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幼小孩童面對親人的死亡時,他們*為現(xiàn)實的需要并非理解什么是死亡,他們迫切的需要是如何應(yīng)對失去親人而造成的巨大生活變化。
《等待永不返回的爸爸》
那些經(jīng)歷了心理創(chuàng)傷的當事人,隨著時間推移,如果能夠理性地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找出細節(jié)來填補空白,那么整個經(jīng)歷的面貌就會改變,當事人對創(chuàng)傷的心理感受也隨之改變,他將以新的方式檢視自己的故事。
《也是潛能發(fā)揮》
生命的意識不是某種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實在的具體的體驗,它構(gòu)成人的命運。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特的,盡管人們對命運的理解不盡相同。
《生的自由》
人們都不愿意談?wù)撍劳,當然我也不喜歡。只是,我選擇了心理治療這個行業(yè),就不得不探討這個沉重話題。無論在中國或在加拿大,經(jīng)常有來訪者在我工作時,提起生死難題。我的工作就是在人們困苦之時能夠助人,所以我無法回避對生死的探討,我無法簡單敷衍那些在死亡邊緣掙扎的來訪者。我所能做的就是協(xié)助來訪者走出心理困境,冷靜地理性地思考自己的生死抉擇。
人們常說,你們的工作太灰暗,一直面對人心的垃圾。我說,我的工作雖然極富挑戰(zhàn),但意義深長。試想,當人們處于極其惡劣的心境時,當人們倍感孤獨無助、痛苦絕望時,我們?nèi)裟苤弦槐壑,讓他們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而生存下來,那份挽救生命的欣喜,無法言表。生命無價,所以挽救生命的意義也無法度量。還有那些為生死自由而困惑迷茫的來訪者,倍感抑郁、焦慮、恐懼、悲傷,我們唯有站在來訪者的立場上,側(cè)耳聆聽,一起開拓思路,共同拓展視野,協(xié)助來訪者維系心理平衡。我們能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那份內(nèi)心的滿足無與倫比。
我們會收到謝謝,你是我的救命恩人的衷心感謝;我們也能聽見謝謝你的幫助,我已能健康生活的積極反饋,但是更多的是人們離去之后,不想再與那不堪回憶的經(jīng)歷有任何聯(lián)系。每每看到病人掙脫精神枷鎖,走出泥潭勇往直前時,即使沒有片言只語,我的那份喜悅、那份滿足、那份驕傲或許是任何事情都無法替代的。
了解人心是不容易的,尤其在來訪者情緒混亂企圖自殺時,他們十分敏感多疑,我們?nèi)魏我粋細微差錯都可能導(dǎo)致來訪者拒絕幫助,走向絕路。
人內(nèi)心的情結(jié)要比人嘴里說出來的東西更多,更有意義,因為嘴里說出的只是人們想讓你知道的話語,而壓抑于內(nèi)心的情結(jié),那些攪亂情緒的本源是不會輕易透露的。所以,我們要學會怎樣讀人的心,怎么聽言語背后的心聲。
我們知道不留痕跡的鞭打比留下痕跡的更傷人的心。我們明白痛苦不是懲罰,死亡不是失敗,活著也不是獎賞。
我們懂得,當我們開口說話時,我們只是在重復(fù)我們所知道的,而當我們側(cè)耳聆聽時,我們能了解到、學習到更多的東西。面對生不如死的來訪者,倘若能讓他們宣泄出心中的苦難,那么他們的內(nèi)心就會騰出位置讓自信和理性進入。
生與死是手牽著手的,否定了死等于否定了生。我們唯有坦誠地與來訪者進行生死自由談,方能協(xié)助來訪者沿著生死階梯,健康快樂地一步步走向更為宏大的世界。
我將幾十年心理咨詢和治療時的生死自由談記錄在此,希望與年輕的或年老的人們一起探討這些生死難題。因為聳立在人生終點的死亡界碑不該是令人焦慮或恐懼的刺激物,而是提示我們要更好地珍惜當下之樂的警示牌。
經(jīng)案主同意,書中的個案都經(jīng)過修飾,以對話或自述的方式表達,目的是不泄露來訪者的隱私。
黃蘅玉臨床心理學博士
2016年11月完稿于加拿大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