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藥證解讀(配增值)》是作者研習《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所用藥物之小結(jié)。
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張仲景習用藥物,從“基源探討”“條文輯要”“病機辨析”“應(yīng)用探究”展開論述,通過“析藥測證”“以藥串方”的形式,努力探索,還原張仲景時代諸醫(yī)者的用藥思辨規(guī)律,從“證一藥”角度全新地詮釋每味藥物;第二部分為張仲景較少使用的藥物,重點厘清其基源及本草歷史沿革,內(nèi)容、形式不拘一格。
《<傷寒雜病論>藥證解讀(配增值)》以臨床實用為指歸,融思想性、學術(shù)性、可讀性于一體,所論特色鮮明,法度從容,為促進經(jīng)方研究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對于廣大中醫(yī)藥臨床工作者及中醫(yī)愛好者來說,都是一本不錯的參考書。
《傷寒雜病論》是繼《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后又一部著名的中醫(yī)古典醫(yī)籍,因其有獨特的辨證論治體系,理、法、方、藥俱備,故有“方書之祖”的美譽,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由于古代戰(zhàn)火洗禮,本書目前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古往今來,研習《傷寒論》者不下數(shù)十家,古有三綱鼎立、方證類比、六經(jīng)氣化等著名學說,今有六經(jīng)八綱、臟腑辨證、藥證方證等不同學術(shù)流派,遺風余采,莫與比盛,而探討《金匱要略》者則屈指可數(shù)。
浙江自古以來,中醫(yī)氛圍較為濃厚,杰出醫(yī)家人才輩出。清朝初年寧波柯琴的《傷寒來蘇集》,其后紹興俞肇源的《通俗傷寒論》都是傷寒學派重要的讀本,民國時期寧波的傷寒大家范文甫家喻戶曉,同時代在紹興地區(qū)更涌現(xiàn)了何廉臣、曹炳章等著名傷寒醫(yī)家,將“紹派傷寒”推入頂峰。近年來,“浙派中醫(yī)”興起之時,“浙派傷寒”亦風發(fā)而上。張宇靜副主任中醫(yī)師幼承家學,其后就讀于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多年來致力于仲景方藥之醫(yī)藥結(jié)合研究,即將出版的著作《(傷寒雜病論)藥證解讀》一書,本著“擠出水分寫干貨、啃露骨頭說白話”的原則,通過“析藥測證”“以藥串方”的形式,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全書所用方藥進行歸納整理.更將仲景學術(shù)經(jīng)驗,通過析“藥”辨“證”這種嶄新的方式呈現(xiàn)給讀者,通俗而不失專業(yè)性,有助于大家汲取更為寶貴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令吾欽佩。其與吾徒交往多年,吾視若一輒,今索序于吾,樂為之序。吾以為張醫(yī)9幣乃年輕一代中醫(yī)的佼佼者,“源頭出活水”,期冀他這本不拘一格的傷寒藥解,為學者們提供新思路,為中因臨床提供新方法,為“浙派中醫(yī)”分支“浙派傷寒”添磚加瓦,并為寧波中醫(yī)人的傷寒學研究如何另辟蹊徑,如何獨立創(chuàng)新,起到一個示范帶頭的作用。
引言
第一部分 《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的習用藥物
1.茯苓
2.生姜、干姜
3.白術(shù)
4.芍藥
5.附子(炮)
6.附子(生)
7.桂枝
8.葛根
9.麻黃
10.杏仁
11.知母
12.石膏
13.人參
14.甘草
15.大棗
16.半夏
17.黃芩
18.黃連
19.細辛
20.五味子
21.厚樸
22.豬苓
23.澤瀉
24.梔子
25.枳實
26.柴胡
27.芒硝(硝石、赤硝)
28.桃仁
29.大黃
30.龍骨
31.牡蠣
32.水蛭
33.滑石
34.葶藶子
35.甘遂
36.栝樓根、栝樓實
37.烏頭
38.黃芪
39.防己、木防己
40.黃柏
41.薤白
42.麥門冬
43.阿膠
44.地黃
45.當歸
46.芎勞
47.牡丹皮
48.桔梗
49.吳茱萸
第二部分 《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較少使用的藥物
植物類
50.天雄
51.膠飴
52.烏扇(射干)
53.蜀漆
54.新絳
55.紅藍花
56.貝母
57.竹葉
58.竹茹
59.曲
60.皂莢
61.巴豆
62.升麻
63.通草
64.烏梅
65.蜀椒
66.天門冬
67.赤小豆
68.芫花
69.旋覆花
70.大戟
71.瓜蒂
72.萎蕤
73.白頭翁
74.秦皮
75.茵陳蒿
76.苦酒
77.麻仁(麻子仁)
78.蜜
79.連軺
80.商陸根
81.海藻
82.薯蕷
83.薏苡
84.生梓白皮
85.苦參
86.石韋
87.瞿麥
88.紫葳
89.紫菀
90.款冬花
91.豆黃卷
92.白蘞
93.菊花
94.紫參
95.澤漆
96.白前
97.蒲灰
98.柏葉
99.艾(艾葉)
100.訶梨勒
101.敗醬
102.瓜子
103.王不留行
104.蒴藿細葉
105.桑東南根
106.葵子
107.防風
108.土瓜根
主要參考文獻
中藥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