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是著名詩人阿多尼斯中國題材的長詩,記述了詩人2018年九、十月間的中國之行,尤其是皖南和黃山之行的印象、感受和思考。整部長詩由50首相對獨立的詩作構成,字里行間隨處流露出他對中國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熱愛,以及他對中國人民的情誼。
友誼是長詩《桂花》的基調之一,阿多尼斯對中國自然、文化和友人的深情厚誼在詩中溢于言表。他眼里的中國,“不是線條的縱橫,而是光的迸發(fā)”。他心中的中國女性,是“云翳的隊列,被形式的雷霆環(huán)繞,由意義的閃電引導”。他在長詩的尾聲寫道:“友誼是否可以聲稱:唯有自己才是世界的珍寶?再見了,孔子,再見了,黃山——男主人!再見了,桂花樹——女主人!太陽在追隨詩人們!币源藖硐蛑袊匀缓臀幕乱。
整部作品不拘一格,與眾不同,敘述、沉思與想象熔于一爐,語言瑰麗而奇峻,意象豐滿而密集,堪稱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佳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阿多尼斯這位世界*大詩人,以整首長詩的篇幅和發(fā)自肺腑的激情,通過高度藝術化的形式書寫中國,這在中外文學交流史上是罕見的案例。
享譽世界的阿拉伯詩人阿多尼斯新作全球首*!
由50首相對獨立的詩作構成,中國的山水、歷史與文化,經瑰麗而奇峻的語言、豐滿而密集的意象,與阿拉伯思想融合,展現(xiàn)別一番樣貌。
《桂花》譯者、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薛慶國表示:像阿多尼斯這樣在世界文壇具有重大影響的作家以一首長詩書寫當代中國,堪稱中外文學交流史上的歷史性作品。
中文版獨*附上阿多尼斯2009年來華后發(fā)表的散文詩《云翳潑下中國的墨汁:北京與上海之行》,《阿多尼斯年表》以及詩人2018年訪華時種桂花樹、登黃山、游皖南古村落的珍貴照片。
全書裝幀采用小開本布面精裝設計,與詩歌本身的高超文學藝術水準相配,值得閱讀和收藏。
一首長詩的誕生
——譯者序
薛慶國
金秋時節(jié),桂花熏香了大半個中國。
2018年9月18日上午,廣州市郊美麗的從都國際莊園濕地湖畔,阿多尼斯手持一束桂花,一邊嗅聞芳香,一邊若有所思。剛剛,他在詩人黃禮孩等朋友的陪伴下,種下了身邊這棵以“阿多尼斯”命名的桂花樹。這也是國際上第三棵以他名字命名的樹。他以略帶激動的口吻對朋友們說道:“這棵樹,讓屬于我的一部分留在了這里,也讓我和中國建立了更為親密的聯(lián)系。”
年近九秩的老詩人此次來華,在不到三周的時間里奔波各地,參加了多項活動。在北京,他參加了魯迅文學院舉辦的國際作家寫作計劃;在廣州,他接受了“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在成都,他亮相于阿拉伯藝術節(jié)的“阿拉伯詩歌之夜”;在南京,他出席了中文版詩集《我的焦慮是一束火花》的首發(fā)式。最后,他應我的同事、同鄉(xiāng)吳浩之邀,在皖南黃山一帶作了一次印象極為深刻的觀光之旅。
正值桂花盛開的季節(jié),阿多尼斯足跡所至,處處都聞桂花飄香,對此留下深刻印象。跟往常一樣,他口袋里總是揣著筆記本,隨時隨地掏出本子記錄靈感。一路上他多次表示,要為這次中國之行創(chuàng)作一首長詩,題目就叫《桂花》。
結束中國之行后,阿多尼斯一直和我保持聯(lián)系。今年3月初,他告訴我詩作已經完成,會很快交給我譯成中文。但過了兩個多月后,他女兒愛爾瓦德才把詩作的電子版發(fā)到我郵箱,并且作了說明:已經九十高齡的父親雖然身體矍鑠,但近年來記憶力還是明顯下降。他在巴黎、貝魯特都有寓所,平時除了在世界各地旅行,多半時間都在這兩地度過。長詩在巴黎完成后,他曾帶到貝魯特潤色修改,但后來記不清手稿到底放在哪里,在兩地都沒有找到,有一段時間甚至陷入絕望。后來,出版社的朋友告訴他,他請人輸入電腦的詩稿已經輸入完畢。他這才突然想起——原來手稿剛完成,就交給一位熟悉他字體的打字員了!
