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的春天》(Jenny)文字精美,更引人思索。小說塑造的主人公珍妮,是個悲劇性人物。她幼年喪父,從小與母親、繼父生活在一起,后繼父喪生,她與母親一起承擔撫養(yǎng)弟弟妹妹的責任。成年后的珍妮成了一名碌碌無為的藝術家,與幾位北歐藝術家旅居意大利。幼年喪父的經歷,使得住在她內心的小孩永遠處于對愛的渴求之中。當愛而不得的時候,她便退而求其次,接受了赫爾格的示好,勉強自己進入她臆想中的愛情。然而,赫爾格的父親格特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平靜。珍妮的命運看似偶然,又隱隱透著某種必然。書中珍妮的原型及部分經歷源于作者本人的人生經歷。借珍妮之口,作者多次表明自己對女性情感世界及其心靈獨立的關注。
* 現實與夢想的碰撞,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之暢銷力作。
* 《珍妮的春天》是作者西格里德溫塞特自身的鏡像,她曾在羅馬停留九個月,這段經歷為她日后寫作《珍妮的春天》積累了寶貴素材,并由此激發(fā)出作者諸多創(chuàng)作靈感。讀者或許可以從這部作品中多多少少窺視到溫塞特的個人生活痕跡。該書的故事情節(jié)及主人公的情感經歷很大一部分源自溫塞特在國外旅居的生活感受,這當中還包括她在羅馬期間的愛情生活。
* 西格里德溫塞特感情真摯、文筆細膩,她筆下的所有人物,無論卑微與否,其性格的復雜性與多面性,與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不相上下。同時,溫塞特將她的人物置于一個生命勃發(fā)的時代與地域之中,那是她無比熟悉的城市奧斯陸,她深愛的居爾布蘭森山谷,還有她父親的家鄉(xiāng)特倫德拉格郡?梢哉f,她的著作是對北歐生活的強有力的描繪。
序言:
譯 序
關于《珍妮的春天》及其作者
《珍妮的春天》(Jenny)一書由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挪威女作家西格里德溫塞特(Sigrid Undset,18821949)于1911年創(chuàng)作完成。
1882年,西格里德溫塞特出生于丹麥卡倫堡。在她兩歲的時候,她隨父母遷居挪威。自那之后,她與家人一直生活在挪威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溫塞特的父親是挪威的一位著名考古學家,長期擔任博物館館長一職。由于自幼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溫塞特從小就表現出對藝術、考古和歷史的濃厚興趣。11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鑒于家道中落,溫塞特不得不放棄繼續(xù)接受大學教育的夢想。16歲那年,經過短暫的課程培訓,溫塞特獲得了克里斯蒂安尼亞一家工程公司的秘書一職,并在這個崗位上持續(xù)工作了十多年。
工作之余,西格里德溫塞特開啟了她的寫作生涯。最初,她打算創(chuàng)作一部涉及北歐中世紀歷史的長篇小說,故事發(fā)生在丹麥。歷經四年,這部篇幅冗長的小說最終在她22歲那年完成,然而稿子很快就被當時的出版商退回了。兩年后,她把中世紀故事擱置一旁,轉而開始撰寫當代小說。西格里德溫塞特將小說的場景選擇在她最熟悉的城市克里斯蒂安尼亞,故事情節(jié)以中產階級女性的情感經歷為主線,相比她的第一部小說,這部小說的體量較小,總共只有80頁。一開始,由于作品內容過于驚世駭俗,被當時的出版商拒絕了,但是最終這部小說還是得以出版問世。小說主人公的第一句開場白足以令百年前那個時代的讀者震驚錯愕:我出軌了。
至此,年僅25歲的西格里德溫塞特憑借這部以通奸為題材的現實主義中篇小說《瑪塔奧莉夫人》首次在挪威文壇亮相,并在當時的文壇及社會上引發(fā)一陣騷動,躋身成為挪威頗有前途的年輕作家。
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間,從19071918年,西格里德溫塞特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多部以當時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亞為背景的小說。這些富于倫理性的現實主義作品,主人公多為平民階級,故事內容大多描寫普通家庭的命運、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主題多半圍繞女性和她們的愛情生活展開;蛘咭晕鞲窭锏聹厝匾回炋孤识仆坏闹S刺風格來詮釋那就是一些關于不道德的情愛內容。
