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不可忽視的力量
奚志農(nóng)
對中國的自然與野生動物攝影界來說,2019年和2020年是振 奮人心、值得被記住的年份。在這兩年的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中,有9位中國攝影師獲獎,其中鮑永清獲得了該項比賽的“年度野生生物攝影師”大獎,這是全世界自然與野生動物攝影界的最高榮譽,是該項大賽創(chuàng)立以來首次有中國人在這一“自然攝影界的奧斯卡”中摘得桂冠。
2001年,我曾經(jīng)在這項大賽中獲得“瀕危野生生物”組冠軍,那是中國人第一次在這項比賽中獲獎。為了推動更多的中國自然攝影師走向國際,2009年,我和“野性中國”工作室 與北京動物園共同努力將這項比賽的展覽引入中國,在北京、成都、杭州、大理等多個城市舉辦展覽,并持續(xù)至今。我們希望不僅讓中國的公眾欣賞到這些絕佳的自然攝影作品,而且讓中國拍攝自然和野生動物的同人能夠從這些頂級作品中獲得一些靈感,以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然后在這個國際展臺上發(fā)揮自己的力量,讓全世界更多的人看到中國的自然和野生動物最美好的一面。
2011年和2014年,中國國家地理•圖書將國際野生生物攝影 年賽的兩本精選集——20年精選集《地球之光》和50年精選 集《生命之靈》翻譯引進中國,并請我寫序。無論是出于一名中國野生動物攝影師的職責,還是出于自1998以來我與這個比賽的緣分,能夠為這一享譽世界的大賽精選集的中文版做一點事情,我感到榮幸之至。如今,紀念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
55周年的精選集《生命之靈Ⅱ》再次引進,我倍感欣喜。在這本書中,我的好友——曾擔任《BBC野生動物》雜志主編 長達23年的羅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在開篇中回顧、梳理了自然生態(tài)攝影100多年來的發(fā)展和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50 多年來的歷史,這些故事令人心潮澎湃。作為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我不禁深感自己是多么有幸能夠投身這一激動人心的事業(yè)。
我作為一個野生動物攝影師的職業(yè)生涯始于30多年前。1983
年,我參加了科教片《鳥兒的樂園》的拍攝,并立志為拍攝自由飛翔的鳥兒學習攝影。1995年,我歷盡艱辛才有兩次機會一睹滇金絲猴的真容。幾年之后,我拍攝的藏羚羊遭到大規(guī)模盜獵的照片,為許多國內(nèi)和國際自然保護組織提供了有力的宣傳武器,促進了國內(nèi)外公眾對長江源生態(tài)及藏羚羊保護的關注。但在這些年中,中國的自然攝影師屈指可數(shù)。提到拍攝野生動物,大家想到的更多是西方面孔和非洲草原。
要成為一名自然攝影師,首先要成為一名博物學家或生物學家。要對拍攝對象有充分的了解、理解和不顧一切的愛,投入自己的情感與思考,這是拍攝野生生物的基礎。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的自然攝影起步較晚,也缺乏博物學的土壤,加上過去經(jīng)濟基礎的薄弱,這一切都導致自然與野生動物攝影在中國發(fā)展緩慢。2004年,我認識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于是組織舉辦了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希望在中國培養(yǎng)更多的自然與野生動物攝影師。近15年來,自然與野生動物攝影已經(jīng)如雨后春筍一般在中國蓬勃發(fā)展,尤其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其中。一方面,這要歸功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數(shù)碼影像技術的進步和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便捷資訊;而另一方面,這也是自然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和博物學萌芽在中國大眾文化中開始扎根的結果。博物文化與自然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成為中國年青一代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網(wǎng)絡上,許多“博物和自然攝影達人” 成為閃耀的“網(wǎng)絡紅人”,國內(nèi)外的自然攝影和紀錄片成為網(wǎng)絡上的熱門話題。同時,越來越多的自然攝影師登上國際舞臺,來自武漢的袁明輝——也是我們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的講師——已經(jīng)在十多個國際自然攝影賽事中獲得佳績。
