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一個在中國廣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頗具爭議性的哲學家,有著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特點。
他是大學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業(yè)業(yè)從事教育的教授的工作;他是哲學家,但他異常起勁地反對出現(xiàn)在他以前的諸家哲學;他與傳統(tǒng)辯駁,卻同時也成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
編者君特·沃爾法特是國際著名的尼采研究專家,他不按體系,而是嚴格按照年代,從考訂版(KSA)第7卷至第13卷5000頁尼采遺稿中選編出這部作品。選編的一條原則是,特別重視尼采哲學涉及“意志”“權力意志”“永恒輪回”“虛無主義”等關鍵詞的文章段落;尼采人生道路上所接觸過的重要人物,如叔本華和瓦格納;還有尼采經(jīng)常思考的問題,如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藝術和道德等。選編的第二條原則是盡力追求客觀,甚至呈現(xiàn)出一種批判性閱讀的視角。閱讀這部哲學遺稿就好比在欣賞“一個知識分子寫的日記”。沃爾法特研究尼采思想所得亦附文后。
閱讀《譯文經(jīng)典:權力意志與永恒輪回》能看到*真實的尼采,*能使我們具體、直觀、不受約束地理解尼采的“實驗哲學”精神,對于尼采哲學的初入門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上佳讀本。
《譯文經(jīng)典:權力意志與永恒輪回》:
1873年春至秋
全部自然科學都在討論感覺的規(guī)律。感覺不是感官所起的作用,而是我們把感官本身當成了純感覺。不是眼睛在看,而是我們在看;不是大腦在思維,而是我們在思維。眼睛和大腦對我們來說,全然只是作為感覺而存在的,絕對不再是其他的東西。如同其他物體一樣,我們的肉體是我們之外的東西,就是說,我們感覺到它的存存.就像感覺其他事物一樣。
1873年夏至秋
成功的神話完全適合人的卑劣行為。只要對一次成功作一番仔細考察,便可知哪些因素(愚蠢、惡劣、懶惰等)總在起作用,況且它們還不是最微弱的因素。據(jù)稱成功的價值此前存在著的美好的可能性更大。真棒!然而綜觀歷史上善與正義的實現(xiàn),這恰恰是對善與正義的褻瀆。用赫拉克利特的話來說,一部美好的世界史就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垃圾”!強有力的東西總能獲得成功。這是普遍法則:只要不是常常表現(xiàn)出那種愚蠢和惡劣就行!“歷史學家的客觀性”,這真是一派胡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對某一事件要從所有的動機和結果中去進行純觀察,而不去考慮影響,即保持某個純智性過程,就像藝術家單純描繪風景那樣。一種“無功利的觀察”,一種審美現(xiàn)象,沒有任何意志的沖動。就是說,“客觀性”系指歷史學家內心的一種狀態(tài),亦即藝術家的靜默觀察。照此心境彰顯事物真實本質,無異于一種偏見�;蛘哂腥苏f,那種心境狀態(tài)把事物本身形式拍照一樣反映出來了。有人說,這是一種純被動的狀態(tài)嗎?不,相反:這本是驗證藝術品的時期,是最高形式的構思瞬間:個人意志在昏睡。油畫從美術上講是真實的,但肯定還沒成為歷史的真實;這些都不是事實,而是它們的編織和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編造進去的,偶爾也可能是真實的;假如它是假的,但始終還是“客觀的”。
客觀地思考歷史乃是戲劇家靜默的工作,對一切進行相互聯(lián)系的思考,把一切個別現(xiàn)象編入整體。到處都有藝術的前提,其中包括計劃,即相互聯(lián)系。這一前提根本不是來自經(jīng)驗和歷史,它與人們習慣理解的所有“客觀性”背道而馳。人們把往事編織成網(wǎng),編結成帶,這就是藝術欲,不是真實欲。這種書寫歷史的完美形式就是純藝術品,了無普通真理的火星。
允許人們藝術地觀察一切嗎?我希望對過去的東西首先作道德上的評估。也就是滿腹狐疑地把藝術的東西和道德的東西混在一起,由此削弱道德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