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研究/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庫
定 價:62.9 元
叢書名: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庫
- 作者:劉利平 著
- 出版時間:2020/1/1
- ISBN:9787521315028
- 出 版 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207.2
- 頁碼:242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研究/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庫》從詩學范疇將\"現代感傷\"作為與\"古典感傷\"相對應的詩學概念進行研究,重點探討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的理論淵源、理論構建、敘事機制、美學流變以及美學形態(tài)等問題。借助這些命題縱向探討中國現代文學逐漸由感傷走向悲劇的美學發(fā)展歷程,橫向探討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個人主義精神由興盛到衰落的變化,力圖呈現中國現代作家在個人主義精神基礎之上對于文學藝術審美獨立性的曲折探索過程。
適讀人群 :教師,一般讀者
第一章 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淵源
我是個懶惰的人,也是有自知之明之人。我不敢輕易答應為別人作序,序之為序,重如泰山。一般作序之人,學界泰斗。我輩輕如鴻毛,焉敢造次。劉利平博士,13年隨我讀博,智者慧者,人所共知。猶記當年,面試初識,諸位專家驚其表達之流利,學識之淵博,囑我,此君可育也。而后,劉君遂成此愿,我亦惶恐。我輩不才,如何育之。讀博經年,劉君勤勉,吾亦艱辛。師生之誼,共論學術。劉君以碩士之造詣,縱論中外抒情之詩學。初聞,君之見,博大厚重,再者細思,中外之差別,亦非一言一句所能事。
抒情之源,華夏之本,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發(fā)憤以抒情,緣情以物色。法國大革命,浪漫之美學,如何抒情如何現代,蓋西方之學術,中華之差異,另類敘事是也。所謂聲音與文字,線條與色彩,生存與體悟,圖像話桑麻。一方寸土,重構世界。劉君之抱負,志在中西抒情詩學之會通。通則達,達則兼濟中西。初擬選題,個案與群體,影響與接受,均為單向思維。后借助詩學之理論,構建中西抒情之傳統。觀陳世驤、高友工,皆以中國古典詩詞為中心。普實克漢學視野,解讀“五四”新文學,抒情傳統在延宕。王德威,沒有晚清,何來“五四”?北大八堂課,抒情傳統說,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一時成為學界熱點。李春青、季進、李楊等諸君著文以論之。抒情傳統之得失,“抒情”如何“現代”等論題持續(xù)討論。亦有學者提出反思性意見,諸如何謂抒情,怎樣傳統?抒情傳統如何現代?怎樣的中國現代性?反思之思,透徹、深刻,與現代性下的抒情傳統在商榷與對話中升華。
劉君初意指向明確,志在研究英國抒情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或言中國現代文學對英國抒情文學的接受。這是劉君專長,吾亦贊之。但文藝學博士論文,需得彰顯理論色彩,故建議抒情詩學亦應成為論文關注焦點之一。劉君閱讀了大量中外抒情詩學,以及抒情文學文獻,遂以中國現代文學中最具有抒情詩學意味的“感傷”為聚焦點,進行理論研究。中國現代感傷詩學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不太好做的博士論文選題,也是一個被“現代性”和“革命性”遮蔽了的意義空間。尤其是論文想要對現代感傷詩學進行理論建構,想要突破中國傳統抒情詩學,困難是可以想象的。劉君在寫作博士論文期間,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沉浸在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氖圍之中。感性閱讀的真切體驗與理性抽象在不斷的碰撞中升華,凝鑄成頗有見地的思想和文字。當然,論文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些不足在開題、預答辯和答辯中老師們進行了指正。劉君在修改中很好地貫徹了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呈現出的博士論文答辯小組給予了極大的肯定,順利通過答辯。
博士畢業(yè)意味著個人獨立研究學術的開始,但劉君沒有止步于此,而是選擇博士后進站,師從程金城先生縱橫于絲路藝術圖志研究之中。在另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之余,此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自己的博士論文進行了認真的再修改,一些未能展開的命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一些重要的概念也清晰了許多。當然,這些命題和概念還有值得開掘的地方。修改之后的書名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研究》,這就意味著中國現代文學是其研究對象,而“感傷”詩學只是研究的聚焦點,但全書的五章并不完全是在這樣一個邏輯基點和邏輯層面上展開的。