我們的文化中歷來有謳歌自然的傳統(tǒng),華夏大地擁有極為豐富且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有著這樣的優(yōu)勢,中國的自然與野生動物攝影正在崛起,并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這股力量不僅影響著中國年青一代對待自然的方式,也一定會在國際舞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VI 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55年精選 生命之靈
RECOMMENDATION PREFACE
推薦序 讓孩子們感受真實的自然
袁明輝
2002年,在我首次看到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的作品時,我就知道我的人生將和它產(chǎn)生交集。十年后,我逐漸獲得了所有國際專業(yè)類自然攝影賽事的獎項,但是我發(fā)現(xiàn)中國代表了世界自然攝影領域的空白。當我把這些國際專業(yè)類自然攝影賽事介紹到中國之后,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攝影師登上了這個獎臺。這證明了中國攝影師真的可以拍出一些很特別的作品。
現(xiàn)在,中國有越來越多家庭開始以自然為師的教育形式。拿起相機或者手機拍攝身邊的自然之美,這本書收錄的作品可以讓青少年得到借鑒,了解國際野生生物攝影的最高水準。讓孩子們感受真實、孝順、感恩,因為我們都生活在自然之中,在自然庇護之下。我相信任何人在開始自然攝影后會尋找到生活的真諦。在平凡中感知自然的和諧,敬畏生命,如同看到未來的希望。
大天鵝們的動作演繹了這場高度寫實的舞蹈編排,但最終的整理與排列當然還是得取決于攝影師的想法。每逢冬日,大天鵝們便從更為寒冷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遷徙并聚集在日本北海道屈斜路湖湖邊。一部分湖水受到溫泉的影響成為不凍區(qū),而結冰區(qū)才是天鵝們進行社交活動的完美地點。攝影師所追求的正是冰面上的一系列編排好了的大天鵝們的姿態(tài)。照片中兩只天鵝的頸部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心形;另外兩只好似被綁在了一起, 正在表演鏡像舞蹈;還有三只正在朝斜對角方向接連起飛。攝影師并沒有將畫面中第一只正在飛翔的天鵝的尾部剪裁掉,而是將其保留,其實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作為飛行路線的最后一部分,天鵝身體的后半部分既打破了常規(guī)框架,又強調(diào)了其特殊的構圖。
攝影師:揚•弗美爾(Jan Vermeer),荷蘭參賽時間:2007年
攝影器材:尼康D2X相機,70-200mm鏡頭,加裝1.4倍增距鏡,捷信三 腳架,f/7.1,1/640s
VIII 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55年精選 生命之靈
INTRODUCTION CHINESE EDITION
中文版序 自然攝影在中國的崛起
羅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這本書并不僅僅是紀念“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55周年的一本精彩攝影作品集,它還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關于野生生物攝影發(fā)展歷程的故事——這個故事涉及很多國家,如今中國也在其中。 19世紀30年代,“攝影”在歐洲剛被發(fā)明出來,人們就對這項“用光繪畫”的新的藝術媒介興奮不已,認為這是創(chuàng)作真實而精妙的“自然圖像”的理想手段。但是在早期,攝影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意味著拍攝對象必須是靜態(tài)的。這就限制了當時的攝影技術應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攝影只能用于拍攝植物、風景、建筑和擺好姿勢的人物。又過了20年,快門速度更快的相機出現(xiàn),能夠拍攝活的、移動的動物;而設備也變得足夠便攜,能夠帶到大自然中去拍攝。至此,人們終于能夠利用攝影技術捕捉到活的野生動物的影像了。正在此時,攝影理念出現(xiàn)了科學和藝術的分歧,一些人把攝影視為藝術創(chuàng)作,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攝影是揭示科學事實的手段。 20世紀60年代,彩色攝影變得相對便宜時,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才開始啟動,這項比賽專門鼓勵那些既記錄真實——忠實于自然,但更重要的是,同時也富有藝術性的攝影作品。
