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哲學的詩性智慧/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學術文庫(第四輯)
定 價:60 元
叢書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學術文庫(第四輯)
- 作者:華雨檀 著
- 出版時間:2019/1/1
- ISBN:9787567634794
- 出 版 社: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222.05
- 頁碼:337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儒佛道哲學的詩性智慧/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學術文庫(第四輯)》是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張勇(筆名華雨檀)教授的論文自選集。收錄作者近十年儒佛道文化研究論文30篇。全書30篇論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偏重于哲學思想,下編偏重于文學藝術。上下兩編雖各有側重,但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即詩性,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所以,該書雖是論文集,但不是簡單拼盤,而是始終貫穿著“詩性”這一主線,是一個主題集中的整體。該書的出版,能為中國古代文學、文論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者提供翔實的文獻資料與新穎的學術觀點。在研究方法上,該書融合文學藝術與哲學宗教,在跨學科研究方面作了大膽嘗試,具有較高的方法論意義上的價值。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1928年建立的省立安徽大學中國文學系,是安徽省高校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四個院系之一。1945年9月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中文系,1949年12月更名為安徽大學中文系,1954年2月更名為安徽師范學院中文系,1958年更名為合肥師范學院中文系,1972年12月更名為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1994年10月更名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這里人才薈萃,劉文典、陳望道、郁達夫、朱湘、蘇雪林、周予同、潘重規(guī)、宗志黃、張煦侯、衛(wèi)仲瑤、宛敏灝、張滌華、祖保泉、余恕誠等著名學者都曾在此工作過,他們高尚的師德、杰出的學術成就凝成了我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各類人才。
文學院現設有漢語言文學、秘書學、漢語國際教育、戲劇影視文學等4個本科專業(yè),語言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等5個研究所(中心)。擁有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博士學位點;設有中國古代文學等10個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和學科教學(語文)、漢語國際教育兩個專業(yè)學位點;有1個安徽省一流學科(中國語言文學,2017),安徽省A類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2008),3個安徽省B類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建設點(漢語言文學專業(yè)),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中國古代文學),兩門國家級精品課程(文學理論、大學語文);主辦1種省級刊物(《學語文》)。
文學院師資科研力量雄厚,現有在崗專任教師95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32人,博士52人。2010年以來,本學科共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31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1項(含重大招標項目2項和重點項目3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4項。教師中,有國家首屆教學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2人,皖江學者3人,二級教授8人,5人人選省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6人入選省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走過九十年的風雨征程,目前中文學科方向齊全,擁有很多相對穩(wěn)定、特色鮮明的研究領域。唐詩研究、古代文論研究、兒童語言習得研究、古典文獻研究、宋遼金文學研究、詞學研究、當代文學現象研究、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梵漢對音研究、句法語義接口研究等,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或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特別是李商隱研究的系列成果已成為傳世經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先生說,本學科的李商隱研究,直接推動了《中國文學史》的改寫。
經過幾代人的薪火相傳,中文學科養(yǎng)成了嚴謹扎實的學術傳統(tǒng),培育了開拓創(chuàng)新的學術精神,打造了精誠合作的學術團隊,形成了理論研究與服務社會相結合、扎根傳統(tǒng)與關注當下相結合、立足本位與學科交融相結合,歷代書面文獻與當代口傳文獻并重的學科特色。
21世紀以來,隨著老一輩學者相繼退休,中文學科逐漸進入了新老交替的時期,如何繼承、弘揚老一輩學者的學術傳統(tǒng),如何開啟中文學科的新篇章,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谶@一初衷,我們特編選了這套叢書,名之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學術文庫”,計劃做成開放式叢書,一直出版下去。我們認為,對過去的學術成果進行階段性歸納匯集,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可以向學界整體推介我院的學術研究,展現學術影響力。
現在奉獻的是第四輯,文集作者既有資深的老教師,也有年富力強的年輕學者,學科領域涵蓋文學、語言學等領域,大致可以反映文學院學術研究風貌的歷史傳承與時代新變。
華雨檀,本名張勇,1970年生,安徽濉溪人。先后于安徽師范大學獲文學學士(1993年)、文學碩士學位(2001年),于南京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2007年)。2007年至2010年在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學術研究。曾在韓國東國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韓國忠南大學、臺灣大學、臺灣輔仁大學、臺灣佛光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從事訪問、講學及交流活動,F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三級),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語文》雜志社副主編,中國柳宗元研究學會副會長.國際東方詩話學會理事。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8項。出版《貝葉與楊花:中國禪學的詩性精神》(該書被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評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代表性成果”)、《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觀研究》等著作六部。在《哲學與文化》《文學遺產》《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被A&HCI收錄2篇、CSSCI收錄20余篇。
上編 詩性的哲學
從詩人之情到哲人之思——論《詩經》二雅與竹簡《老子》的契合與演進
孔子說“愚
莊子解脫論新探——以《莊子》中“心”的義涵為視角
論魏晉南北朝大乘佛教對婦女精神風貌的影響
劉勰論儒佛道三教關系——以《滅惑論》為中心
柳宗元: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的儒家代表
論柳宗元的孔子觀及其時代意義
論柳宗元的孟子觀
論孤山智圓的韓愈觀
釋氏眼中的柳宗元
論湛然居士的融和佛教觀
天主教與佛教儒學化之比較與反思——以“禮儀之爭”與“沙門議敬”為中心
敬畏生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關鍵詞
下編 哲學的詩性
論《莊子》“環(huán)中”的美學意蘊
《世說新語》審美范疇摭論
“水中月”的佛學淵源與藝術生成
帝網天珠:華嚴詩性精神谫論
禪宗自然觀的美學意蘊
詩情與道性
論偈與詩的界限
“東山法門”與盛唐詩壇
詩僧皎然“情”論
論柳宗元的《東海若》
柳宗元《大鑒碑》中的“負問題
契嵩非韓的文學意義
鐘鼎與山林:子聰詩論的雙重性
論李贄的人文生態(tài)觀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