長詩《桂花》由50首相對獨立的詩篇構成,記述了詩人此次中國行,尤其是黃山之行的印象、感受和思考。整部作品不拘一格,敘述、想象與沉思熔于一爐。呈現(xiàn)在他筆下的風光景物,與其說是感官的見聞,不如說是想象和意念的結晶。在黃山,他看到的是“懷孕的自然”和“長有翅膀的石頭”,聽到的是“孔子之鈴的余音”和“宇宙的吶喊”,生發(fā)的是“為什么,黃山看起來猶如一只嗅聞天空的鼻子”的疑問。詩人似乎要為“每一顆石子創(chuàng)造雙唇和雙眼”,仿佛在他筆下,“每一個詞語,都長出一朵有聲的花朵”。讀到這些充滿奇思妙想的文字,我不由得聯(lián)想起他走下纜車,來到黃山始信峰時興奮激動的樣子。面對著眼前的峰巒峭壁、奇松怪石,他詩興大發(fā),掏出本子迅疾地記錄,任由滿頭銀發(fā)如同一團白云在風中飛舞。
作為一位思想家詩人,阿多尼斯不僅以富有詩意的筆觸寫景狀物,而且觸景生思,在詩中屢屢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現(xiàn)實與未來的深刻思考。令我尤其欽佩的是,他身上呈現(xiàn)的那種在我國知識界不多見的“多重批判者”姿態(tài)。中國之行的所見所聞,都讓他反觀自我,審視阿拉伯世界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他在2009年訪華后發(fā)表的散文詩《北京與上海之行:云翳潑下中國的墨汁》中曾經寫道:“我該把天安門當作一面鏡子,以映照我的問題”。同樣,對阿拉伯的反思和批判,依然貫穿于《桂花》的字里行間。他在詩中發(fā)出悲憤的質問:“在本質上,難道光明真的討厭我們,/我們這些在文明之海——地中!獤|岸生息的人們?”“這塊土地,聲稱自己是收納宇宙細菌與垃圾的不朽之園,它到底是什么?”這種反思和批判意識,同樣針對他常年客居的流亡地、幾乎成為他“另一具身體”的西方:“西方啊,你的光,為什么在跛行?”“在西方文明這具身軀上,有一種腐蝕其骨頭的病毒!睂τ诔舐拿赖蹏髁x政治,他更是予以辛辣的諷刺或痛斥:“一只美國螞蟻在吞噬一頭蘇美爾的公!,“殺手針對被害者提出訴訟,/受理案件的法官名叫“侵略”,/——這便是美國政治時代的憲法”。不僅如此,他對當今人類社會也充滿了深邃的憂患意識,面對這個被“器械和神靈主宰”的時代,他發(fā)出警覺的質疑:“人的位置何在?在意義的曠野?在語言的爪間?”甚至,我們似乎在字里行間,還能讀出他在《北京與上海之行》中對友好中國的委婉批評:“我是否還有一點遺憾,因為來自另一個根莖——機械——散發(fā)的另一種氣味,也籠罩著某些街道,某些商業(yè)場所……”
阿多尼斯雖然常年生活在法國,但他也和大多數(shù)阿拉伯人一樣,頗受阿拉伯文化傳統(tǒng)中對中國正面、友好的集體想象之影響。而之前幾次圓滿的訪華經歷,也加深了他對中國的友好感情。因此,友誼,是長詩《桂花》的基調之一,詩人對中國自然、文化和友人的深情厚誼在詩中溢于言表。他眼里的中國,“不是線條的縱橫,/而是光的迸發(fā)”。他心中的中國女性,是“云翳的隊列,/被形式的雷霆環(huán)繞,/由意義的閃電引導”。他在長詩的尾聲寫道:“友誼是否可以聲稱:唯有自己才是世界的珍寶?”
