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向讀者介紹本書,并呈現(xiàn)科賓/施特勞斯的哲學觀念,突出了他們在分析中的取向。
第2章討論做質性研究時的實際考慮。
第3章,標題為“分析的準備”,是一個新的章節(jié)。這一章主要解釋分析的意義。
第4章將先前版本的好幾章內(nèi)容合并在一起。這一章呈現(xiàn)了一系列能夠用來分析資料的方法與步驟
第5章使用了有關情境和過程的熟悉材料,但將其安排在文本的前面,而且將它們作為附加的分析工具呈現(xiàn)。這一章還包括一節(jié)關于整合的內(nèi)容。
第6章集中介紹了備忘錄和圖表。
第7章是有關理論抽樣的。
在說明“做資料分析”的五個新的系列章節(jié)中,第8章是第一個章節(jié),其使用的材料都是來自越戰(zhàn)的研究項目。該章聚焦于概念發(fā)現(xiàn)。
第9章開始討論概念的說明。
第10章是關于資料情境化的問題。
第11章討論分析中的過程。
第12章主要是內(nèi)容整合及理論的提出。
第13章是關于撰寫論文、專著以及有關研究的討論,這一章對早期版本做了一些修改。
第14章是關于質性研究評估的內(nèi)容,有一些新的內(nèi)容,從而使其和當代思想保持一致。
最后,第15章是關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這一章在前面的版本中很受歡迎,因此保留。
《質性研究的基礎》循著我導師安塞爾姆·施特勞斯的風格,保持一種輕松的心情來寫作。希望通過它,我們能夠在質性研究分析的科學和藝術上給新一代質性研究者以啟發(fā)。
從多種提出問題的形式,到編碼和分析,再到報告研究結果
——《質性研究的基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研究者提供了手把手的指導。
本版的亮點:
·展示了真實的資料分析過程(從描述到扎根理論)以及通過理論抽樣的方法進行資料收集。
·為讀者提供了思考、寫作和小組討論活動,以強化書中呈現(xiàn)的材料。
書中收錄了質性研究軟件中的真實資料和分析實踐。
朱麗葉·科賓(護理學碩士,護理學博士,家庭護理師),是圣何塞州立大學大學的護理學院社區(qū)衛(wèi)生護理專業(yè)的一名臨床指導教師。她與安塞爾姆·施特勞斯合作撰寫了《質性研究的基礎》(1990)第1版和第2版。她的研究興趣、教學、演說和著述都是在質性研究方法論、慢性病以及社會工作等專業(yè)領域內(nèi)。
安塞爾姆·施特勞斯,出生于1916年12月18日,于1996年9月5日去世。去世時,他還是加利福利亞大學(圣弗朗西斯科)社會和行為科學系的榮譽教授。他的研究和教學活動都是在健康和疾病社會學等專業(yè)領域中。他做研究的取向是質性的,目的是要建構理論,他和巴尼·格拉澤是扎根理論的重要奠基者。很多年,他一直是劍橋大學、巴黎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康斯坦斯大學、哈根大學及阿德雷德大學的訪問教授。他一生撰寫了大量的論文和著作,其中很多被翻譯成其他語言。
在我的理性深處也許就是這樣的感覺——社會現(xiàn)象世界是錯綜復雜的,無論你認為這一想法是多么天真。復雜性既讓我著迷,又困惑了我大半生。如何闡明部分的復雜性,整理它,而不是對它感到沮喪或被它打?如何不要因為過分簡化了其存在而回避其復雜性或扭曲了對其的闡釋?當然,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抽象化(理論)必然是簡化的,然而為了深入理解,為了梳理,某種程度的抽象又是必需的。如何在扭曲和概念化之間保持一種平衡?(Strauss,1993,p.12)
每當作者被要求去修訂一個文本時,總有這樣一些人(包括我們自己),他們會說:“還需要再修改嗎?在過去的版本中,一切不都已經(jīng)說過了嗎?”我曾經(jīng)就是這樣想的,然而當我閱讀本書第2版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從本書出版以來,無論是質性研究領域還是我自己,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我閱讀現(xiàn)今有關質性研究的文獻時,似乎我的理性是在恐龍時代學習成長起來的。帶著我內(nèi)在的價值、信念、態(tài)度,以及我的專業(yè)知識和時代,我相信我所聽到的,并將其記錄下來。但是有一天,我環(huán)顧四周,竟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被貼上了“后實證主義者(postpositivist)”的標簽(Denzin,1994)。“哦,親愛的,”我想,“我已經(jīng)被歸類并貼上了標簽,就像我們在質性研究中所做的那樣!边@看起來就像是在我平常去上班的時候,卻發(fā)生了一場質性研究革命。作為這場變命的一部分,“解釋(interpretation)”這個從前質性研究中的“代名詞(by-word)”。變得“過時了(passé)”。新的質性研究術語集中在讓參與者為他們自己說話。而且,現(xiàn)在人們能夠接受“追求本土化(gonative)”,而這在過去則會受到嚴厲的指責。事情變得更糟糕。我了解我的研究世界,像蛋形人(HumptyDumpty)蛋形人(HumptyDumpty)是英語童謠中的一個人物形象,也曾在《愛麗絲漫游仙境》中出現(xiàn),在英語世界幾乎是家喻戶曉。——譯者注那樣,當“客觀性”這個概念因為不可能實現(xiàn)而消失了的時候,我的研究世界崩潰了。與成為“客觀的研究者”相反,后現(xiàn)代運動恰恰將研究者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然而,對我的研究認同最致命一擊的是,有人認為,能在資料中把握“實在(reality)”的觀念(notion)只是一種幻想。一切都是相對的,因為有“多重視角”。后現(xiàn)代時代已經(jīng)來臨,一切都已經(jīng)“被解構”和“重構”。
毫無疑問,當我聽到這些新的理念時,我只是有點兒憤怒,也有點兒擔憂。我擔心研究者會變得“過分關注他們自己的肚臍眼(navels)”以及“講述動聽的故事”,以至于忽視了研究的目的和責任(至少從我的觀點來說),而這樣的結果只會使他們成為一個生產(chǎn)經(jīng)驗化知識的專業(yè)軀體。最重要的是,我擔心,無論質性研究在“科學世界”中已經(jīng)積累了什么樣的信度,它們都將變得松散。然而,隨著我思考的深入,我意識到“后現(xiàn)代主義”“解構主義”和“建構主義”學派思想提出的有些觀點有其合理性。隨著我最初研究的“泡沫破滅”,我想知道還留下了什么。我得加上這樣的“坦白”,在過去的這幾年中,我在世界各國做了大量有關如何做分析的教學活動,而和學生的互動也有助于形成我對質性研究的新理解。
直到有人請我寫本書的第3版,我才開始考慮將我的這些想法集中在一起重新思考。在為本書擬定寫作提綱的時候,我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方法是什么?它們僅僅是一系列的程序嗎?或者它們只是一些幾乎不包括任何程序的哲學取向?程序在研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它們是指南,或只是一套大致的思想?需要給學生什么樣的組織結構以及給予多少?研究者的角色是什么?在講述參與者的故事的時候,研究者如何才能夠得到承認?詮釋的范圍應該有多大?
