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為基本視角,探討熊十力的儒佛會通思想,其突出特色在緊扣“會通”二字,指出了《新唯識論》在近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所具有的既曲折又富有重要思想意義的地位。本書不僅以寬廣的視野透入《新唯識論》創(chuàng)作的理論背景,且相當細密而有層次地分析了熊十力是如何在本體論層面、心性論層面及體用不二方法論層面、修身論層面進行其儒佛會通之系統(tǒng)構(gòu)建的。本書較有創(chuàng)意的地方在凸顯了熊十力如何以唯識學來反思儒家傳統(tǒng)思想。整體上看,本書對熊十力的《新唯識論》,下功夫較深,認識亦較到位,在謀篇布局上更是頗具匠心,文獻的熟悉程度及其運用,亦可見其常年功力所在。
序
麻天祥
麻天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敏博士的學位論文《〈新唯識論〉儒佛會通思想研究》,獲湖北省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有年,今又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后期資助,并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付梓,囑予為之序。
有清之季世,內(nèi)憂外患,公羊?qū)W家乃至乾嘉遺老,公然為佛弟子而兼治佛學,佛法自空門釋子涌入居士長者之間,知識界競相研習佛理而進退佛說。佛法之空無旨趣、眾生平等的信念、萬法唯心的心性學說,以及普度眾生的菩薩行等思想,一變而為直面慘淡人生的強烈社會批判意識、爭取民權(quán)的平等要求、實現(xiàn)個性解放的精神追求,以及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奏響佛法與近代社會思潮諧振的憤世嫉俗之慷慨悲歌。所謂新學家者無不祈向佛學,欲冶中西、儒佛、新學舊學為一爐,構(gòu)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學問?梢哉f,由超越變參與,由出世而入世的晚清佛學,是中國佛學在近代復興的特殊形態(tài),是繼隋唐之后,佛學中國化的全新階段。
其中,以認識論、方法論見長之唯識學,鉤深致遠,因之扶搖而起。中國佛學之復興,近代社會思潮之應運涵化,亦多有取法并憑借唯識學之興者。而思想家借佛學營造新說,創(chuàng)立自己的哲學體系,又以章太炎的法相唯識學、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為翹楚。
熊十力,1885年生于湖北黃岡。原名繼智、升恒,字子真。幼家貧,未入庠,然好學多思,性情曠達。“年十三歲,登高而傷秋毫,頓悟萬有皆幻……久之覺其煩惱,更進求安心立命之道。”青年時代曾投身湖北新軍,組織秘密社團,參加革命團體日知會,奔走于反清愛國運動之中。后又追隨孫中山先生,積極參加護法運動,然感外事動亂,內(nèi)生種種疑慮,深以為革政不如革心,遂棄軍從文,一心向?qū)W。先入金陵刻經(jīng)處從歐陽漸研習法相唯識,繼應蔡元培之邀,赴北京大學執(zhí)教唯識,遂創(chuàng)建新論,評判佛家空有二宗而折中于易,旁參西方哲學思想,以返本之學貫通實證主體,以創(chuàng)造性思維構(gòu)建主體、體證本體之儒家心性哲學系統(tǒng),綜攝......
黃敏, 1982年生。哲學博士,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佛學、近代唯識學。發(fā)表《熊十力與內(nèi)學院的<新唯識論>之爭評議》《熊十力量論說研議》《熊十力對佛教體用義的批判與誤解》《論馮友蘭的禪宗研究》等近10篇論文。
引言
第一章 《新唯識論》的問題意識及思想概要
第一節(jié) 《新唯識論》的問題意識
第二節(jié) 《新唯識論》的思想概要
第二章 本體論層面之儒佛會通
第一節(jié) 從唯識論轉(zhuǎn)向唯心本體
第二節(jié) 從佛教緣起論轉(zhuǎn)向能創(chuàng)生之本體
第三節(jié) 徹底一元論的本體架構(gòu)之延伸
第三章 心性論層面之儒佛會通
第一節(jié) 從唯識妄心轉(zhuǎn)向本心論
第二節(jié) 心與性關(guān)系上的儒佛分辨
第三節(jié) 《新唯識論》心性思想之延伸
第四章 體用層面之儒佛會通
第一節(jié) 《新唯識論》的體用不二論
第二節(jié) 《新唯識論》對儒佛體用義的綜合
第三節(jié) 《新唯識論》體用觀之發(fā)展
第五章 修養(yǎng)論之儒佛會通
第一節(jié) 性智主導量智的修證前提
第二節(jié) 唯識學的聞熏修證與熊十力的返本還原
第三節(jié) 《新唯識論》修養(yǎng)論之發(fā)展
第六章 儒佛會通與儒佛之爭
第一節(jié) 熊十力與內(nèi)學院的往復論辯
第二節(jié) 佛學界對《新唯識論》的評議
第三節(jié) 對《新唯識論》的總體定位及評價
第七章 從儒佛會通到宗教對話
第一節(jié) 宗教對話的類型及基本理論
第二節(jié) 宗教對話的層次性
第三節(jié) 走向中西宗教對話的儒佛會通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