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祖孫三代,因其穩(wěn)健且大膽的制度變革成為明代歷史,甚至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永樂帝朱棣大刀闊斧地改變了朱元璋的若干政策;而其子仁宗朱高熾、其孫宣宗朱瞻基又審時度勢,在政治制度、施政理念上進行了徹底的扭轉,力圖使大明帝國在常態(tài)中平穩(wěn)發(fā)展。全書共48個部分,史料詳實,圖片豐富,然刪繁就簡,筆調輕松,讓讀者能夠感受明初復雜的政治風云。
★ “百家講壇”主講人,“上新了·故宮”特約嘉賓,故宮明史專家趙中男滔滔開講,重回600年故宮原點。
★ 強勢帝王朱棣,非凡太子朱高熾,文武雙全朱瞻基,祖孫三代之間的相愛相殺。
★ 森嚴皇權下的君臣父子,兄弟叔侄,上演明初宮廷政治變局。
★ 守成與開拓,扶持與挾制,隱忍與爆發(fā),揭秘永樂、仁宣年間,那些藏于暗部的微小歷史。
★ 此書從宮廷政治史、財政史、文化生活史等不同的領域對仁宣時期進行全景式研究,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館藏文物的珍貴圖片,文圖呼應,精致閱讀。
趙中男 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故宮博物院《故宮學刊》執(zhí)行主編,兼任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在故宮博物院發(fā)起并主持明代宮廷史研究項目,個人研究側重明清宮廷政治史、財政史及文化生活史。應邀參加大英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等機構的學術交流活動,在“百家講壇”等欄目講述宮廷史專題。撰寫《宣德皇帝大傳》、《明朝的拐點》等多部專著,策劃并主編 “明代帝王系列傳記”、“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及“清代宮廷史叢書”等大型學術叢書。
導言
一、立儲之爭
二、監(jiān)國風波
三、再入漩渦
四、解縉之死
五、太孫崛起
六、漢王被貶
七、太子浮沉
八、此消彼長
九、浩大工程
十、君臣分歧
十一、遷都之爭
十二、改變疑團
十三、一意孤行
十四、協(xié)力應變
十五、遺詔之謎
十六、破例登極
十七、轉折新政
十八、停下西洋
十九、新舊之爭
二十、鞏固權勢
二十一、叔侄較量
二十二、宣宗親征
二十三、釜底抽薪
二十四、折中求穩(wěn)
二十五、國事整頓
二十六、穩(wěn)定局勢
二十七、司法轉折
二十八 宣宗辦案
二十九、危機暗伏
三十、脫穎而出
三十一、誰主沉浮
三十二、決策轉型
三十三、宦官分權
三十四、特殊巡游
三十五、改立皇后
三十六、促織天子
三十七、不廢正業(yè)
三十八、完成轉折
后記
九 浩大工程
遷都北京前后,朱棣的心腹開始向太子靠攏,因而太子勢力有所上升。朱高煦失去一批支持者,勢力下降,但朱棣對太子限制和打擊的政策并未根本改變。而朱棣同大臣關于開創(chuàng)與守成的矛盾又逐漸突顯出來,主要涉及營建北京、南征北討等活動和工程。
與營建北京相關的工程還有長陵的營建和大運河的開通,還包括武當山和南京大報恩寺的興建,加上南征北討和下西洋,雖說南征北討和下西洋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工程,但是其中運輸和供應幾十萬遠征軍的糧餉,采集各種物資修造和維護龐大的遠航船隊,也是一種特殊的工程。并且除了浚通大運河,其他七項工程都包括大規(guī)模地籌集和運輸各種物資,因此,上述八項活動的每一項都是消耗驚人、規(guī)模空前的,百姓和國家為此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一) 營建北京和天壽山長陵
1. 北京皇宮和都城的營建,直接參加者即超過百萬
朱棣武力奪位后,在永樂四年(1406年)就下令營建北京,這是明代開國以來繼營建南京、鳳陽之后□為浩大的一次全國性工程,所耗用的財力、人力、物力可想而知。首先“命工部征天下諸色匠作,在京諸衛(wèi)及河南、山東、陜西、山西等布政司、直隸、鳳陽、淮安、揚州、廬州、安慶、徐州、海州選民丁,期明年五月俱赴京聽役”。就范圍來講這種征集是全國性的,就工種來講也是無所不包,凡“百工技藝”只要營建需要,隨時都可向各地征調。朝廷在當時集中了全國著名的工匠大約有十多萬人,同時大量征調各地民工和衛(wèi)所軍人,就連監(jiān)獄里的一些犯人也被押解出來,為營建工程提供勞役。
這個時期為了營建都城,將元大都的南城墻南拓,并完成北京城墻的修建,確定整個皇宮的規(guī)模,初步規(guī)劃完成了皇城的布局。前一階段自永樂四年下詔時起,主要是準備各種材料;后一階段自永樂十五年(1417年)起,之后營建工作全面鋪開,工程量□大也□集中。永樂時期營建皇宮耗用了多少人力和財力,很難統(tǒng)計出來一個可靠的數(shù)字。但從一些零星記載中可以看到所投入的人力之多, 耗費之大。永樂十九年(1421年)三殿建成后遭到火災,翰林侍講鄒緝上書說營建北京“工作之夫動以百萬”,即包括整個北京工程所用人力的大致數(sh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