這期間她出版的小說包括《珍妮的春天》(1911)、《春》(1914)、《鏡中人》(1917)等女性題材小說。主人公或是婚姻不如意,或是另有所戀,或是對愛情生活有著美好的憧憬,卻在現實中頻頻遭遇感情失落,她們苦悶彷徨,對現實不滿,卻始終無法沖破社會習俗的束縛和道德觀念的羈絆。這些小說將西格里德溫塞特置身于當時剛剛萌芽的歐洲婦女解放運動之外,卻也無不真實地反映出當時中產階級女性內心的無奈與痛苦。
從一開始西格里德溫塞特的書就極為暢銷。在她的第三部書即將推出之際,她辭去了辦公室的工作,開始了以寫作為生的專職作家生涯。同年,西格里德溫塞特獲贈一筆作家獎金,開啟了一段歐洲之旅。短暫經停丹麥和德國之后,溫塞特啟程前往意大利,并于1909年12月抵達羅馬。多年前,溫塞特的父母曾經與羅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羅馬停留的九個月時間里,她沿著父母當年的足跡仔細探尋每一處名勝古跡。南歐的旅行經歷對于她而言是意義深遠的,在這里她結識了來自北歐圈子的多位作家與藝術家。
在羅馬期間,西格里德溫塞特遇到了安德斯卡斯特斯斯瓦斯塔后來成為她丈夫的一位挪威畫家。斯瓦斯塔比她年長9歲,是一位已婚男人,在挪威已有家室。三年后斯瓦斯塔與妻子離婚,迎娶溫塞特。結婚那年溫塞特年滿30歲;楹笏麄児餐腥齻孩子。
西格里德溫塞特在國外生活的這段經歷為她日后寫作《珍妮的春天》積累了寶貴素材,并由此激發(fā)出作者諸多創(chuàng)作靈感。讀者或許可以從這部作品中多多少少窺視到溫塞特的個人生活痕跡?梢哉f,《珍妮的春天》一書的故事情節(jié)及主人公的情感經歷很大一部分源自溫塞特在國外旅居的生活感受,這當中還包括她在羅馬期間的愛情生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西格里德溫塞特并不是一個積極的女權主義擁護者。雖然她獨立,有主見,在當時男權占絕對優(yōu)勢的社會中,擁有成功的事業(yè)與一定程度的財富自由,她不僅可以自食其力,還能過上比同時代普通出生背景的女性更為體面的生活。但是,正如作者借珍妮之口所說,事業(yè)并不是女性的全部,無論多么成功的女人,她們仍然渴望獲得愛情,擺脫孤獨。珍妮有滿腔的愛需要付出。然而,在接受愛情、渴望擁有一份心靈高度契合的感情的同時,她又渴望保有其心靈的獨立與自由。她追求的是一份最高形式的愛靈與肉的高度吻合,她需要愛情中兩個人的共同成長,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鑒于此,珍妮注定要成為那個時代悲劇式的人物。作為一名美德衛(wèi)士,珍妮最終沒能等到她理想中的愛情。她有滿懷的愛,卻無處釋放;她是孤傲的,在這個世界上她始終找不到一個勢均力敵的伴侶。貢納赫根看重的是事業(yè),他過于理性,過于理想化。沒有事業(yè)的女性在他的世界里充其量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他不屬于大男子主義者,他更傾向于女人像男人一樣有擔當,然而他忽略了珍妮作為一名女性的情感需求。雖然最后他似乎幡然醒悟,卻為時已晚;又或許時光可以倒流,最終的結局仍然注定是讓他失望的。因為珍妮的性格使然。格特格拉姆從始至終是一個沉浸在浪漫主義情懷之中的男人,他渴望與珍妮在藝術與情感上產生溝通與交流,然而卻始終得不到回應。他的已婚身份以及作為珍妮男友父親的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對珍妮的這份感情成為一種離經叛道的另類。在飛蛾撲火般的激情過后,珍妮終究還是厭倦了他的過度關注。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注定只能孑孓獨行,煢煢而立。文章中多次出現的銀蓮花,以及那盛開即凋落的山茶花,在作者富于表現力的印象主義手法之下,無一不在暗示著珍妮那短暫即逝的青春,如同初春時節(jié)雨雪中獨自綻放的銀蓮花唯美,脆弱,不堪一擊。
西格里德溫塞特在婚后繼續(xù)從事寫作工作,并在此期間完成了她最后幾部現實主義小說和短篇小說集。與此同時,她積極參與各種公眾話題的討論:包括婦女解放運動和其他涉及倫理道德的主題活動。她生性好辯,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深入發(fā)展,溫塞特開始對其持批判態(tài)度;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念。1919年,西格里德溫塞特與斯瓦斯塔離婚。離婚后,她搬入位于挪威利勒哈默爾一棟傳統(tǒng)挪威風格的大木屋居住,在這里溫塞特重新獲得心靈的平靜,專注寫作。
