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蘇聯(lián)現(xiàn)實主義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童年的故事。在父親去世后,他隨母親寄住在外祖母家。期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yōu)美童話的熏陶,同時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chǎn)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鎖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的景象的狹小天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譯文學生文庫是上海譯文出版社依托自身優(yōu)勢名著資源,專為學生群體量身打造的一套可讀、可聽、可學的文學名著。文庫涵蓋中小學生推薦閱讀名著,第一輯收錄7種作品:《復活》《哈姆雷特》《老人與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
《快樂王子》《愛的教育》。該書系采用譯文社名家權威譯本,內(nèi)容無刪減改寫,原汁原味呈現(xiàn)給讀者。每一本名著配備一線語文名師視頻講解,系統(tǒng)教學,培養(yǎng)學生理解力;附帶專屬二維碼,掃碼可獲得融合閱讀工具包,體驗全本有聲書、解讀音頻和名師課堂視頻,滿足多種閱讀場景。每本名著后附贈學習工具包,包含思維導圖、專家解讀、隨心筆記、閱讀檢測等,幫助學生群體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所閱讀的內(nèi)容,教師群體也可以做備課參考。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本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佩什科夫,馬克西姆·高爾基是他的筆名。一八六八年三月十六日出生于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下諾夫哥羅德市(一九三二年后改為高爾基市)的一個細木工家庭。其祖父曾是沙皇時代的軍官,兇狠暴戾,動輒鞭打父親。高爾基三歲那年,舉家遷往南方里海之濱的阿斯特拉罕城。不久,父親因患霍亂不治,離開人世。孤兒寡母,無依無靠,母親瓦爾瓦拉只能帶著他去外祖父家暫渡難關。于是高爾基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十一歲那年,母親心力交瘁,積勞成疾,不幸病故。這一年他剛讀完二年級,在外祖父的逼迫下,輟學外出闖蕩人間。
一八九二年初,高爾基回到下諾夫哥羅德市,著手文學創(chuàng)作,當年便在梯弗里斯《高加索報》上發(fā)表了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從此開始了創(chuàng)作生涯。一生中,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名篇佳作,如《海燕之歌》、《鷹之歌》、《切爾卡什》、《奧爾洛夫夫婦》、《小市民》、《底層》等,這些早期的作品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xiàn)實主義的,其基本特點就是風格迥異、絢麗多彩,氣勢宏偉,激情昂揚。其筆鋒所向直指資本主義的罪惡,剝削者、私有者和小市民的庸俗世界觀。同時預示和烘托出二十世紀初俄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急風暴雨般的革命形勢。
在卷帙浩繁的作品中,中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乃是高爾基創(chuàng)作鼎盛時期的杰出成就。在十多年間,他以充沛的精力和驚人的速度寫出二十多部在俄羅斯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有巨大影響的精品力作,例如《苦命人巴維爾》、《福瑪·高爾杰耶夫》、《三人》、《母親》等。《母親》被公認為世界文學史上一部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力作。它開辟了俄羅斯文學新領域,描繪了一九〇五年俄國無產(chǎn)階級第一次高舉革命大旗的歷史場面,塑造了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工人革命英雄主義群像,為無產(chǎn)階級文學奠定了基石。
一九〇五年以后,高爾基幾度出國,去意大利定居。他在熱烈歡呼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的同時,卻又對此后的十月革命表示難以理解、難以接受。在這無產(chǎn)階級革命風起云涌的年代,通過反思,作家重又把無產(chǎn)階級革命與文化主題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寫出奧庫羅夫三部曲《奧庫羅夫鎮(zhèn)》,《馬特維·科熱米亞金》,《崇高的愛》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俄羅斯游記》等系列作品。高爾基的創(chuàng)作晚期主要在國外。這一時期,他撰寫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兩部作品《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敘述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及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犊死锬·薩姆金的一生》是一部以十月革命前四十年間俄國社會精神生活演變?yōu)闅v史背景,描繪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史詩性巨著。一九三三年五月,高爾基最終回到祖國定居,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逝世。
高爾基是一位完全自學成材的作家。他只上過兩年小學,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憑著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精神,最終成為一名世界無產(chǎn)階級文學巨人,被列寧稱為無產(chǎn)階級藝術最杰出的代表。
十年磨一劍。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作者根據(jù)自己親身經(jīng)歷,花了整整十年工夫?qū)懗傻囊徊拷澜缥膶W名著!锻辍纷畛醢l(fā)表于一九一三年,主要記述小主人公阿廖沙(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佩什科夫的昵稱)在外祖父家度過的八年童年時光。外祖父卡希林是個自私、貪婪的小染坊業(yè)主,在這個家庭里,人與人之間彌漫著劇烈的敵意,暴力、欺詐、損人利己、幸災樂禍、自相斗毆、大聲辱罵已司空見慣。在作者筆下,這個黑暗的卡希林王國其實就是舊俄沙皇統(tǒng)治下暗無天日、民不聊生的社會縮影。在這里唯有外祖母阿庫林娜使阿廖沙見到一線光明和希望。外祖母愛憎分明,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敢作敢為,是阿廖沙最親近的監(jiān)護人和教育者。在她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俄羅斯女性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性格。
