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語料庫中分別選取唐笙、喻瑤琴、路易·艾黎等譯者的譯作,從詞和句子層面考察源語文本的形式標記和非形式標記在譯本中的翻譯情況,探索其風格特點;并結合譯者的成長經歷、翻譯觀念和當時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探索其翻譯風格的成因。
本書將首先統(tǒng)計高頻的詞匯、詞塊、句型及典型搭配,考察其分布規(guī)律和特征,客觀呈現翻譯英語的典型特征;其次根據語言搭配理論,重點分析某些典型特征的應用及語義變化,考察其語義韻特征;最后,依據功能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理論,結合數據統(tǒng)計和定性分析,對《中國文學》(1951—1966)英譯作品的語言特征進行動因闡釋。
韓江洪,合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訪問學者。長期從事英語專業(yè)本科碩士學生的翻譯教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安徽省教育廳社科和校級項目多項,出版專著2部、譯著3部,發(fā)表論文3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中國文學》(1951—1966)英譯作品國內外研究現狀
1.3 本書的研究意義
1.4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方法
第2章 《中國文學》(英文版)(1951—1966)漢英平行語料庫的創(chuàng)建
2.1 引言
2.2 漢英文語料的采集
2.3 語料的處理
2.4 語料的分詞和標注
2.5 語料的平行對齊
第3章 《中國文學》英文版(1951—1966)譯者翻譯風格研究
3.1 引言
3.2 唐笙筆譯風格研究—以《中國文學》(1951—1966)唐笙英譯小說為例
3.3 喻璠琴翻譯風格研究——以1951—1966年《中國文學》(英文版)中的小說為例
3.4 《中國文學》(1951—1966)中的路易?艾黎“三吏”“三別”英譯風格探究
第4章 《中國文學》英文版(1951—1966)英譯作品語言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中國文學》(1951—1966)小說散文英譯特征研究
4.3 《中國文學》(1951—1966)古代散文英譯文語氣改寫研究
4.4 《中國文學》(1951—1966)戲劇語言時代風格英譯研究
4.5 《中國文學》(1951—1966)英譯本therebe句型運用研究
4.6 《中國文學》(1951—1966)現當代小說散文的省譯研究
第5章 《中國文學》(1951—1966)英譯作品的翻譯規(guī)范研究
5.1 引言
5.2 《中國文學》(1951—1966)小說散文粗俗語英譯的翻譯規(guī)范研究
5.3 《中國文學》(1951—1966)現當代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規(guī)范研究
5.4 《中國文學》(1951—1966)現當代作品中政治詞匯英譯的意識形態(tài)規(guī)范研究
5.5 《前赤壁賦》楊、戴譯本的翻譯規(guī)范研究
第6章 《中國文學》(英文版)(1951—1966)英譯作品的翻譯策略和技巧研究
6.1 引言
6.2 《中國文學》(1951—1966)現當代作品中話語標記語的英譯研究——以“可是”“當然”為例
6.3 《中國文學》(1951—1966)現當代作品中稱呼語的英譯研究
6.4 《中國文學》(1951—1966)明喻英譯策略研究
6.5 《中國文學》(1951—1966)英譯文本中草原文化的傳播
6.6 《中國文學》(1951—1966)作品中虛化動詞“搞”的英譯研究
6.7 毛澤東詩詞1958年英譯版翻譯研究——與1976年官方英譯修訂版對比
6.8 《警世通言》兩譯本韻文翻譯對比
第7章 結論
7.1 本書研究的主要成果
7.2 本書研究的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