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尋常中的不可思議
二〇一七年,陳榮藝從校長崗位上離任后,開始了這本書的寫作。他說他花了四年時間,寫得很慢。慢,一向是他的特點,我很早就認識到,這也可能正是他的一大不為常人所知的長處,雖然看上去略顯稚拙,缺少激情與靈活性,但他在工作中卻極少犯錯,應(yīng)對各種失控與怒火從不失去分寸,他自有慢中生慧,謀定而后動的從容感。
我認識陳榮藝時,他已在福建師范大學高師培訓中心校長班聽過我的課,后來我問他聽課有何感受,他的回答是:聽著很激動,但基本上不知所云!哈,大概我那個時候的講座算得上是晦澀與激情的混合體,還在練習之中,這怨不得陳榮藝的聽力。
我們真正的交往開始于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的午后。多年以后,陳榮藝總是會想起王永和張文質(zhì),一高一矮、一瘦一胖兩人組,帶著幾分酒氣,戲劇性地走進學校電教室的那一瞬間,他們帶來了指導自主學習這一教育實驗項目,旨在推動學校的教學變革與文化變革,現(xiàn)在看來那個下午會場里激蕩著的一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就是一種教育烏托邦的氣息,也許正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倡導的那樣,所有關(guān)于變革的夢想,都是一個必要的烏托邦。
所有的對生命的熱情,也可能就是命運為真切的一種饋贈。選擇了作為教師這樣的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信賴改變、改進、改善,信賴人性,信賴真善美,自然應(yīng)該成為職業(yè)的一塊基石。
陳榮藝離開校長崗位后,開始這本書的寫作。想必他對原來所記錄的各種文稿,某一些文件,具體的事件,以及會在筆下出現(xiàn)的細節(jié)與人物都已有過認真的考量,我并不是說他要隱瞞什么,他做的根本不是這些。他已把日子過得風輕云淡,這幾年我學會了品茶,計劃花點時間去看看其他國家,現(xiàn)在被疫情耽擱了,我體會到了他的苦心恰恰是,那些痛的就不說了,那些根本無法改變的也不作為討論的對象,他只是要以文字的方式把在生命中已經(jīng)消逝的一切重新過一遍。所有的記憶都是一個人的私有財產(chǎn),他在這里來回咀嚼、深入思慮,一切都變得有教育的日常韻致,既傳遞出發(fā)生在校園中的各種生命事件及其背后復(fù)雜的艱辛與悲哀,更要用各種事實說出教育思考者、變革者可能到達的智慧邊界,那里自然也有創(chuàng)造,有詩意,有誠懇而堅定的人性的光輝。
我熟悉這一切,也曾深度參與到陳榮藝的教育生活之中,我閱讀這本書確實可以把書讀得更為厚重,別有一種況味。他拼命想,努力做出的各種騰挪也豐富了我對教育與兒童成長的理解。更有意義的是,我從他身上,從他所在的教育場域,漸漸地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危險與局限,我越讀越有了一種道不盡的憐惜之情。
盡管如此,一個真誠的人,他所說的教育的日常,他所表明的一切對生命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想必會在很多人那里引起共鳴。這當然不是簡單的相信,因為書中的一切再自然不過了,幾乎每一個教師都難以離開這些場景,這些尋常的話題仍然會在無數(shù)人那里不止息地蕩漾。有耐心的人,定然可以從這樣的尋常中收獲更多的不可思議。
去想無關(guān)緊要的事。去想想風吧。美國小說家杜魯門卡波特這樣說。
張文質(zhì)
序 二
這樣的教育土著
大概,榮藝兄也深知作為閩南人在講普通話上的先天不足,在發(fā)ang、eng、ing、ong這些后鼻音韻母的時候,總會偷偷換氣,讓發(fā)音器官的爆破點盡量靠后,以便聽起來真的就是標準的普通話。有幾次,聽榮藝兄發(fā)言,心里暗笑:(普通話)意識到位,(發(fā)音)系統(tǒng)不行。我太感同身受。