全書第一章是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淵源,第二章是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構建問題,第三章是中國感傷詩學敘事傳統的現代轉型,第四章是中國現代感傷敘事的審美流變,第五章是中國現代感傷敘事的三種美學形態(tài)。這五章中,“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都體現得不充分,對“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傷’詩學問題”的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深入。當然,在具體的論析和闡釋中,有著相對充分的體現。在這里直陳問題,目的是引起著者的注意,在以后的學術研究中,應該緊緊圍繞著論題來建構邏輯提綱。
總之,修改之后的論著,研究對象更加明確,問題意識更加鮮明,層次更加清晰,論證更加扎實。論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亦是學術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瑕不掩瑜。論著的學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一是建構并很好地闡釋了現代抒情詩學理論;二是接通了中國抒情傳統的根脈,讓啟蒙時代的感傷情懷重回人間,溫暖文學的心靈。
是為序。
劉利平,文學博士、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蘭州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在站博士后。主要從事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及中西文論的比較研究。在《小說評論》,《蘭州學刊》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核心刊物及省級刊物發(fā)表論文十數篇;主持并多次參與國家、教育部及省級人文社科項目。
緒 論
一、研究問題及研究現狀
二、研究范圍及研究對象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淵源
第一節(jié) 中國古典抒情詩學中的感傷傳統
一、“詩緣真情”:以情感為本體的古典抒情詩學
二、“詩可以怨”:作為感傷命題的古典抒情詩論
第二節(jié) 域外悲劇美學與中國現代悲劇意識
一、中國現代悲劇意識的緣起與形成:王國維與叔本華
二、中國現代悲劇意識的深化與發(fā)展:魯迅與尼采
三、現代悲劇意識的形成與古典感傷的現代性轉變
第三節(jié) 域外感傷思潮與中國現代感傷風格
一、歐洲感傷、浪漫主義與中國現代感傷風格
二、歐洲頹廢、唯美主義與中國現代感傷風格
三、日本自然主義、唯美主義與中國現代感傷風格
第二章 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構建問題
第一節(jié) 晚清至五四:古典抒情詩學的現代性轉變
一、龔自珍:“尊情”說與存在哀感
二、梁啟超:“文學救國論”與“情感中心論”
三、“五四”初期:“詩言志”論的改造與“抒情傳統”的重新闡釋
第二節(jié) 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建構.
一、郁達夫現代感傷詩學構建的四個命題
二、郁達夫現代感傷詩學的呼應與回響
三、“文藝是苦悶的象征”:中國現代感傷詩學構建的延展與深化
第三節(jié) 中國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批判與反思
一、新古典主義與感傷:新月派批評與感傷主義
二、理性主義與感傷:京派批評與感傷主義
三、時代與感傷:左翼批評與感傷主義
四、政治感傷與情緒感傷:袁可嘉現代感傷詩學的理論反思
第三章 中國感傷敘事的現代轉型
第一節(jié) “詩騷”傳統與現代感傷敘事的詩化傾向
一、以詩入文:古典敘事文學中的詩詞傳統
二、以詩敘情:晚清言情文學中的詩詞唱和
三、以詩化文:現代感傷敘事中的詩意與情調
第二節(jié) 西方現代敘事機制與中國感傷敘事的現代轉型
一、感傷敘事時間的現代轉型
二、感傷敘事視角的現代轉型
三、感傷敘事結構的現代轉型
第四章 中國現代感傷敘事的審美流變
第一節(jié) 晚清至五四:世紀末的感傷
一、晚清寫情小說中的時代悲歡
二、林紓與民初言情小說中的感傷情調
三、蘇曼殊與哀情小說中的浪漫感傷
第二節(jié) 新文學第一個十年:啟蒙與感傷
一、浪漫主義文學中的自我感傷
二、現實主義文學中的感時憂國
三、現代女性文學中的感時傷懷
第三節(jié) 新文學第二個十年:現代性反思與感傷
一、左翼文學中的革命感傷
二、京派文學中的鄉(xiāng)土感傷
三、海派文學中的都市感傷
第五章 中國現代感傷敘事的三種美學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革命敘事中的浪漫感傷
一、瞿秋白:紅色抒情中的“興”與“怨”
二、蔣光慈:革命加戀愛敘事中的情感表達
三、丁玲:革命主題書寫中的個體意識
第二節(jié) 鄉(xiāng)土敘事中的哀挽感傷
一、魯迅:“五四”啟蒙鄉(xiāng)土敘事中的悲劇性感傷
二、沈從文:京派鄉(xiāng)土敘事中的挽歌情懷
三、蕭紅:東北流亡作家的感傷性鄉(xiāng)土記憶
第三節(jié) 海派都市敘事中的頹廢感傷
一、《海上花列傳》:世紀末都市敘事中的頹廢美學
二、施蟄存:徘徊于古典感傷與現代頹廢之間的都市敘事
三、穆時英:由古典感傷走向現代頹廢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