在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是純粹的紀實作品——最佳的新聞作品,非常具有風格和影響力,而另一些作品是對自然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啟發(fā)性的反映。其中,有很多作品——包括這項大賽早期的一些作品——則跨越了兩者間的界限。將它們歸為哪一類取決于它們的展示方式和場合。懸掛在藝術館里,它們就是精美的藝術品;展覽在科學場館中,它們就是紀實作品。
這項大賽本身所發(fā)揮的作用也是野生生物攝影發(fā)展歷程中非常有趣的一個方面。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之前,想要看到世界其他地區(qū)攝影師的作品,只能通過展覽或者出版物。自20世紀80年代 起,這項比賽就既推出展覽,也出版攝影集。這就讓各地攝影師都能看到其他地區(qū)的野生生物攝影作品,帶來了不同文化風格和不同自然觀察方式的交流與融合。具有影響力的風格的典
型例子有:斯堪的納維亞攝影師將動物作為它們生存環(huán)境的一部分的那種細膩描繪;日本攝影師的簡約風格;以及非洲南部攝影師對豐富色彩和暗調(diào)反差的熱愛。
雖然這項大賽向全世界所有野生生物攝影師開放,參賽作品來自全球各地,但直到近些年之前,中國參賽者都寥寥無幾,更不用說來自中國的獲獎作品了——只有中國著名的野生動物攝影先驅(qū)奚志農(nóng)是個例外,他在2001年就曾獲得過一項冠軍。總而言之,中國的影響力在這一比賽中是缺位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早在19世紀40年代,僅在其發(fā)明數(shù)年之后,攝影就傳播到了中國。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自然視為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任何其他文化都更重視自然意象。
似乎,在中國,攝影主要用于人像攝影和紀實報道,還有一些風光攝影。在數(shù)碼攝影帶來的技術革命之前,很少有中國人拍攝自然和野生動物。但隨著適合拍攝自然的器材設備的價格變得讓人能夠接受,以及國際交流的開放,自然攝影在中國悄悄地發(fā)展了起來。所以,當這個比賽近些年在中國得到宣傳推廣后,來自中國的參賽作品激增。這些參賽作品主要來自自然愛好者,他們用攝影來記錄他們的自然觀察,同時也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性。2019年,不僅有4位參賽的中國攝影師在年賽中脫穎而出,其中青海的攝影師鮑永清還獲得了總冠軍,他的獲獎作品在全球范圍內(nèi)前所未有地傳播開來。
杰出的自然影像作品往往擁有巨大的潛力。中國擁有很多稀有且奇妙的野生動植物,其中許多都是世界上其他地方見不到的;同時,中國也擁有得天獨厚且豐富多樣的自然環(huán)境。更重要的,這里還擁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國家的藝術和文化傳統(tǒng),在中國人眼中,自然并不是由一個個事物構成的,而是生生不息的過程與和諧共生的關系中迸發(fā)的生命力。毫無疑問,在未來幾年里,中國的攝影師們將會繼續(xù)帶著發(fā)人深省的攝影作品參賽,傳達他們所拍攝的主題的精髓和所捕捉到的瞬間的靈魂。這些作品將會繼續(xù)在大賽中奪得榮譽。
編者:
羅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資深自然科普和生態(tài)攝影編輯、作家,曾擔任《BBC野生動物》雜志主編長達23年。多年來持續(xù)關注野生動物和環(huán)境保護問題,從1981年起一直擔任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的評委,也是近些年來年賽年度作品集的主編。
譯者:
沈成
畢業(yè)于北京林業(yè)大學生物專業(yè),曾就職于珍·古道爾研究會、野性中國等機構, 2011年起擔任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中國巡展內(nèi)容翻譯至今,曾翻譯圖書《生命之靈: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50年精選》(50 Years of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How wildlife photography became art)、《鳥的感官》(Bird Sense)、《地球之美》(Earth is My Witness)、《猜猜我是誰:瀕危動物洞洞書》(Who Am I?A Peek-Through-Pages Book of Endangered Animals)、《羽下之鳥》(The Unfeathered Bird)待出版)等。自2013年起在《國家地理》雜志中文版撰寫關于瀕危物種的專欄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