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50 元
叢書名:21世紀社會學規(guī)劃教材·社會學系列
- 作者:馬戎
- 出版時間:2019/8/1
- ISBN:9787301306314
-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C95
- 頁碼:348
- 紙張:
- 版次:2
- 開本:16開
本書主要以社會學為基礎,參考了人類學、人口學、政治學及種族與族群研究等領域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案例,結合了定性研究與定量分析,介紹了馬列主義民族理論、西方民族社會學、中國傳統族群觀和族群關系史等內容,以及大量國內外的研究實例。
第二版在前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修訂,補充了近些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我國民族理論研究的新發(fā)展,更新了人口普查數據,增加了介紹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內容,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民族問題的新動態(tài)和研究思路。
本書適合作為社會學、民族學及相關專業(y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普通讀者閱讀。
馬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區(qū)域發(fā)展、人口遷移、城市化、民族關系、教育社會學、人口社會學、民族社會學等。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一、 族群社會學在社會學學科中的位置
二、 當今世界與中國都需要發(fā)展族群社會學
三、 西方族群社會學的主要內容與方法論特點
四、 國外族群社會學有哪些方面可供我們借鑒
五、 “族群社會學”這個專業(yè)方向的內容及其特點
六、 中國族群社會學目前的研究工作
七、 我國族群社會學專業(yè)的發(fā)展前景
第二章 關于“民族”和“族群”的定義
一、 “民族”的定義是族群社會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近代我國學術界對于“民族”定義的認識
三、 斯大林對于“民族”的定義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四、 當前西方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民族”定義
五、 “族群”概念在我國民族研究中的引入
第三章 族群意識
一、 “族群”是人類社會群體層次劃分的種類之一
二、 族群意識的產生
三、 族群識別
四、 族群身份與實際利益
第四章 理解中國族群關系的理論框架
一、 費孝通教授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
二、 關于中國民族史的其他研究
三、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多族群統一體的多層次性
四、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fā)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五、 重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所面臨的新的歷史條件
六、 在現代化進程中,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團結與協作
七、 “文化多元”與“政治一體”
第五章 族群關系的社會目標(1)
一、 中國傳統的族群觀和族群關系理論
二、 蘇聯的民族理論與制度
三、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問題綱領
第六章 族群關系的社會目標(2)
一、 歐洲社會發(fā)展歷史中形成的族群觀
二、 美國族群關系發(fā)展的“三階段理論”
三、 “內部殖民主義”理論
四、 西方學者對族群關系理論的其他探求
第七章 如何衡量與分析現實社會中的族群關系
一、 戈登1964年提出的變量體系
二、 戈登1975年提出的理論模型
三、 對族群關系進行實際調查時可操作的變量指標
四、 對衡量族群關系變量指標的討論
第八章 族群集團之間的結構性差異
一、 美國社會中的“族群分層”
二、 人口普查資料反映的中國各族群結構性差異
三、 20世紀90年代社會學調查中反映的我國“族群分層”現象
四、 “族群分層”研究的總結
第九章 族群集團在人口結構方面的差異
一、 人口的數量與素質
二、 人口的年齡結構
三、 人口性別比例
四、 生育率水平
五、 死亡率水平
六、 婚姻類型和家庭結構
七、 中國少數族群人口的特點
第十章 人口遷移與族群關系
一、 人口遷移對族群形成和族群關系的影響
二、 結合遷移來研究族群關系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三、 我國三個少數族群地區(qū)的漢族人口遷移
四、 我國藏族與維吾爾族人口的跨地域流動
第十一章 語言使用與族群關系
一、 語言具有文化象征和交流工具的雙重性
二、 列寧和斯大林關于“民族語言”的觀點
三、 各國的語言政策
四、 從語言使用角度分析族群關系的演變
五、 近年來我國族群語言使用情況的調查
六、 族群語言與少數族群教育
第十二章 族群居住格局與族群關系
一、 族群居住格局的三個層面
二、 多族群社區(qū)族群交往的幾個主要方面
三、 族群居住格局研究與“分離指數”
四、 個案分析: 拉薩市族群居住格局研究
五、 中國其他地區(qū)城鄉(xiāng)族群居住模式研究
六、 學校中的族群格局
第十三章 族際通婚
一、 婚姻與族際通婚
二、 族群關系與族際通婚
三、 國外的族際通婚研究
四、 我國傳統的族際通婚觀
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少數族群調查所了解到的族際通婚情況
六、 我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反映出來的族際通婚
七、 個案分析: 赤峰農村蒙漢通婚研究
第十四章 影響族群關系變遷的因素分析
一、 分析族群關系變遷時需要注意的研究視角
二、 顯示族群關系狀況的連續(xù)統
三、 英格爾提出的影響族群成員身份認同的變量體系
四、 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因素
五、 族群之間社會距離的排序
第十五章 族群平等和影響族群關系的政策因素
一、 族群關系的政治制度性安排
二、 族群關系框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
三、 族群平等
四、 政府處理族群問題中的“制度化”
五、 政府制定的以族群為對象的制度
六、 針對少數族群的優(yōu)惠政策
七、 優(yōu)惠政策的實際效果
第十六章 現代化進程中族群關系的演變
一、 什么是“現代化”
二、 現代化發(fā)展道路與發(fā)展模式
三、 在社會與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如何保存與發(fā)展族群文化
四、 少數族群地區(qū)發(fā)展中的自然資源利用
五、 觀念轉變是少數族群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條件
第十七章 族群關系與“民族主義”
一、 “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
二、 語言與“民族國家”的建立
三、 西方政治家在“民族主義”問題上的雙重標準
四、 “民族分裂主義運動”在當代的破壞性作用
第十八章 族群關系發(fā)展前景的展望
一、 族群—文明之間的沖突
二、 族群問題的“政治化”與“文化化”
三、 族群與國家
四、 族群與地域
五、 族群交往的發(fā)展前景
六、 中國需要發(fā)展社會學的族群研究
附錄1 “族群與社會”(民族社會學)課程大綱
附錄2 中國各族人口規(guī)模變遷數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