1919年,西格里德溫塞特開始創(chuàng)作《克麗斯汀》三部曲,這部作品最終成為西格里德溫塞特的代表作。整部巨作氣勢恢宏,通過描述一個女人由出生到死亡的經歷,敘述了中世紀時期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普通人的生活。該書對北歐人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做了大量的、細膩詳盡的描寫,充分展示出作者溫塞特對中世紀北歐生活的淵博知識。她筆下的所有人物,無論卑微與否,其性格的復雜性與多面性,與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不相上下。同時,溫塞特將她的人物置于一個生命勃發(fā)的時代與地域之中,那是她無比熟悉的城市奧斯陸,她深愛的居爾布蘭森山谷,還有她父親的家鄉(xiāng)特倫德拉格郡。整部巨著由《花環(huán)》《主 婦》《十字架》三卷作品組成,相繼在19201922年間出版。也正是由于這部作品,西格里德溫塞特獲得了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她對中世紀北歐生活的強有力的描繪。
西格里德溫塞特于1907年加入挪威作家協(xié)會。19331935年負責主持挪威文學理事會工作,并于19361940年期間擔任挪威文學理事會主席。
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西格里德溫塞特開始逐漸轉向關注和探索人類自身生命的意義,并試圖從信仰中尋求答案。1924年,42歲的西格里德溫塞特皈依羅馬天主教。這在當時以基督教為主流信仰的挪威屬于非常另類的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入侵芬蘭,為支持芬蘭人民反抗納粹的斗爭,溫塞特將其所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獎金悉數捐贈給芬蘭政府。1940年納粹德國占領挪威,由于曾經對納粹德國公開發(fā)表過反對意見,溫塞特被迫逃離挪威,前往美國,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溫塞特才得以重返祖國。
1949年,西格里德溫塞特在挪威去世,終年67歲。
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北歐文學專家石琴娥女士的無私幫助,無論在書目的選擇還是針對翻譯過程中涉及的北歐文化相關問題,石琴娥老師都毫無保留地給予我及時、有效的幫助與支持。在此深表感謝。
今年秋天,我失去了親愛的父親。處理完父親的后事,我留在桂林陪伴生病的母親,翻譯工作一度中斷。在此我要感謝我的妹妹瑩琳和她的丈夫,是他們無私地承擔起照顧母親的重任,使我得以擁有一段完整的時間,集中精力完成本書的翻譯。這種來自家人的理解、支持與關愛是我永遠無法償還的、不可替代的,因而格外珍貴。
張瑩冰
2021年初冬 北京
作者簡介:
西格里德溫塞特(Sigrid Undset,18821949),挪威女作家,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從19071918年,她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多部以當時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為背景的小說,包括《珍妮的春天》(1911)、《春》(1914)等女性題材小說。這些小說將溫塞特置于剛剛萌芽的歐洲婦女解放運動之外。1919年,西格里德溫塞特開始創(chuàng)作《克麗斯汀》三部曲,這部著作最終成為西格里德溫塞特的代表作。
譯者簡介:
張瑩冰,籍貫廣東。英國文學學士與管理學碩士。相關譯作包括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加拿大)短篇小說《父母的故事》(Unearthing Suite,by Margaret Atwood)以及北歐文學譯叢系列作品之《冰宮》(Is-slottet, by Tarjei V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