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廈門大學美術理論教授在多年教學經驗中,對藝術領域中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小文章。
語言風格詼諧幽默,對問題切入角度犀利精準,讀后啟發(fā)性強、余韻綿長。
全書分為三部分。部分藝術家,趣談13位現(xiàn)當代藝術家的生平軼事;第二部分藝術觀念,用理性的藝術批評的方式重新復盤常見的藝術觀點,推翻慣性思維造成的僵化認識;第三部分藝術現(xiàn)象,揭穿、挑明現(xiàn)今社會中令人混亂、迷惑的藝術現(xiàn)象。
藝術對生存而言,絕不是必需品,甚至可以說:一文不值!
但論及生活質量,就定要為它買單。
藝術,就是這么一個昂貴的非必需的必須品。
廈門大學美術理論的教授,對藝術家生平如數(shù)家珍,理性、科學、辯證的藝術批評信手拈來,更能一眼參透迷惑的藝術現(xiàn)象。一起翻開書,看破這些伎倆與奧秘。
圍觀躲進原始島嶼卻不得安寧的高更、前妻眼中令人抓狂的畢加索、創(chuàng)作出離奇畫面的達利生活卻如鐘表般規(guī)律……
盤弄、拆解藝術觀點文人畫代表雅、民間藝術代表俗?似與不似是像的境界?如何用禪來解讀抽象畫……
一起來討論藝術亂象,何種古董該被歸為藝術品?兒童涂畫憑什么被成年人捧上天?既然當代藝術可以自由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美院的教育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前言
這本書的文章,都是我這些年來寫的雜談和感想,涉及藝術批評、藝術理論和藝術現(xiàn)象觀察這幾個方面。嚴格地講,它們是從我的諸多文章中挑選出來,奉獻給讀者的自選集。
大約是在兩年前,我就有了想出這樣一本書的念頭。那時覺得,自己已經出版的著作《藝術學十講》,雖然在寫法上力求深入淺出,內容上希望切合實際,但是,畢竟這本書思路上還是往教材方向走的。所以從其整體感覺上看,還是比較嚴肅,高頭講章的味道依然很足。
對于這種表現(xiàn),我心里總覺得是一個遺憾,總想去彌補一下,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在此基礎上,寫一本活潑可愛點的理論書,讓那些關于藝術的思想認識,可以更加自然地融入閱讀這本書的每一個讀者的心里,并產生諸多化學反應,對藝術實踐和審美欣賞活動有些積極的理論指導作用。
因此,這部即將出版的書,在我看來,就是《藝術學十講》的姊妹篇。如果讀者能夠將這兩本書合起來讀,一方面會看出我寫這本書的用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借《藝術漫話》中的內容,理解、消化《藝術學十講》中的那些比較生澀的概念和偏于邏輯性的表達。當然,也會對我的藝術觀和藝術審美趣味傾向有一個更加明確的了解。
人文學者陳平原教授說:讀書人應學會在社會生活中作為普通人憑良知和道德表態(tài),而不過分追求發(fā)言的姿態(tài)和效果。這也正是我在選錄本書文章時的一個原則。至于說,書中的文章是否達到這種表態(tài)的要求,這涉及本人的思想能力和寫作水平,是讀者需要加以批評指正和本人今后需要不斷努力的發(fā)展方向。
本書出版了,心里的那點遺憾也就釋然了。但愿讀者們能分享我的快樂并從中受益。
2020年10月12日
廈大西村卜二齋
童焱,美術學博士。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美術理論教研室主任。福建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藝委會副主任,福建省文藝批評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已出版三本著作,在雜志、報刊發(fā)表文章近百篇。
目錄
[藝術家]
是誰逼走了高更? / 002
短命的修拉為何會被載入史冊? / 008
塞尚憑啥能當上這個爸爸? / 013
波德萊爾的陰影之美 / 020
畢加索的兩面人生 / 024
瘋達利說,我不是瘋子 / 030
杜尚的鬼把戲 / 035
沃霍爾的瑣屑記錄 / 042
波洛克,死了 / 048
帶罪的玫瑰里芬施塔爾 / 053
巴爾蒂斯的情色 / 057
賈科梅蒂 一個不快樂的藝術家 / 062
方力鈞的笑臉/ 068
[藝術觀點]
愛美、懂藝術,是人生之必須 / 074
大俗大雅和雅俗共賞/ 077
藝術表現(xiàn)與煽情 / 083
藝術模仿的實質與似與不似之間的創(chuàng)作理論 / 086
抽象畫與禪畫 / 091
歷史與潮流 / 095
特色與風格 / 100
道徒與藝術家 / 104
氣韻與神動 / 109
寫意形式的文脈譜系 /113
不應被遺忘的悲劇 / 117
抽象主義藝術的死因 / 121
前衛(wèi)和藝術 / 128
藝術與未來 / 134
商品、病人和現(xiàn)代詩人 / 141
美育與政治 / 144
[藝術現(xiàn)象]
是古董還是藝術品? / 148
缺美的藝術表現(xiàn)就是庸俗的 / 153
對無短褲主義的再批判 / 158
誰是魯迅遺囑中的空頭藝術家? / 162
如今,上美院過時了嗎? / 167
誰該多向貝多芬學習? / 172
兒童畫審美情結因何而生? / 176
藝壇中的大老粗/ 179
藝術真的可以亂搞嗎? /182
現(xiàn)在的藝術家會缺乏什么? / 189
視不如觸,觸不如味 / 193
對于味道審美的批評 /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