醫(yī)院,診斷為“痔瘡”,予口服藥物治療,未再有便血。1 周前患者出現(xiàn)陣發(fā)性腹痛,再次出現(xiàn)便血,1 天前行血常規(guī)檢查:血紅蛋白 61g/L,平均紅細胞體積 63.6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16.70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264g/L,建議住院治療,門診擬以“貧血”收入院。
4. 體格檢查:體溫(T) 36.3℃,心率(P) 101 次 /分,呼吸(R)23 次 / 分,血壓(BP)120/70mmHg。身 高 161cm,體重 52.5kg, 疼 痛 評 分:0 分。 神 志清,精神可。貧血貌。頸部可觸及數枚淋巴結,大者約 1.5cm×1cm,質韌,無壓痛,無粘連。扁桃體Ⅰ度腫大,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啰音。心腹查體無異常。
5. 實驗室檢查
(1) 血常規(guī)(表 1-1,圖 1-1)。
(2) 外周血涂片鏡檢(圖 1-2)
(3) 其他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 7.75μmol/L、直接膽紅素 2.55μmol/L、間接膽紅素 5.2μmol/L、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6.76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 14.03U/L、尿素 3.5U/L、肌酐 35.9U/L;網織紅細胞百分比 2.78%↑、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17.2pg↓;糞便隱血試驗陽性,抗人球蛋白試驗陰性;鐵蛋白 3.65ng/ml↓、轉鐵蛋白 4.27g/L↑、血清鐵 4.07μmol/L↓、血清不飽和鐵結合力 98.41μmol/L↑,葉酸 5.04ng/ml、血清維生素 B12 416.3pg/ml。
(4) 影像學檢查等:未見異常。
(5) 骨髓細胞學檢查(圖 1-3)。
【診斷】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討論】
缺鐵性貧血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貧血,是由于機體鐵的需要量增加和(或)鐵吸收減少使體內儲存鐵耗盡,又未得到及時補充,進而血紅蛋白合成不足而導致的貧血。IDA 在全球范圍內非常普遍,據 WHO 估計全球約 1/4 的人口患有貧血,主要集中于學齡前兒童和女性,大多數貧血是由鐵缺乏引起。一項納入了 60 篇文獻 122 771 例兒童的 Meta 分析結果顯示,2000—2020 年,我國 0—14 歲兒童 IDA 總患病率為 19.9%,其中嬰兒期患病率最高為 30.3%,其次為幼兒期 16.7%。近年來,雖然我國兒童 IDA患病率有所降低,但 2016—2020 年的數據顯示 IDA
患病率仍高達 16.8%。
正常情況下,機體內鐵代謝保持動態(tài)平衡,當長期鐵攝入不足、需要量增加或丟失過多時,導致鐵負平衡,進而引起缺鐵。其中,鐵攝入不足可由營養(yǎng)不良、偏食、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慢性腹瀉、化學藥物影響等引起。需要量增加主要見于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和生長較快的嬰幼兒。鐵丟失過多則常見于月經過多、妊娠失血、泌尿系統(tǒng)失血及胃腸道失血等情況。慢性失血是成人鐵缺乏最常見的原因,而鐵攝入不足是嬰幼兒和妊娠期女性鐵缺乏最常見的原因。
鐵缺乏(iron deficiency,ID)是慢性逐漸變化的過程,可分為 3 期,即儲存鐵缺乏、缺鐵性紅細胞生成和 IDA。ID 可對多個系統(tǒng)造成影響,除引起貧血外,還可導致生長發(fā)育遲緩、行為障礙、認知功能損害、體能受損、圍產期及圍術期并發(fā)癥等,并嚴重影響消化系統(tǒng)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心力衰竭和腫瘤等慢性疾病的預后。兒童患 ID 或 IDA 時,不僅長期生長發(fā)育滯后風險升高,身高體重常常落后于正常兒童,還可導致心理行為發(fā)育缺陷,表現(xiàn)出學習能力較差,處理事物反應慢,體力及運動能力不足,社交能力障礙和情感行為改變等。此外,ID還會造成胚胎發(fā)育中的大腦、神經髓鞘、海馬體、紋狀體、基底神經節(jié)、尾狀核和神經傳導系統(tǒng)結構成分異常,導致多方面腦功能障礙。需特別指出的是,即使是糾正了缺鐵后仍會持續(xù)出現(xiàn)神經功能及
心理行為的異常。
當發(fā)生 IDA 時,患者除有乏力、心悸、頭暈、面色蒼白、心率加快等貧血的一般臨床表現(xiàn)和體征外,還會出現(xiàn)各種含鐵酶活性降低而引起的上皮組織變化,如口角炎、舌炎、舌感覺異常和燒灼感、皮膚干燥、毛發(fā)無光澤易斷、指甲無光澤呈條紋隆起,嚴重時指甲扁平甚至凹陷形成“反甲”。兒童患者可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對感覺刺激反應減弱、生長發(fā)育遲緩、異食癖等表現(xiàn)。約 10% 患者可有輕度脾大。此外,部分 IDA 患者還有引起鐵缺乏的原發(fā)病表現(xiàn),如月經量過多、消化性潰瘍和腫瘤導致的腹部不適等。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見表 1-2。鐵缺乏的不同階段,貧血程度不同,血常規(guī)結果表現(xiàn)也不一樣。缺鐵早期常無貧血,隨著鐵缺乏逐漸加重,先出現(xiàn)輕度正細胞性貧血,此時紅細胞數雖在正常范圍內而形態(tài)已出現(xiàn)變化,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升高,血紅蛋白濃度下降。當鐵缺乏進一步加重時,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濃度也隨之下降,呈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貧血,鏡下可見紅細胞大小不均,以小紅細胞為主,出現(xiàn)少數橢圓形、靶形和不規(guī)則形紅細胞。紅細胞中心淡染區(qū)擴大,甚至呈狹窄環(huán)形。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一般正常,慢性失血者可有血小板增多,貧血較重的兒童可有血小板減少。骨髓呈增生性貧血骨髓象特征,有核細胞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個別患者減低。以紅系增生為主,粒紅比降低。紅系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其胞體較正常小,胞質少而著色偏藍,邊緣不整,呈鋸齒狀或如破布,血紅蛋白合成不足,胞質發(fā)育落后。胞核小而致密、深染,甚至在核的局部呈縮塊狀,表現(xiàn)為“核老漿幼”的核漿發(fā)育不平衡現(xiàn)象。
典型 IDA 表現(xiàn)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在診斷時需注意與地中海性貧血、慢性感染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銅缺乏及鉛中毒引起的貧血相鑒別,因為這類貧血具有與 IDA 相似的形態(tài)特征。除詳細了解病史、完善體格及實驗室檢查外,骨髓鐵染色通?梢杂行лo助鑒別診斷該類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和鉛中毒屬于鐵過多性貧血,內外鐵都增加;感染性貧血細胞外鐵加或正常而細胞內鐵減少。營養(yǎng)不良、接受腸外營養(yǎng)、長期大量攝入鋅的兒童可發(fā)生銅缺乏,臨床上可出現(xiàn)包括鐵劑治療無效的小細胞性貧血、中性粒細胞減少和骨髓幼紅細胞空泡變性、漿細胞細胞質內含有鐵顆粒等,可通過檢測血清銅和血漿銅藍蛋白予以鑒別。
此外,臨床上還有少量患者表現(xiàn)為鐵劑治療無效的缺鐵性貧血,在仔細排除泌尿系、消化道出血等因素后,還應注意有無先天性無運鐵蛋白血癥、跨膜絲氨酸蛋白酶 6(TMPRSS6)基因突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