差不多二十年前,新課程全面啟動。在福建,廈門是先行者。當時我在閩南老家的教育局做事,有幾次參與帶隊到廈門取經(jīng),其中一站正是榮藝兄擔任校長的同安實驗小學。印象很深,交流的時候,榮藝兄多次提到身心靈這個詞組,身心ling身心ling身心ling,他在努力把靈這個帶鼻音韻母ing的字讀準,讀得飽滿。
這樣的發(fā)音,十足的榮藝腔調(diào)。榮藝兄當然不是故意露ing之拙。他在身、心之外,還關(guān)注到教育的靈的維度。
身心和諧發(fā)展或者說身心健康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教育學描述。在此語境中,人被一分為二,即身與心,身指向物質(zhì)性存在,如肉身、軀體、血骨等,心則是精神性存在,如心理、情感、思想等其中包含了靈的元素,心即心靈。人的生命由此呈現(xiàn)為一種二元結(jié)構(gòu),彼此呼應(yīng)、聯(lián)結(jié)共生,同時也可能造成內(nèi)部的對抗、撕裂和相互否定。
而當靈被作為第三個維度,從心中獨立了出來,那些在身、心二元結(jié)構(gòu)當中容易被忽視、被遮蔽、被棄置的,人的存在中那些不可言說的、不確定的因素、現(xiàn)象,便成為顯豁的命題。靈,憑依自帶的幽暗氣質(zhì)和彼岸意志,讓理性與邏輯無法通達的詩(思)的黑洞以及各種意識褶皺,成為一門學問(關(guān)鍵在這個問字)。靈,也從身那邊指認了屬于人的本能的、條件反射式的以及科學無法到達的那部分機制,并由此凸顯了作為生命載體的身的神圣性。所以,我們可以說一顆心;說一顆心靈,則是可疑的,不成立的顆作為量詞,無法框定和容納心靈。
在靈修主義者眼里,靈作為存在,主導著人的身體、心理乃至潛意識。在哲學上即為神秘主義,在文學上則走向虛靈寫作。在我看來,身、心、靈并非三足鼎立,而是相互纏繞、相互規(guī)約亦相互輝映、相互對轉(zhuǎn)的關(guān)系,仿若千燈互照,光光交徹。所謂身、心、靈三維,絕非截然分明的三條線或三個面,它們在共同作用于人的生命存在與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隱含著營構(gòu)第四維的話語沖動,亦即,它們總是自發(fā)地掙脫三重結(jié)構(gòu)而自我導向多重結(jié)構(gòu)。這正是其為奇異而美妙的地方。
我沒有問過榮藝兄,靈在他的個人教育學版圖上的涌現(xiàn),是不是源自印度心靈大師奧修或者克里希那穆提的啟發(fā)20世紀90年代,他們的著作在華人文化圈頗受關(guān)注。但我相信,這一定是榮藝兄自我教育之所悟之所得。在他的校長生涯中,靈大概也參與定義了他的觀念和工作方式。靈并不是非落地不可,就像一種暗中的力量,一直在,就好:在頭上,是光明;在心中,是敬畏;在腳下,是有所不為。
多年后,榮藝兄離開了校長崗位。不過,他的身、心、靈似乎還集注于那段舊時光,那段校長歲月,并逐步勻出了一個新的身份:教育作家。我很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同事永通君轉(zhuǎn)來了一組文章,說是榮藝兄的校長記憶,建議在《教師月刊》開個專欄。我挑了幾篇,先讀為快,深感這些文字有著一種不可多得亦無以復(fù)制的個人性和文獻價值。作為專欄,這樣的文章將為《教師月刊》貢獻某種新質(zhì):它是個人教育史,其中有一位不甘于平庸的校長的思想輾轉(zhuǎn)與精神掙扎,有一位試圖做出積極改變的校長在直面各種困境當中不斷生成的專業(yè)智慧;它也是教育文獻,其中呈現(xiàn)的各種事例、方法、數(shù)據(jù)、概念乃至常用語,糾纏著人與整個(教育)環(huán)境的對話、駁辯與沖突,既收納又打開了一個時代的教育密碼、一個地方的教育習俗。
大概,這可以看作是榮藝兄重返教育現(xiàn)場的田野研究。就寫作來說,重返意味著歲月拉開了時空,有笑看風云的淡然,同時避免不了種種遺憾,此其一。其二,重返必須警惕先入為主、預(yù)設(shè)果因,讓可能存在的那種固化的元經(jīng)驗扭曲了事實,破壞了真相,甚至,重返自身成為一種偽飾、一種還鄉(xiāng)團行為。其三,重返還需關(guān)注近經(jīng)驗和遠經(jīng)驗的問題,它們是美國當代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地方知識》(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5月,楊德睿譯)一書中,引用自心理分析學家海因茨科胡特的概念。格爾茨告誡說:局限于近經(jīng)驗的概念,會使一個民族志學家被直接的事物所淹沒,同時攪纏在地方俚語之中無法自拔。而局限于遠經(jīng)驗的概念,則會使他擱淺于抽象之中,為專業(yè)術(shù)語所窒息。這個告誡,是對民族志學家(或許,說人類學家更貼合我們的語境)說的,但同樣適用于教育研究者,適用于教育作家在一定意義上,他們也是民族志學家(人類學家)。
