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積極統(tǒng)整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優(yōu)化學校課程體系,設計學校特色課程圖譜,推進學習方式深度變革,以為每個孩子提供合適的課程、促進其全面且個性的發(fā)展為目標,構建一個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特色課程協(xié)同發(fā)展的“小浪花課程體系”。
課程意在為生命成長注入蓬勃的力量,讓每一個孩子向著活潑潑的生命狀態(tài)邁進。課程即生命場域,是活潑潑的生命狀態(tài);課程即豐富經歷,是學習的機會和過程;課程即個性張揚,是帶給兒童幸福的禮物;課程即美好生活,是還原的兒童生活。在這里,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小浪花。讓兒童在豐富的課程中遇到最活潑的自己,這便是我!靶±嘶ㄕn程”的追求。
本書重點關注學校整體課程與特色課程的有機融合,重點關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和特色課程建設,構建起各類課程協(xié)調發(fā)展的高質量、有特色、可選擇的學校特色課程體系。
叢書總序 走向課程自覺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忙忙碌碌;這是一個無坐標的時代,很多人都不知身處何方;這是一個看不見路的時代,大家都不知該如何去面對新的情境;這是一個感覺模糊的時代,對很多事我們缺乏了應有的自覺和反思。
面對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需要有起碼的文化自覺。在費孝通先生看來,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里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fā)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文化自覺就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chuàng)建。
要提升學校課程品質,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文化自覺是不可或缺的。在我看來,課程領域的文化自覺就是課程自覺,它是人們基于對課程的理性認識,為著課程品質的提升而有清晰的目標意識和科學的路徑觀念,自覺參與課程變革實踐的理性之思與理性之行。
課程自覺是一種有密度的自覺,它不是一個簡單概念,而是一種思想、一種行動、一種文化,包含課程自知、課程自在、課程自為、課程自省以及課程自立等基本構成。推進特色課程建設,我們需要怎樣的課程自覺呢?
1. 清晰的課程自知。課程自知是人們對特定課程情境的自覺理解,對課程理念和愿景的清晰判斷,對課程內容和框架的基本認識,對課程實施路徑和方位的整體把握。認識課程,認識自我,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一位校長來說,課程自知意味著對學校課程規(guī)劃的整體理解,自覺研判學校文化與課程建構的關系、育人目標與課程架構的關系、資源調配與課程實施的關系;對一位教師來說,課程自知意味著對學科課程群建設的自覺思考,自覺跳出“課程即科目”“課程即教學內容”等狹隘的課程觀,建立與立德樹人要求相適應的嶄新課程觀。
□. 透徹的課程自在。薩特說:存在先于本質。他曾將存在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物體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為的存在是同意識一起擴展的存在。課程自覺需要深刻理解課程自在的文化,需要完整把握課程自在的處境,需要清晰認識課程變革的制度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可能,進而意識到哪些是可為的,哪些是不可為的;哪些是必須做的,哪些是可選擇的;哪些是自己即可為的,哪些是需要制度支持的。
3. 積極的課程自為。按照薩特的觀點,自為的存在是自我規(guī)定自己存在的。意識是自為的內在結構,自為的存在就是意識面對自我的在場。對課程變革而言,課程主體按照課程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自身的自覺行為和實踐實現(xiàn)課程品質的提升,就是課程自為。課程自為意味著我們對課程自在的不滿足,意味著我們開動腦筋思考課程變革的空間,意味著我們通過直面本己的課程實踐培育新的課程文化,意味著我們在積極的卷入中推進課程深度變革。
4. 深刻的課程自省。課程自省即課程反思。杜威(1933)曾將反思解釋為“思,我所思(thinking about thinking)”,他鼓勵專業(yè)人士審思每一個專業(yè)判斷之下的潛在邏輯。課程變革是一種反思性實踐,需要對實踐進行反思,再將反思帶到新的實踐中去。反思性實踐是一種主動且持續(xù)地審視理論、信念和假設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在課程實踐中更好地理解自我與他人,選擇合適的方式應對可能的情境。課程反思是凌駕于思維之上的更高層次的反思。當你站在既定的框架里去檢查這些規(guī)則的時候,是無法發(fā)現(xiàn)這些規(guī)則的問題的;如果你可以跳脫出來,不帶評判和預設的去分析這些規(guī)則,其中的不妥之處就會被你看到。課程反思是一種能力,當你掌握了這項能力的時候,你就像“覺醒”了一樣,一樣的世界,你卻會有不一樣的“看法”。這就是哈貝馬斯所謂的“溝通理性”概念,提升課程品質特別需要這樣一種理性:反省、批判和論證。
5. 持守的課程自立!抖Y記·儒行》:“力行以待取!泵恳粋人只有在自己的行動中,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才能向世界宣布他具有怎樣的價值。課程自立是一個人認識到課程變革是自己的事,要有自己的立場、自己的創(chuàng)見,自持自守,不為外力所動,不隨波逐流,進而“回到粗糙的地面”(維特根□□語),自覺參與到課程變革中來。課程自立本質上是在課程自知、課程自在、課程自為以及課程自省的作用之下,依靠自己的自覺和力量對課程實踐有所貢獻,并在此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的課程能力和專業(yè)成熟度,確證自己的“課程人”地位,成為“自己的國王”。