在寫作新版本中,我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是本書中我作為一名研究者的定位。我接受的訓練就是成為一名扎根理論學者。在我學習的時期,恐怕只有一種“扎根理論”取向,盡管這個觀點有待商榷。過去這么多年,最初的扎根理論已經(jīng)發(fā)展出很多不同的取向,它們都是扎根于資料以建立理論。每一種發(fā)展都是一種對原初方法現(xiàn)代化改革或擴展的嘗試,從而使得扎根理論和當代思想更加一致。我還想堅持安塞爾姆·施特勞斯的方法論愿景,雖然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去世,但是直至去世,他一直相信理論的價值及其對任何專業(yè)知識發(fā)展的重要意義。然而,我不再相信理論建構是發(fā)展新知識的唯一途徑。
深描、案例分析、改變困境以及講故事,這些對于做研究都是合理的原因。每一種形式的研究在其自己的方式上都具有說服力。我開始意識到,為了真實對待施特勞斯的愿景,同時仍然堅持我自己的信念,本書中,除了理論建構,我必須要找到一種辦法以容納其他的研究目標。然而,正如本書前言對施特勞斯的引用所指出的,依然存在整體的復雜性問題。由于復雜性對施特勞斯來說太重要,所以本書中所呈現(xiàn)的方法無疑需要提供一種理解某種復雜性的途徑。換句話說,我必須要尋找一種途徑,將科學的藝術、解釋和復雜故事的講述——這些品質肯定是施特勞斯寫作的特點——融合在一起。那些非常了解施特勞斯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師,不過也沒有人會否認他的著作在科學上的貢獻。
不用說,考慮到這些,我擔心自己是否敢于面對第3版寫作所面臨的挑戰(zhàn)。當我開始坐下來寫作的時候,我是相當害怕的。我猶疑不決、開始著手寫作,然后又重寫,就像一個人在思想實驗時所做的一樣。但是當我進入寫作的“最佳狀態(tài)”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享受這個過程。我發(fā)現(xiàn),我不是在描繪一整套新的方法,而是在將一直伴隨著我成長的方法進行現(xiàn)代化的改造(modernizingthemethod),去掉一些教條,使一些程序更加靈活,甚至考慮如何通過計算機改進研究過程。
在《質性研究的基礎》第3版寫作過程中,我盡可能將安塞爾姆的愿景記在心中。我的目的并不是再造他的方法去分析,而是要將老版本中有價值的東西和當代思想的某些方面結合起來。我并不希望被貼上一個“這個”或“那個”的標簽,因為一旦使用了標簽,往往就擺脫不掉。標簽不會考慮時代在變化、知識在變化,尤其是,和這些變化一起的人也在變化。
本書建立在這樣的信念基礎之上,即盡管從一套資料中能夠建構多種解釋(我自己就是這么做的),但創(chuàng)造概念依然是一種有益的研究貢獻。這里的有益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它增進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他們?nèi)粘P袨、習慣、疑惑及議題,以及他們?nèi)绾翁幚砘蚪鉀Q這些問題的理解;其次,概念提供了一種用來研討和爭論的語言,從而促進共同的理解和意義的形成。這些理解能夠用來建立一種專業(yè)知識,并可以用來改進實踐。
《質性研究的基礎》第3版并不是一本做質性研究的食譜,而且我也反對別人這么看待它。它只是呈現(xiàn)了一套分析的技術(techniques),我們可以用這些技術使得一大堆資料變得有意義。我們鼓勵研究者用自己的方式來運用這些程序(procedures)。然而,有一件事情我需要特別強調(diào)。研究者應在研究的一開始對研究要走向哪里非常清楚。如果研究目標是描述,那么,很好,就朝著描述的方向做。我只是希望研究者去做“高質量的”描述,使用這本書應該有助于他們的描述。然而,如果研究目標是形成理論(developtheory),就應該整合研究發(fā)現(xiàn),從而形成一個良好解釋力的一般理論模型。大多時候,人們做的是描述,卻稱之為理論,這讓讀者對什么是理論、什么不是理論感到非常困惑。
如何做質性分析并不是一件能夠“被教(dictated)”的事情。做質性研究需要研究者自己去感受。書本只能提供一些理念和技術(techniques)。個人要自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運用這些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