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了數(shù)十部與土耳其相關最具代表性的經(jīng)典電影, 以文學隨筆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藝術導覽圖,F(xiàn)代、傳統(tǒng)與未來發(fā)展, 是這些電影的富于啟示意義、引發(fā)人們思考的主題。
中國和土耳其位于絲綢之路的東西兩端,兩國因絲綢之路而結成的友好合作關系延續(xù)至今。
“”建設能否順利,民心相通是重要的前提之一。對于了解對方國和民,電影可以起到直觀和深入人心的作用。
土耳其電影已有一多年的發(fā)展歷史,資源相當豐富。土耳其的藝術氛圍濃厚,不僅傳統(tǒng)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當代文學藝術也已達到了國際水平。土耳其由于地跨歐亞大陸,同時兼具兩個大洲的文化性格,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氣質。努里・比格。錫蘭和賽米・卡普拉諾格魯?shù)纫淮笈钴S于土耳其影壇的導演,以其鮮明的藝術和個性的藝術風格在世界范圍內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戛納、柏林等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多項大獎,也引起了中國觀眾的廣泛關注。
土耳其當代電影很少有高成本大制作的電影,題材一般不會脫離現(xiàn)實,玄幻虛無,其創(chuàng)作者注重反映本國的社民意,歷史風俗,以及不少關于土耳其城市的歷史現(xiàn)實的內容。即使是小成本制作的電影也不乏對于國家前途命運和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瀏覽電影,就如同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之后先去參觀當?shù)氐牟┪镳^,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閱讀它的前世今生,形成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讓行走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更富有文化內涵,走入真正意義上的“詩和遠方”。
本書了數(shù)十部與土耳其相關具代表性的典電影,對它們做了解讀。本書以文學隨筆的語言,為讀者了解土耳其提供了一幅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藝術導覽圖,F(xiàn)代、傳統(tǒng)與未來發(fā)展,是這些電影富于啟示意義、引發(fā)人們思考的主題。
作者簡介
|
沙蕙
70后人,F(xiàn)供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歷任《文藝理論與批評》副主編,《藝術》主編,科研處處長,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已出版長篇小說
粒兒老師》,影評集《電影在場:和沙蕙看世界》《熄燈十一課:和沙蕙看電影》,紀實文學《七十年代生人成長史:北大蟲子們的少年往事》《想象有這樣一所學校》,旅行隨筆《38’半島行》,文藝集《叩間人生的藝術》等多部著作。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版)、《光明日報》、《紅旗文稿》、《文藝研究》等報刊文數(shù)十篇。
|
001引言伊布爾的幸福:美的風景在博斯普魯斯大橋上
001帕慕克的伊布爾:“既不純粹是歐洲的,也不純粹是傳統(tǒng)的!
003李凡納利的伊布爾:“我想給這城市畫一幅真實的肖像,它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巨人。”
-土耳其制造,還是制造:我的家在安納托利亞
009《阿曼尼亞:歡迎來到》:萬零一個的故事
032《我的土耳其婚禮》:從傲慢與偏見到理解與融合
二此心歸處是吾鄉(xiāng)一一法提赫・阿金的電影039導演:近在咫尺,遠在天邊
044《在七月》:版《落葉歸根》
051答案是《在人生的另一邊》
062《索利諾》:活出生命的色彩和激
070《跨越橋梁》:從土耳其到電影的新希望
三卡帕多西亞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一一努里・比格。錫蘭的
知識分子氣質
081上天入地的卡帕多西亞:洞穴之謎、夢幻之所與熱氣球之旅
085到不了的是《遠方》,回不去的是家鄉(xiāng)
093《三只猴子》: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四田間的風琴已準備好迎接太陽一賽米・卡普拉諾格魯和他的優(yōu)素福三部曲
100《蜂蜜》:優(yōu)素福的童年和父親的田園詩
116《雞蛋》:優(yōu)素福的《回鄉(xiāng)偶書》
《羊群》:不是我的家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當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遇見未來
150東方和西方的問題是關于財富、貧窮與和平的問題
引言
伊布爾的幸福:美的風景
在博斯普魯斯大橋上
帕慕克的伊布爾:“既不純
粹是歐洲的,也不純粹是傳統(tǒng)的。”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坦言:“我是伊布爾塑造的!闭缢凇兑敛紶:一座城市的記憶》中所寫的:“伊布爾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我依附于這個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泵恳粋來到伊布爾的人,無論他曾來過多少次,都會迫不及待地在時間登上穿越海峽的渡輪。坐在渡輪上看兩岸的風光,仰望連接歐亞兩個大陸的大橋是每個人心中魂牽夢繞的念想。正如帕慕克所說:“欣賞伊布爾美景的佳地點,既不在西岸,也不在東岸,而是在連接東西岸的博斯普魯斯大橋上。”這也有點兒“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的意思。對于這位土生土長的土耳其作家來說,橋上風景的迷人之處在于它給人一段遙遙相望的距離。大橋連接東西方,連接歐洲和亞洲,卻又不屬于任何大陸。正是這樣的距離使得人在橋上可以將遠方的風景看得更加清晰。
距離產(chǎn)生的美感給了作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也為他提供了專屬的角度。盡管帕慕克多次強調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力來自于寫作美麗的小說而不是為土耳其代言,他仍然被視為土耳其具代表性的作家。對此,帕慕克的理解是:“我的土耳其性多多少少就意味著我既不純粹是歐洲的,也不純粹是傳統(tǒng)的,而是兩者的結合,這就需要與這兩個源頭都保持距離。”
事實上,從始至終貫穿帕慕克所有小說中的,是東方與西方的交會。這里的東方和西方,既是文化的概念,也是想象的產(chǎn)物。在小說《新人生》的中文版序言中他明確指出:“東方與西方蘊含深邃而的傳統(tǒng),決定了人們的智慧思想、感知能力及生活方式。對我的家庭和我而言,置身于伊布爾中心,這些傳統(tǒng)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是混雜的。東方與西方的交會,并非如人們以為的是通過戰(zhàn)爭,相反,一直以來,它都發(fā)生在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jié)中,通過物品、故事、藝術、人的熱與夢行。我喜歡描述人們生活中此種互動的痕跡。在當中,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