當我們有了清晰的課程自知、透徹的課程自在、積極的課程自為、深刻的課程自省以及持守的課程自立的時候,我們便作為“有創(chuàng)見的主體”主動地介入到課程設計、實施、評價與管理的全過程之中了,學校課程深度變革便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了。
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弊屨n程意識從“睡眠狀態(tài)”“迷失狀態(tài)”到“自覺狀態(tài)”,也是一個艱難而痛苦的過程?上驳氖,本套叢書的作者秉持課程自覺之精神,聚焦特色課程建設,在課程自知、課程自在、課程自為、課程自省和課程自立方面掘進,迎來了課程變革的新境界!
楊四耕
□0□0年7月3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楊四根,筆名楊四耕,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課程與教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原理專業(yè)畢業(yè),獲教育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
前言 學校課程變革與內涵發(fā)展 1
第一章 共生語文: 在對話中實現(xiàn)精神成長
語文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文化的傳承、語言的運用、視野的開闊、心態(tài)的開放、思維的創(chuàng)新,無不和語文學習有密切的關系!肮采Z文”遵循母語學習規(guī)律,在與文本對話,與生活對話,與自己對話,與伙伴對話中,相互浸潤、共生共贏,□終實現(xiàn)精神的成長。
課程哲學與價值追求 共生語文,滋養(yǎng)精神的語文
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用共生理念豐富學科的內涵
課程框架與目標匹配 滿足多元化語文學習需求
課程實施與評價支撐 多維度推進語文學習活動
第二章 臻美數學: 淬煉兒童的理性與邏輯
馬克思說:“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睌祵W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社會每一個□□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臻美數學”把激活兒童的思維,淬煉學生的理性與邏輯作為數學教育的根本追求,致力于促進每一個學生活潑地、富有個性地發(fā)展,□充分地讓每一個生命蓬勃生長。
課程哲學與價值追求 富有理性與邏輯之美的數學
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引領兒童實現(xiàn)臻美愿景
課程框架與目標匹配 構筑完整的數學習得通道
課程實施與評價支撐 帶領兒童走進臻美數學樂園
第三章 動感英語: 賦予語言學習以美妙的旋律
法國文藝復興后期思想家蒙田說:“語言是一種工具,通過它我們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們靈魂的解釋者。”掌握交流工具,形成跨文化意識,促進思維發(fā)展是英語學□□需求,更是我們“動感英語”的期望。我們力求通過充滿動感的英語課程,讓學生獲得豐盈的學習體驗,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課程哲學與價值追求 讓語言學習充滿生命的質感
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課程框架與目標匹配 滿足兒童多元的語言學習需求
課程實施與評價支撐 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學習活動
第四章 生動科學: 在探索中感受科學世界的美妙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薄吧鷦涌茖W”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帶領兒童以活躍的方式進行科學探索,在科學探索過程中體驗生動的科學世界,培養(yǎng)兒童的科學素養(yǎng)。
課程哲學與價值追求 世界因探索而變得生動
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提升兒童的科學素養(yǎng)
課程框架與目標匹配 回到完整的科學世界
課程實施與評價支撐 以活躍的方式開始探索旅程
第五章 雅韻美術: 描繪一幅清新樸素的美學畫卷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如果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美術就是在這扇窗口展示一幅自然樸素、淡雅清新、經典別致的美學畫卷!把彭嵜佬g”讓兒童感受雅韻,欣賞美;徜徉雅韻,品味美;融入雅韻,汲取美;展現(xiàn)雅韻,表達美!把彭嵜佬g”讓兒童在學□□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美術知識和技能,人也因此變得溫文爾雅、攬氣于胸。
課程哲學與價值追求 雅韻美術,滿足兒童審美需求
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多彩畫卷,豐富兒童精神世界
課程框架與目標匹配 五彩繽紛,設計多維美術活動
課程實施與評價支撐 立體推進,深化兒童審美體驗
第六章 唯美音樂: 陪伴兒童走進唯美的音樂世界