《童年》是高爾基積一生童年生活之素材而寫成的一部小說,充滿童趣。它用兒童純真無邪的眼光,通過思考和感悟,抒發(fā)童年的歡樂和初涉人生的艱難苦楚。比如,他始終記得父親下葬時被活活埋入墓穴的一只小蛤蟆;他喜歡在雪地上觀察小鳥,喜歡在花園里營造自己的一角;他常常在夏夜的星空下沉思和閱讀《安徒生童話》,并由此不時感到驚喜和感悟,等等。由此可見,此書確是一部青少年的生活教科書,既寓教于樂,又富有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
《在人間》敘述主人公阿廖沙剛滿十一歲,就外出獨立謀生的一段苦難經(jīng)歷,刻畫舊俄外省各階層人的生活畫面。小主人公阿廖沙被外祖父趕出家門后,不得不去闖蕩社會,先后在皮鞋店當學徒,到輪船上當洗碗小工,去繪圖師表舅家當幫工,在圣像作坊當學徒,在市場劇院當勤雜工和配角等,干著與年齡、體力不符的體力活兒,備嘗人間心酸和苦難。在充斥著愚昧、污穢的社會底層,阿廖沙也遇到形形式式的各等人物,其中有輪船上的廚師斯穆雷,潑辣、能干的洗衣婦娜塔莉婭,虛偽、狡詐的皮鞋店老板,充滿小市民習氣的繪圖師表舅的家人。不可否認,在阿廖沙的一生中,給予他啟蒙教育的當數(shù)伏爾加河輪船上的廚師斯穆雷。斯穆雷有一箱書,空閑余暇躺在船艙里的鋪上,時常讓阿廖沙念書給他聽,并不時開導他:一個人想聰明,就必須讀書,而且要讀正經(jīng)的書。在他有意無意的引導下,高爾基從小愛上了讀書,并把讀書當作人生的最大追求。但是圣像作坊附近的商人們?yōu)橘博,讓一個叫大胃口的小伙子在兩小時內(nèi)吞食十俄磅腿肉,這種惡作劇的場面給阿廖沙留下了可怕的印象。洗衣婦娜塔莉婭用自己的血汗錢供女兒讀書,期望日后能依靠她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女兒的背叛最終使她陷入絕望。高爾基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動地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揭示了舊俄時代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末了,阿廖沙為了不虛度年華,有所作為,決定去喀山上大學。
第三部《我的大學》記敘阿廖沙滿懷上大學的愿望,告別年邁的外祖母,來到伏爾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他就清楚地意識到,上大學的夢想難以實現(xiàn),因為必須直面人生,為生存而去受雇干活。于是喀山的貧民窟、窮街陋巷、碼頭倉庫成了他追求科學知識的頭一所社會大學。作家用在碼頭上的親身經(jīng)歷描繪出勞動場面使讀者不禁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與他一起干活的那幫衣衫襤褸的碼頭裝卸工冒著寒夜的瀟瀟秋雨,從一艘觸礁擱淺的貨船上往岸上緊急搶卸貨物。他們?nèi)缱砣缈、甩開膀子大干的景象令阿廖沙不由得悲從中來,真切地體會到勞苦大眾潛藏著的巨大力量和他們噩夢般的痛苦生活?臻e時,阿廖沙常去民粹派革命者杰連科夫的小圖書室,讀車爾尼雪夫斯基和馬克思的著作,聽喀山大學學生辯論和流放回來的革命者對沙皇黑暗統(tǒng)治的控訴,拓展了視野,增長了知識,頭腦里迸發(fā)出最初的革命思想火花。一八八七年阿廖沙遭到了一場嚴重的精神危機。他在大學生中沒找到真正的朋友,對雇工們的宣傳鼓動受到挫折,加之獲悉有人被捕,外祖母去世,更主要的是,他探索已久的人生問題在理論書中找不到正確答案,這一切令他絕望,便萌生以開槍自殺了此一生的念頭。所幸子彈只打穿一個肺葉,他才得以擺脫死神。半年后,在民粹派革命者羅馬斯的帶領下,阿廖沙去鄉(xiāng)下做農(nóng)民的宣傳發(fā)動工作。在鄉(xiāng)下,他們的宣傳活動和組織蘋果生產(chǎn)合作社引起富農(nóng)們的仇恨,羅馬斯的小鋪被焚燒,阿廖沙險遭火海吞噬。在喀山的四年,阿廖沙雖然沒能進大學的門,但在這所沒有圍墻的大學里,他接觸到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結識了一些民粹派革命者,了解了農(nóng)民的生活現(xiàn)狀,逐步提高了覺悟,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正如高爾基自己回顧時所說的:我雖然出生在下諾夫哥羅德,但精神上使我獲得生命,卻是在喀山?ι绞俏易钕矚g的一所大學。
高爾基的這部自傳體三部曲從醞釀到問世,一直得到列寧的關心和支持。列寧在一次會見中全神貫注地聽完高爾基講述自己苦難童年和流浪生活后,熱情地鼓勵他說:您應該把這些全寫下來,老朋友,應該寫!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的,非常有益……據(jù)克魯普斯卡婭回憶,列寧在生命的最后幾天,還讓她給他讀剛發(fā)表的《我的大學》。不可認否,高爾基的這三部曲在俄蘇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是崇高的、深遠的,它的問世對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馬卡連柯的《教育詩》、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wèi)軍》等作品的誕生起了積極推動作用。它不僅為研究高爾基本人的成長歷程、創(chuàng)作軌跡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并且深刻揭露了沙皇專制制度的黑暗,反映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舊俄勞動人民的凄慘生活、小市民的自私、富農(nóng)的貪婪和仇恨心理,描寫了俄國早期革命者、民粹派成員推翻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秘密社會活動,著力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城鄉(xiāng)廣闊的生活畫面。應當說,高爾基的三部曲在我國曾經(jīng)影響了幾代青少年,時至今日,它對廣大未成年人,乃至青年讀者仍具有不容忽視的社會教育意義和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文學的藝術魅力,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fā)顯現(xiàn)出它的璀璨光芒。
顧生根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蘇聯(lián)文學的奠基人。除小說、戲劇外,還寫有大量文藝理論著作,對多民族蘇聯(lián)文學的發(fā)展和世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