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中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兩卷構成,各卷均按照教育發(fā)展的時間脈絡分為三編。上卷中國教育史包括:第一編,先秦時期的教育(兩章),分別論述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的教育狀況;第二編,秦統(tǒng)一至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教育(五章),分別論述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個時期的教育狀況;第三編,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教育(兩章),分別論述晚清、民國兩個時期的教育狀況。下卷外國教育史包括:第一編,外國古代教育(三章),重點闡述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三個時期的教育狀況;第二編,外國近代教育(兩章),重點闡述17-19世紀主要國家的教育制度和重要的教育思想;第三編,外國現(xiàn)代教育(三章),重點闡述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20世紀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教育發(fā)展、20世紀的主要教育思想三部分內容。
上卷 中國教育史
第一編 先秦時期的教育
第一章 夏、商、西周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夏、商時期的教育:學校教育發(fā)端
第二節(jié) 西周時期的教育:官學制度建立
第二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官學的衰落與私學的興起
第二節(jié) 儒家學派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jié) 墨家學派的教育思想
第四節(jié) 道家學派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jié) 法家學派的教育思想
第六節(jié) 戰(zhàn)國后期的重要教育論著
第二編 秦至清末的教育
第三章 秦漢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國家教育體制的確立
第二節(jié)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jié)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學校教育
第二節(jié) 嵇康的玄學教育思想
第三節(jié) 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第五章 隋唐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隋唐時期的教育制度
第二節(jié) 韓愈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宋元時期的教育制度
第二節(jié) 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明清時期的教育制度
第二節(jié)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jié) 顏元的教育思想
第三編 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教育
第八章 晚清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
第二節(jié) 維新運動時期的教育
第三節(jié) 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
第四節(jié) 張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jié)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 民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民國時期的教育宗旨與教育制度
第二節(jié) 民國時期的教育思潮與教育改革實驗
第三節(ji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
第四節(jié)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jié)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第六節(jié) 陳鶴琴的教育思想
下卷 外國教育史
參考文獻
《中外教育史》:
一、共和時期的教育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將整個環(huán)地中海地區(qū)都并入羅馬共和國的版圖。羅馬人征服希臘半島成為羅馬教育史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羅馬人在政治上征服了整個希臘的同時,希臘則在文化上征服了整個羅馬。
隨著希臘并人羅馬版圖,大量的希臘學術書籍和藝術品涌人羅馬,這些文化作品以及哲學成果深深地吸引了羅馬學者。在教育領域,大批希臘學者進入意大利半島開始依據希臘的教育傳統(tǒng),在共和國境內開辦私人性質的學園,吸引了大批的羅馬公民求學。在關于是否接受希臘文化的問題上,羅馬的文化精英之間曾經發(fā)生過沖突。但是經過一個世紀的探討,羅馬人普遍接受了希臘文化模式,并推動了拉丁文化與希臘文化的融合,羅馬的教育開始了一場希臘化過程。
在教育領域,羅馬人接受了諸多希臘人的教育思想,特別是希臘人關于學校體制的構想。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社會上逐漸形成了由私人創(chuàng)辦的小學、文法學校和修辭學校。這三種學校體系在其產生之初是各自發(fā)展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但隨著羅馬人對教育實踐的不斷總結,這三類學校逐漸相互銜接成為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
。ㄒ唬┬W
羅馬的小學被稱作盧達斯(ludus)。一般是由私人創(chuàng)辦的,由租用來的簡易房屋或神廟的房產作為教室,設施十分簡陋。羅馬的小學接收7~12歲的兒童進行教育,教授的內容主要包括識字、寫字、算術以及背誦羅馬的道德格言和《十二銅表法》。當時的小學教師大多是由奴隸或地位低下的自由人來擔任,收入微薄。在小學中學習的學生多是平民子弟。這時的貴族子弟多因襲羅馬的傳統(tǒng),在家中邀請家庭教師來給予指導。
。ǘ┪姆▽W校
文法學校是12~16歲羅馬青年的主要啟蒙場所。文法學校顧名思義就是教授基本語言技能的學校。在羅馬,最早的文法學校都是由希臘人開辦的,以教授希臘語的文字和語法為主要教學內容。此后,隨著羅馬拉丁語在大量借鑒希臘語詞匯與表達方式的基礎之上逐漸成熟起來。各類文法學校也開始教授拉丁語文法。在文法學校中,學生被指導閱讀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了解詞匯與語法,同時也了解希臘和羅馬著作中涉及的自然科學、哲學、歷史學的基礎知識。文法學校一般收費較高,教師待遇和教學條件較好,對學生管理十分嚴格。到文法學校學習的學生都是羅馬貴族或比較富裕的羅馬公民。
。ㄈ┬揶o學校
修辭學校是羅馬教育中最高等級的學校,是專門為培養(yǎng)羅馬政治家開辦的專業(yè)學校。在文法學校畢業(yè)的有志投身于羅馬政治之中的青年,都可以通過繳納巨額學費進入修辭學校學習。修辭學校一般學制4~5年,主要學習修辭學和雄辯術。這種教育方式完全參照于古希臘的教育理念。在修辭學校中,學生要廣泛涉獵修辭學、雄辯術、哲學、歷史、政治學、倫理學、地理、音樂、法律、天文、數(shù)學等方面的知識;指導教師會定期擬定題目,由學員用希臘語和拉丁語分別進行演講,并在學員之間開展辯論。實踐性的教學成為修辭學校的主要教學方法。
除上述三種學校體系之外,共和時期的羅馬還存在著多種專業(yè)性學校,如法律學校、醫(yī)學學校、建筑學校等。這些學校數(shù)量和規(guī)模都很小,教師由實際從事這些工作的人來擔任,多采取學徒制。學生成為教師的學徒,在學成之后就可以協(xié)助教師開始進行正式的法律、醫(yī)療等方面的工作。這些學校成為共和國教育主體之外的有效補充。三、帝國時期的教育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獲得超越元老院的統(tǒng)治權力在羅馬建立元首制。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帝國時期的羅馬統(tǒng)治權集中在皇帝手中,歷代皇帝都在追求加強自己的權威。帝國早期的幾位皇帝看到了教育對于控制公民思想和為國家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做出了大力興辦教育和教育國有化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