令我尤其感動的是,阿多尼斯這位世界級大詩人,竟然多次對我提出并通過版權代理轉告出版社,要在中文版《桂花》篇首,寫上把這首詩作獻給我的獻詞。我在驚訝和感動之余,深覺誠惶誠恐,因為在記憶里,還沒聽說哪位外國大作家把作品題贈給一位譯者;因此,這是一份對我而言過高的榮譽、過重的禮物。雖幾經推辭,但為了尊重老人的友好意愿,并出于為中阿文學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話的考慮,我最終同意出版社的建議保留獻詞。我深知,浪漫詩人阿多尼斯以這種獨特的方式,既對我這位中國譯者表達友好和厚愛,更對中國的人文和自然表達愛戀和敬意。
在獲悉阿多尼斯為長詩定名為《桂花》時,我曾問他:阿拉伯世界沒有桂花這種植物,阿拉伯語中也沒有這個單詞(只能根據英語Osmanthus音譯),為什么要選用這個名字?他稍加思忖,微笑著答道:因為中國在他心目中的印象,就如桂花一樣。
在閱讀、翻譯的過程中,我明白他只對我說出了一半答案。
當我讀到:“請告訴我,樹根:/這芳香物質是否也含有我的血脈?”
當我讀到:“桂花樹,我要向你表白:/你崇高而珍貴,普通又特殊,/但又混雜于眾樹之間:這恰恰是你的可貴!”
當我讀到書寫桂花的這些詩句時,我找到了那個問題的另外一半答案:
桂花,這平凡而高貴的花朵,清可絕塵,濃則遠溢,雜于眾樹而香蓋群芳;這,豈不正是阿多尼斯這位“香草美人”“風與光的君王”的自況嗎?
阿多尼斯,1930年出生于敘利亞,1956年移居黎巴嫩,開始文學生涯。1980年代起在歐美講學、寫作,現(xiàn)定居巴黎。
阿多尼斯是作品等身的詩人、思想家、文學理論家,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他對詩歌現(xiàn)代化的積極倡導、對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反思,都在阿拉伯文化界引發(fā)爭議并產生深遠影響。迄今共出版25部詩集,并著有文學與文化論著、雜文集等20余部,還有許多重要的翻譯、編纂類作品。
阿多尼斯曾榮獲布魯塞爾文學獎、馬其頓金冠詩歌獎、法國讓·馬里奧外國文學獎、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德國歌德文學獎等數(shù)十項國際大獎。近年來,他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一首長詩的誕生——譯者序
一棵樹
永恒的無常
埋怨
盟約
在佛陀面前
練習
休止符
芬芳
鳥兒
問題
外衣
一些問題
變化
患病
變身
休止符
請告訴我,黃山!
痕跡
接吻
大陸
辭典
孔隙
問題
我有所歸屬嗎?
安徽(之一)
物理
為什么?
休止符
這個瞬間
變幻
詩歌啊,請看!
休止符
想象力之家
墳墓
佛跳墻
節(jié)日
記憶中的山
安徽(之二)
休止符
佛陀,一個宇宙的隱喻
桂花樹致全世界樹友的一封信
致即將來臨的桂花的秋天
我和黃山在傍晚的對話
另一種絲綢,另一條路
魅力
絲綢之路
尚未發(fā)表的絲綢之路隨感錄
桂花札記:離去,等待回歸
絲綢之路的注解
我想象,我在絲綢之路遇見了孔子
附錄 云翳潑下中國的墨汁: 北京與上海之行
阿多尼斯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