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討論周秦之變背景下的德性政治。德性政治即道德與政制(道德與權力)合一的制度。本書從哲學角度,深入研究漢代儒學與制度的相關性。作者論證周禮體制的特色是政治制度與道德修養(yǎng)合二為一,即位德合一。周秦之變的核心即由禮變?yōu)榉āh將儒學德性轉化為制度,以秦制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王朝政制對接。華夏三千年變局在于“德”“位”之分合。作者進而認為,近代以來社會性質的發(fā)展方向是打破權力主導,以文化建構人的關系,回歸人的真實存在。
適讀人群 :哲學專業(yè)大學師生、研究人員 該書緊扣制度與思想的相關性,尤其是“德”自身的意義變化及其與各種制度設計的互相影響,深入研究西周宗法分封制解體與秦漢郡縣制中央集權王朝興起的過程,展開了一幅氣勢恢宏的圖卷。
序
王震中
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啟動中華思想通史重大項目。根據項目分工,我負責原始社會編和奴隸社會編(包括“夏商西周卷”和“春秋戰(zhàn)國卷”)。接下來,就是組織隊伍。其他部分的人選都好找,唯獨春秋一段竟然無人可選。這時,春秋戰(zhàn)國卷的共同主編梁濤教授向我推薦了時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的若暉,并表示這是春秋思想史的不二人選。
剛開始我還將信將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同意若暉加入。14年底,通史辦讓各編各卷上交擬目。為此,春秋戰(zhàn)國卷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舉辦了一場課題組的內部討論會,審閱確定各位成員所提交的擬目。會上,若暉的春秋思想史目錄是討論的焦點,項目組一共花費了五六個小時集中討論,應該說,討論是相當深入的,其耗費的精力與達到的學術水平遠遠超過博士論文答辯。每個人都針對若暉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對其回答繼續(xù)發(fā)問,直到無可再問。若暉不但對所有的問題對答如流,顯示出條理清晰,文獻熟稔,而且馬上根據大家的意見修改擬目,一氣呵成,做到以一以貫之的體系將大家的意見容納其中。經過這次討論,我和課題組都高度認可若暉的確是撰寫春秋思想史的最佳人選。
此后幾年,隨著接觸日多,發(fā)現若暉雖在哲學系工作,但是對于歷史也相當熟悉,后來又知道他甚至也不是哲學系畢業(yè),而是出身中文系,就更令人吃驚了。大家雖然口頭上都會說“文史哲不分家”,但是在當今之世,真正做到的卻可謂鳳毛麟角。
當然,若暉研究歷史的具體方式,與現今歷史系的通常做法不同。他有自己的想法,要言之,即所謂“德性政治”。若暉認為,社會行為的公共性即為政治,包括政治哲學與政治制度;社會行為的個體性(包含但不限于個人性)即為道德,包括道德哲學與道德范式。政治與道德共同構成了社會性行為,在此中政治與道德的結合則成為德性政治: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設計的政治哲學導向,正是指向德性之養(yǎng)成。道德和政治亦即德性政治構成了一定人群的基本行為模式。而對行為模式予以解釋,為何必須如此行為,亦即何謂道德的問題,對道德提供論證的是哲學思想。德性政治的可能性,亦即何以能夠以此行為模式行事的根基,則是與道德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社會形態(tài)。于是德性政治實際上包含四個層次: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政治制度、社會形態(tài)。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目前的中國史研究,尤其上古史研究,由于文獻的艱深和資料的零散,常常趨于碎片化,研究者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有人在導入來自歐美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時,卻食洋不化,看不到對其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或變通;更有陷入機械唯物論而不能自拔,缺乏辯證思維;還有人受西方制度經濟學的影響,研究古代制度對于歷史進程的作用,這當然有其價值,但完全不考慮影響歷史進程的諸條件中人的行為模式,也是不足的。
在此意義上,若暉的中國古代德性政治研究,有利于打破多年來不同學科條塊分割以及短時段小問題的研究方式,從相對較長的時段,全景式地分析和研究古代社會諸問題;有利于在哲學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及中國文化變遷史的交匯點上,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深入中國古代社會的橫截面及縱深處,透析中國古代社會問題。進而言之,中國古典思想往往本身即是有著“內圣”與“外王”兩個維度,同時又不離人倫日用。因此,以德性政治的角度進入古典思想,有助于我們理解古典思想與社會歷史交融的原貌。總之,由德性政治入手,系統分析人的行為的所以然,才能真切地將人類歷史規(guī)律與中國歷史之特殊性相結合,獲得真實的理解。
