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男子》是著名英裔美國小說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代表作,2009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獲多項國際大獎。小說細致入微地描繪了1962年的洛杉磯,一位失去摯愛的單身男人在一天之中的生活。
男主角喬治是位大學教授,他一方面沉浸在失去戀人的痛苦中,另一方面又以冷酷如照相機的目光掃視周遭,假裝一切如常,行尸走肉般上班、授課、赴宴、探病、搭訕,扮演著一個體面的“正常人”角色,內(nèi)心卻已掀起驚濤駭浪。伊舍伍德以克制而不乏戲謔的筆法,勾勒出整個六十年代初期美國社會保守、偽善、令人窒息的氛圍,書寫人們被固化的社會角色壓抑的情感,內(nèi)心與外在的斷裂,尤其是不受社會接納的邊緣群體的內(nèi)心世界。
前言
我與克里斯托弗 ? 伊舍伍德曾見過一次。那時候我才二十歲,剛開始在洛杉磯闖蕩。我有個很好的朋友和大衛(wèi) ? 霍克尼住在一起,而后者和伊舍伍德關(guān)系很好。在一九八〇年前后的那段時間,因為離我家不遠,我常在比弗利山莊一帶廝混。我求過朋友好多次,請他介紹我和伊舍伍德認識。
伊舍伍德是他們那一代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是一個二十年代的背叛者,背棄了傳統(tǒng)保守的教養(yǎng),投身于三十年代初柏林引人側(cè)目的享樂主義生活,并在六十年代成為文學和民權(quán)運動中的同志偶像。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藝術(shù)家,看起來家庭美滿,和長期伴侶一起生活在圣莫尼卡峽谷一帶。他代表著一種可能,即同時擁有藝術(shù)和愛情、經(jīng)受住種種風險獲得安穩(wěn)生活的可能。一年前我十九歲的時候,讀過《單身男子》。伊舍伍德于一九六四年完成此書,一部關(guān)于痛苦以及人之羈絆之美的小說。但那時我的生活經(jīng)歷還不夠,無法領(lǐng)會作者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精神探索,對靈魂的洞悉有多深。當時我只是喜歡上了故事的主角喬治,那位英國男子,堅忍、智慧之下藏著一顆破碎的心。
某天,大衛(wèi) ? 霍克尼問我朋友和我要不要一起去西好萊塢的畫廊開幕式。他提到他會見到“克里斯和唐”——克里斯托弗 ? 伊舍伍德和他年輕的伴侶,美國畫家唐 ? 巴查迪。我抓住了這個機會。我知道伊舍伍德喜歡有魅力的年輕人,于是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然后成為一生摯友。當我們到達畫廊時,我遠遠看見了伊舍伍德。彼時七十六歲的他有一種迷人的能量:上一刻像男生一樣熱情洋溢,倏忽間又如僧人般陷入沉思。我充滿敬畏。
終于,我被引見給了伊舍伍德,但他完全沒被我吸引。我顯然高估了自己的魅力。我們只是握了個手,我說我是他的超級粉絲,然后他就轉(zhuǎn)身跟和夫人一起來的演員文森特 ? 普賴斯說話去了。我在巴查迪那里的待遇好得多。要等多年后,我將《單身男子》改編、執(zhí)導,推向大銀幕時,我們才熟絡(luò)起來,而他已經(jīng)完全不記得我們曾見過。
盡管我沒能給伊舍伍德留下什么印象,他的作品卻對我有深遠的影響。匆匆一見之后,我更加癡迷于他的文字,幾乎讀了他所有的作品,也重讀了我最愛的《單身男子》。老實說,我當時不僅喜歡上了男主角喬治,還喜歡上了伊舍伍德。他的聲音清晰地在作品中回響,極富洞見,至今仍在對我言說。
當我年近五十再重讀《單身男子》時,小說帶給我的是比十九歲時更深層的感動。那時我正經(jīng)歷自己的內(nèi)部危機,就像小說中的喬治一樣,對未來感到迷茫。而這部伊舍伍德在日記中自認“說出了真相”(見一九六四年九月七日的日記記錄),同時也被公認為是其代表作的小說,對我個人而言,有著特殊而深刻的意義。我發(fā)現(xiàn)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為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所尋找的主題故事。
所以在三年半的時間里,我和當初匆匆一見的作者有了一層特別的聯(lián)系。伊舍伍德于一九八六年過世,但在我竭力將小說轉(zhuǎn)化為電影的過程中,他的形象一直盤桓在我腦海里。為了沾染他的福氣,我還偷偷將伊舍伍德的東西用在了電影里面。他和巴查迪家里的畫被掛在電影里喬治家的墻上。巴查迪本人也穿著伊舍伍德標志性的紅襪子出現(xiàn)在了電影里,紅襪子既是幸運符,也是一種致敬。
有時候,我們會花一周時間,用一百種方法去拍電影中的一幕,我會想作者是不是也能看到這其中的辛苦。我知道伊舍伍德和我一樣,是一個癡迷于細節(jié)的處女座,我們的生日實際上就差一天。我想,至少我對完美的追求會讓他高興。
《單身男子》讓我對伊舍伍德先鋒的、不合成規(guī)的人生有了新的理解。正因為他對生存、寫作和愛有深刻的渴望,他的文字才如此透徹,如此鮮活。
湯姆 ? 福特
二○一二年于倫敦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
英裔美國作家。一九二九年隨好友詩人奧登前往柏林,在當?shù)卮怂哪辏『靡娮C了納粹在德國的興起。一九四六年獲得美國國籍,余生定居美國。其作品帶有濃郁的自傳色彩,以細膩優(yōu)美的文筆及對人性獨特的洞見,構(gòu)成絕妙的社會寓言。代表作《單身男子》被改編為電影并獲多項國際大獎。《別了,柏林》和《諾里斯先生換火車》合稱為《柏林故事集》,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與《時代》雜志評入“二十世紀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曾與奧登合寫日記《戰(zhàn)地行紀》,記載一九三八年周游中國的見聞。美國著名劇作家、小說家和散文家戈爾?維達爾稱伊舍伍德為“最好的英語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