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了楊立華教授二十二篇學術論文,內(nèi)容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哲學研究。其內(nèi)在的線索是:理解最高實體在中國哲學史上不同時代的揭示,特別是嘗試對天理概念的哲學內(nèi)涵做具體地、精當?shù)匕盐铡?
用儒家、道家這樣的固化標簽來把握中國哲學的歷史展開,往往會錯失哲學洞見的內(nèi)在理致。作為生生之本和價值之源的道體在中國哲學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呈顯,其中誠體(思、孟)和獨體(莊子)的完整揭示是極具奠基性的。以“思誠與見獨之間”為題,標示出作者獨特的致思道路。
楊立華,哲學博士,現(xiàn)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近年來主要著力于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出版專著有: 《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中國哲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三聯(lián)書店,2018年)、《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內(nèi)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譯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帝國的話語政治》等,發(fā)表學術論文五十余篇。
目 錄
序1
論宋學禁欲取向的根源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結果
——從韓、李異同說起1
一、救贖與覺世2
二、思想組合的有限性及其禁欲的歸趣12
三、結 語26
方法的“幻相”28
一、方法的“緣起性空”29
二、實證研究的前提和邊界31
三、實證研究與游戲心態(tài)37
四、純學術與經(jīng)世致用39
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43
六、作為資源的傳統(tǒng)45
七、最后的荊棘47
物境之開敞:以無為用,或天地之心50
一、域,作為敞開的物境52
二、天地之心,作為敞開者58
三、以無為用,使萬物得以敞開61
玄學之外的可能:魏晉思想研究中的玄學話語68
施特勞斯的底色85
一、施特勞斯與海德格爾85
二、歷史與虛無主義94
三、學者還是思想家109
四、三種詮釋學路向及其可能的后果113
讀中譯《存在與時間》札記123
一、細節(jié)上的質(zhì)疑124
二、理解性的討論137
論張載哲學中的感與性142
一、物與感142
二、感與通146
三、感與性150
四、圣人用感156
五、余 論158
《人物志》與魏晉思想的政治哲學基礎160
蘇軾人性論辨證174
一、辨孟與斥荀174
二、相忌與相愛177
三、道義與真存180
卦序與時義:程頤對王弼釋《易》體例的超越186
一、卦 才187
二、卦序與時義193
三、結 論201
郭象的政治哲學204
一、明王之功204
二、圣人之德207
三、不治之治211
四、無為之跡與仁義之跡223
五、反冥我極與反冥物極232
六、小 結235
“本無”與“釋無”:郭象本體論中的有無之辨238
一、《崇有論》辨正240
二、釋 無246
三、從本無到釋無251
氣化與死生:朱子視野中的關洛分歧257
一、關洛分歧的歷史梳理258
二、“清虛一大”與道器之辨260
三、生死觀之歧異263
四、氣化與死生268
體用與陰陽:朱子《太極圖說解》的本體論建構273
一、太極之體用273
二、體用與陰陽278
三、仁義之體用陰陽281
四、太極動靜286
價值與秩序:從孟子出發(fā)的思考289
一、“義,人路也”289
二、“物之不齊,物之情也”291
三、“權,然后知輕重”292
四、“治地莫善于助”295
五、“天下有達尊三”299
六、“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301
天理的內(nèi)涵:朱子天理觀的再思考304
一、格物觀與“理”的涵攝范圍304
二、能然、必然、當然與自然307
三、所當然與所以然309
四、抽象的所當然與具體的所當然312
五、理是具體的所當然315
朱子理氣動靜思想再探討319
一、從程頤對張載的批評說起319
二、理生氣與理必“有”氣322
三、理“有”動靜326
敬、慕之間:儒家論“孝”的心性基礎331
一、《論語》《孟子》論孝之異331
二、大孝與達孝336
三、對敬、慕的哲學闡釋338
《周易本義》中的卦變說342
一、程子的卦變說343
二、朱子的卦變說345
三、卦變與先天卦序圖348
四、卦變與《卦變圖》351
物化與所待:《齊物論》末章的哲學闡釋354
一、夢覺與死生354
二、“夢為魚而沒于淵”356
三、“不知”之知357
四、何謂“必有分矣”359
五、“物化”的哲學含義361
六、化與待363
所以與必然:朱子天理觀的再思考365
一、天運有差366
二、不 齊369
三、所以與所以然370
四、當然與自然372
五、不容已與必然375
六、主 宰378
七、理、神與一380
八、結 語384
隱顯與有無:再論張載哲學中的虛氣問題386
一、張載哲學中的有、無概念387
二、虛、氣循環(huán)的文本根據(jù)392
三、清虛一大及相關問題397
道體、性命、獨體:當代中國思想展開中的相為與相與401
一、目的與變化401
二、宇宙與生命408
三、命物之化者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