于榮藝兄而言,這樣的重返更多的是回到自身,亦即,以當下的自己去審視曾經(jīng)的自己,去追問當時的人際環(huán)境、政策環(huán)境、文化心理環(huán)境,怎樣作用于一位校長的成長、一個教師團隊的建設(shè)、一所學校的發(fā)展。在《地方知識》一書中,針對人類學界因馬林諾夫斯基在身后出版的日記而引發(fā)的爭論,格爾茨還提醒說,人類學家無法像一個土著那樣去思考、感受、理解。土著是一個殖民概念,隱含著政治征服、文化侵略、身份歧視等復(fù)雜語境。所以格爾茨特別說明,他使用這個詞,取的是這個詞原本、狹隘的定義。
我想,格爾茨所要辨認的,是一直棲居于此地的人,是擁有此地并與之相依為命、同生共長的人,是取食、取用之于此地又以全部的身、心、靈反哺于此地的人大概,格爾茨回到了語言的初始地說話。誠如文藝復(fù)興時期法國思想家、作家蒙田所言:我生于此,大部分的祖先也生于此,他們用愛澆灌了這片土地,用他們的姓氏為這片土地命名。蒙田的寫作有一部分是在十六世紀下半葉長達三十幾年的法國宗教戰(zhàn)爭的背景下展開的,他的話有著對可能失去家業(yè)的擔憂,卻也在無意中闡明了寫作的一個重要命題:沒有愛,沒有澆灌,就沒有命名的權(quán)力和命名的能力。
正是在這樣的人與土地的關(guān)系(愛澆灌命名)的意義上,我從榮藝兄的專欄文章集束而成的《教育平衡力》一書中,讀到了豐富的地方學校知識、地方教師知識和地方教育學知識。這些地方知識,從他所念茲在茲的教育土壤中萌芽,從他自身的思想土地上生長,于是成為其身、心、靈共同作用下的教育土著。這樣的教育土著,是榮藝兄其書,也是榮藝兄其人是一個人的身、心、靈尋求平衡、達成平衡又不斷打破平衡、重建平衡的生命產(chǎn)物。
林茶居
2021年7月13日
序一 尋常中的不可思議/ 張文質(zhì) I
序二 這樣的教育土著/ 林茶居 V
上 編 快與慢的平衡:打造溫馨的家園
一九九七年 先讓學校松柔下來 003
一九九八年 突破安全距離 008
一九九九年 從已閱中解套 014
走出迷惘 020
二〇〇〇年 充滿活力的課題之旅 026
孤獨的新教材實驗之旅 033
二〇〇一年 打造溫馨的家園 039
不著急,先聽再說 043
莫讓偏愛變偏害 047
二〇〇二年 校長不就是一張紙的事嗎 054
不惑之年的沖動 058
中 編 強與弱的平衡:引出人性的善美
二〇〇三年 沒有兒童意識,是危險的 065
二〇〇四年 我羞于再談理念 070
移植潮流中的思考 075
二〇〇五年 教育如農(nóng)業(yè),付出未必有收獲 082
感受臺灣教育 087
二〇〇六年 美國小學教育之大 096
領(lǐng)導別人,先提升自己 102
二〇〇七年 示弱也是成全之道 109
想盡辦法提升教師的自信力 115
二〇〇八年 尋找與人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的教育 121
職稱評聘風波 127
下 編 進與退的平衡:守望安靜的教育
二〇〇九年 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乃立校之本 137
辦一所安靜的學校 143
二〇一〇年 走出盲區(qū) 151
新教師的成長,適時而變 157
二〇一一年 退乎以禮,進乎以理 168
重新審視教育中的愛 175
二〇一二年 家長成長也是一門課程 183
二〇一三年 道德教育應(yīng)扎根于何處 190
二〇一四年 讓學習文化守住學校的尊嚴 195
二〇一五年 憑什么留住你 203
二〇一六年 辦學思想帶來的無盡苦惱 210
后記 尋找教育平衡的支點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