今年5月,若暉出版了其德性政治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久曠大儀:漢代儒學政制研究》,既充分尊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又不盲從,能大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該書頗獲學界嘉譽,并被評為商務印書館2018年人文社科十大好書之一,名列第三,接下來又入選《中華讀書報》2018年十大好書,殊為不易。現在,若暉又再接再厲,拿出了德性政治研究的第二部著作《不喪斯文——周秦之變德性政治論微》,誠為快事。
康有為《實理公法全書》卷首“凡例”有言:“凡天下之大,不外義理、制度兩端!薄恫粏仕刮摹芬粫o扣制度與思想的相關性,尤其是“德”自身的意義變化及其與各種制度設計的互相影響,深入研究西周宗法分封制解體與秦漢郡縣制中央集權王朝興起的過程,展開了一幅氣勢恢宏的圖卷。
在這幅圖卷之中,我們看到,正是由于“德”與制度的分離,才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和春秋的禮崩樂壞。無論是厲王的制度改革,還是息蔡之爭中的循禮而動,都是牽于時勢而喪失了靈魂——“德”,其敗亡也就是必然的了。戰(zhàn)國時期,重建“德”與制度的聯系,是諸家共同致力的方向。所不同者,孟子走向了以“德”定“位”,并最終在漢初轉化為察舉制,開中華科舉制度之先河;法家則企圖以制度規(guī)定“德”,由耕戰(zhàn)立國發(fā)展為軍事國家,并在漢代以制度規(guī)訓經學,奠定下內儒外法的基本格局。對于若暉這樣的獨特認識,無論能否引起共鳴,在我看來,都是可貴的,因為他體現了著書立說的學術準則和學風。
若暉在《不喪斯文》即將付印之際,索序于我。該書再次展現了若暉嚴謹的學風、開闊的視野和獨到的思辨,我樂觀其成,因草此數語,向學術界鄭重推薦,并向若暉表示祝賀。
李若暉,現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領域(研究專長):先秦兩漢哲學、歷史、文獻。代表性著作:《郭店竹書老子論考》、《語言文獻論衡》、《思想與文獻》。
總序 //001
序 //001
引 言 如何研究思想與制度的相關性:以漢代儒學與制度為例 //001
緒 論 中國德性政治史要略 //001
第一節(jié) 中國古典德性政治 //001
第二節(jié) “德”與“位” //006
第三節(jié) 世家大族與德性政治 //010
第四節(jié) 平民家族與德性政治 //012
第一章 以“天”代“帝”:周禮德性政治之建立 //016
第一節(jié) “德”與“帝” //016
第二節(jié) “天”與“德” //022
第二章 厲始革典:周代德性政治之崩頹 //032
第一節(jié) 西周軍事之衰 //032
第二節(jié) 西周政治之頹 //036
第三節(jié) 厲王之政 //043
第三章 失德而后禮:清華簡《系年》“蔡哀侯取妻于陳”章考論 //053
第一節(jié) “弗賓”考 //054
第二節(jié) 姨與媵 //059
第三節(jié) 謀詐禮義之間 //069
第四節(jié) 小結:禮的工具化 //076
第四章 “禮”“法”陵替:周秦之變中的德性政治范式轉換 //077
第一節(jié) 禮法之分 //077
第二節(jié) 自然秩序:禮 //084
第三節(jié) 人為秩序:法 //093
第四節(jié) 郡縣制 //096
第五章 導之以德 齊之以刑:《厚父》“典刑”考 //112
第一節(jié) 《厚父》與法家 //115
第二節(jié) 《厚父》與墨家 //122
第三節(jié) 小 結 //131
第六章 “德”“位”分合:孔孟復禮與中國德性政治之奠定 //132
第一節(jié) 周禮:以“位”定“德” //133
第二節(jié) 春秋:“位”“德”分離 //137
第三節(jié) 孟子:以“德”定“位” //142
第七章 至德之世與耕戰(zhàn)立國:“知母不知父”的中國譜系 //146
第一節(jié) “母系社會”的植入 //150
第二節(jié) 古典時代(上):以無父為無君 //162
第三節(jié) 古典時代(下):以有母為有國 //168
第四節(jié) 小 結 //178
第八章 《黃帝李法》與秦漢軍事國家 //181
第一節(jié) 漢軍法與古兵書 //181
第二節(jié) 穿窬與坊里制 //186
第三節(jié) 營壘與黃帝建國營都 //189
第四節(jié) 苛法與黃帝類型道論政論 //195
第五節(jié) 暴力建國與軍事國家 //199
第九章 燔詩書 明法令:秦制之經學影響 //207
第一節(jié) “述”與“作” //207
第二節(jié) 抄 者 //213
第三節(jié) 經學與定本 //226
余 論 秦至清社會性質研究方法論省思 //236
附 錄 《尚書·洪范》時代補證 //245
第一節(jié) 《洪范》的作者 //245
第二節(jié) 十有三祀 //247
第三節(jié) 司 寇 //248
第四節(jié) 徐屈之爭 //251
第五節(jié) 《洪范》時代 //254
第六節(jié) 異本并存 //255
參考文獻 //258
后記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