《禮記·樂記》中記載:“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币馑际钦f,樂是由聲音生成的,它產生的根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動。音樂是無形的音響藝術,是構成富有動力性結構的情感藝術,是對美的感知和理解,也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拔酪魳贰睘榱嗣恳晃粌和纳硇陌l(fā)展,從兒童的內心出發(fā),提高兒童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陪伴兒童走進唯美的音樂世界。
課程哲學與價值追求 陶冶情操,獲得音樂藝術審美的直接體驗
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涵養(yǎng)美感,建立起兒童對音樂的持久興趣
課程框架與目標匹配 全面設計,引領兒童進入唯美的音樂世界
課程實施與評價支撐 提供體驗,全面促進兒童音樂美感的成長
第七章 活力體育: 激活兒童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
毛澤東指出:“體育于吾人占□□之位置。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體育者,人類自養(yǎng)生之道,是身體□均發(fā)達,而有規(guī)則次序之可言者也。德志皆寄予體,無體是無德志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惫膭顑和呦虿賵、走到陽光下,激發(fā)兒童參與運動的興趣,培養(yǎng)體育運動能力,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讓兒童擺脫被動參與體育學□□狀態(tài),是“活力體育”的目標!拔谊柟猓医】怠,只有讓體育變得豐富多彩,才能讓兒童的運動興趣轉變成習慣。
課程哲學與價值追求 讓體育變得豐富多彩
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讓運動成為一種習慣
課程框架與目標匹配 設計多樣化體育課程
課程實施與評價支撐 讓體育學習充滿活力
第八章 積極心育: 挖掘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潛能
周恩來說過: 任何新生事物在開始時都不過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貴,就因為在這新生的幼苗中,有無限的活力在成長,成長為巨人,成長為力量。積極是人類固有的一種本性,每個人都有自身潛在的自我內心沖突,也有潛在的自我完善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這種積極力量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發(fā)地表現(xiàn)出來,就像農民播下一粒種子,沒有后天的其他條件,它就無法順利成長。心育就是要挖掘每一個孩子的心理潛能,幫助孩子實現(xiàn)自我成長。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我們更重視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培養(yǎng)兒童積極的心理力量。
課程哲學與價值追求 讓人性的積極力量自發(fā)表現(xiàn)出來
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
課程框架與目標匹配 設計有點有面的心理輔導課程
課程實施與評價支撐 全面滲透與關注個體相結合
第九章 立體技術: 讓兒童全方位體驗信息技術的魅力
“信息,是人類傳承文明,把握未來的載體”。信息技術時代,人們的學習不再囿于教室和課本,而是可以隨時隨地,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進而呈現(xiàn)立體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1世紀的□□生產力”。信息技術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孩子的信息技術科學素養(yǎng)為己任,讓孩子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體驗信息技術的魅力,點燃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程哲學與價值追求 信息溝通世界,科技引領生活
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發(fā)展兒童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
課程框架與目標匹配 全面滿足信息技術學習需求
課程實施與評價支撐 開展多彩的信息技術活動
第十章 美好課堂: 讓兒童學會過美好生活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與良好的法治意識,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素質的核心。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引導兒童學會過美好生活。人類需要道德,社會需要法治,歸根結底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因此,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承載著與人的獨特價值和社會的偉大使命,對培養(yǎng)少年兒童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yǎng)具有積極意義。
課程哲學與價值追求 引導每一個孩子學會過美好生活
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豐富兒童的社會認知和內心世界
課程框架與目標匹配 立足于兒童生活的學科課程設計
課程實施與評價支撐 讓每一個孩子浸潤在美好里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