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里的百合花:論新時期以來的中國基督教文學》就是在如此的人文語境和批評語境之下,第一次全面地展現新時期以來中國基督教文學的真實面貌,對其書寫形態(tài)、精神價值及其人學內質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拓展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空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為中國文學言說方式和精神世界的一種補充,新時期以來的中國基督教文學試圖構建一個充滿著豐富而強勁的個體生命形態(tài)以及神性和詩性可以互釋的精神空間。這種寫作對于處于精神困境的當下中國以及面對這種困境卻極度失語或夢囈的中國文學來說,無疑是“貧乏時代”的一種有意義的表達。但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資源和信仰資源出現匱乏之時,中國基督教文學并沒有因叩問靈魂生命和追尋神圣維度而得以引起關注。
6年前,季小兵(季玢)到蘇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她為人樸實,心靜,很能夠專心致志地研究一些學術問題。她不東張西望、心浮氣躁,也不能說會道。每次與我談論文,或者研究生間討論問題,她的話不多,但一句是一句,看得出都是經過認真思考的。醞釀博士論文選題時,她談到基督教文學研究的可能性,并且也了解了一些情況.我鼓勵她以此作為博士論文的課題。
20世紀9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開始注意到許地山、周作人、魯迅、冰心、老舍、蘇雪林等一些作家與基督教文化的關系。較早有南京大學馬佳在葉子銘先生指導下研究和提交了博士論文《十字架下的徘徊》,此后又有楊劍龍、宋劍華沿此方向繼續(xù)深入的探討,我也曾經在1999年指導過韓國學生姜貞愛完成博士論文《曹禺與基督教》。這些開始擺脫主流意識形態(tài)框架的學術研究,主要是從比較文學的角度謹慎地提煉與梳理現代文學與基督教的文化關系,而且集中于大家熟知的幾個現代作家。
季玢,又名季小兵,1972年生于江蘇東海,1998年畢業(yè)于徐州師范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yè)于蘇州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江蘇省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江蘇省“青藍工程”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后。迄今為止,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編著1部,參編著作6部。
序一 生命意義的詩性見證與尋找
序二 博士小兵
引言
第一章 中國基督教文學狀態(tài)
一 作家群落
二 書寫形態(tài)
三 傳播途徑
第二章 中國圣經文學
一 中國圣經文學的命名描述
二 圣經精神形象的漢語書寫
三 施瑋:“那片流淌著奶和蜜的土地”
第三章 中國靈修文學
一 人神靈交的言說
二 世俗靈性的開啟
三 汪維藩:“野地里的百合花”
第四章 中國救贖文學
一 懺悔的黑玫瑰已然開放
二 對“文化大革命”記憶的神學解讀
三 北村:行駛于“公路上的靈魂”
第五章 中國基督教文學的人學內質
一 人與神的對話
二 叩訪性愛之門
三 穿越死蔭幽谷
四 重返自然樂園
結語挑戰(zhàn)與應答
一 基督與中國:中國基督教文學的兩種脈動
二 神性與詩性:中國基督教文學的雙重維度
參考文獻
后記
筆者提出“中國圣經文學”這個文學命名并不意味著要尋找一全“在場的形而上學式”的關于中國圣經文學的定義,因為正如德里達所認為的那樣“在場的形而上學”只不過是一個神話,而是試圖在比較否定之中描述并彰顯中國圣經文學的具體內涵和基本特征。畢竟命名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命名的對象從混沌之中浮現出來,它的單獨存在為一個響亮的概念所肯定。
《圣經》是西方文化根基和經典的基督教圣書。歸根結底,中國基督教文學作家是從《圣經》中獲取基督教文化精神元素的。從泛化角度而言,中國基督教文學就是中國圣經文學。如果這樣理解的話,“中國圣經文學”的命名就失去了必要性,其獨特性就會被湮沒。因此,筆者所說的“中國圣經文學’’是中國基督教文學的一種特殊的書寫形態(tài),是一個狹小的概念,它必須是直接選用圣經素材的。圣經素材是中國圣經文學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是判定某部作品是否是中國圣經文學的底線。當然,并不是說,凡是取材于圣經的作品就是中國圣經文學,作為中國圣經文學還存在著一個核心性因素,即必須是在圣經的生命視界中體悟和感知人的生命存在。
歌德在論莎士比亞時曾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莎士比亞給我們的是銀盤子裝著的金橘,我們通過學習,拿到了他的銀盤子,卻只能把土豆裝進去。我們也不禁這樣發(fā)問,《圣經》給了中國文學作家的是銀盤子裝著的金橘,我們通過學習,是否拿到了這個銀盤子?或者這樣問,拿到了銀盤子后我們裝了些什么?土豆?西紅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