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詁訓傳二十卷,(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釋文,宋刻巾箱本。本書是現(xiàn)存完整的《詩經(jīng)》注本,全書以解釋字義為主,其章句訓詁大抵取自先秦典籍,保存了許多古義。東漢時,鄭玄為之作箋,唐代孔穎達進一步疏解《毛詩》《鄭箋》,作《毛詩正義》,使《毛傳》在經(jīng)學研究領域的地位不斷提高。陸德明博采漢魏六朝諸家訓詁資料,成《經(jīng)典釋文》。約從南宋起,《經(jīng)典釋文》中的各部分被分別輯入各部經(jīng)傳的注疏中,今本《毛詩正義》中輯有陸德明的《音義》。此書鈐汪士鐘閬源真賞鐵琴銅劍樓祁陽陳澄中藏書記等印,今藏國家圖書館。
《詩經(jīng)》本名《詩》,又稱《詩三百》,是中國現(xiàn)存*古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目無辭。至漢代,傳習《詩經(jīng)》的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傳的是今文經(jīng),在西漢被立為官學,極為興盛;毛詩傳古文經(jīng),至東漢時盛行,并在后世傳授*廣,影響很大。
東漢時鄭玄為作《箋》!睹姟芬越忉屪至x為主,鄭《箋》主要是發(fā)明毛義,并對《毛詩》作補充,但也兼采今文三家之說,又參以己見。至唐代孔穎達進一步疏解《毛傳》《鄭箋》而作《毛詩正義》四十卷,對《詩經(jīng)》正文、《毛傳》和《鄭箋》均加補注,所補充的內(nèi)容包括對《毛傳》和《鄭箋》的解釋、字句訓詁、名物考證、征引資料等,它是匯集唐以前各家關于毛詩學說的一部注疏,保存了《毛傳》中的注釋字義及古代的訓詁。
《毛詩詁訓傳》是現(xiàn)存*早的、完整的《詩經(jīng)》注本。此次影印所據(jù)底本為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巾箱本。此書鈐汪士鐘印閬源真賞鐵琴銅劍樓祁陽陳澄中藏書記等印記,可證此本先后為汪士鐘藝蕓書舍、瞿氏鐵琴銅劍樓、祁陽陳澄中荀齋所收藏,彌足珍貴。
《詩經(jīng)》本名《詩》,又稱《詩三百》,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目無辭。詩三百篇最初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樂歌,因樂調分類而得名《風》《雅》《頌》,并以此為序編排。其中《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樂調,共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指周王朝直接統(tǒng)治地區(qū)的樂調,有別于各地的土風,《小雅》實為七十四篇,另有六篇有目無辭,《大雅》三十一篇;《頌》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收入這一部分的詩歌也用于祭祀,共三十一篇。
至漢代,傳習《詩經(jīng)》的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傳的是今文經(jīng),在西漢被立為官學,極為興盛;毛詩傳古文經(jīng),至東漢時盛行,并在后世傳授最廣,影響很大。關于為《詩》作傳的是大毛公毛亨還是小毛公毛萇,自漢代以來說法不一。《漢書·儒林傳》:毛公,趙人也,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梢娦∶O曾治《詩》。東漢鄭玄《詩譜》云: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于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三國時期吳人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荀卿授魯國毛亨,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這兩處則直接說大毛公毛亨為《詩》作詁訓傳,因此大毛公說應該更為可信。
東漢時,毛詩盛行,諸多經(jīng)學家如衛(wèi)宏、鄭眾、賈逵、馬融、鄭玄均治《毛詩》,尤其鄭玄為之作《箋》!睹姟芬越忉屪至x為主,在闡釋句義上主要傾向于以史證詩,將詩與政教倫理結合起來,一定程度上使許多詩歌遭到了曲解。鄭玄作的《箋》主要是發(fā)明毛義,并對《毛詩》作補充,但也兼采今文三家之說,又參以己見,因此對有些詩的解釋就和《毛詩》不同了。
此后三國、兩晉、南北朝都有許多學者來闡發(fā)毛詩和鄭義,但大都失傳了,至唐代孔穎達進一步疏解《毛傳》《鄭箋》而作《毛詩正義》四十卷,對《詩經(jīng)》正文、《毛傳》和《鄭箋》均加補注,所補充的內(nèi)容包括對《毛傳》和《鄭箋》的解釋、字句訓詁、名物考證、征引資料等,它是匯集唐以前各家關于毛詩學說的一部注疏,保存了《毛傳》中的注釋字義及古代的訓詁,使《毛詩》在經(jīng)學研究領域的地位不斷提高,也便于后人讀懂《詩經(jīng)》。唐代陸德明博采漢魏六朝諸家訓詁資料,注釋儒家群經(jīng)及《老子》《莊子》,成《經(jīng)典釋文》。約從南宋起,《經(jīng)典釋文》中的各部分被分別輯入各部經(jīng)傳的注疏中,今本《毛詩正義》中輯有陸德明的《音義》,他給經(jīng)文、傳文、箋文中的字注音,也兼注字義。后收入?yún)R刻的《十三經(jīng)注疏》中。
《毛詩詁訓傳》是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的《詩經(jīng)》注本。此次影印所據(jù)底本為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巾箱本,二十卷,每半葉十行,行十七字,注文小字雙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惰F琴銅劍樓善本書目》著錄:此南宋巾箱本,分卷與唐石經(jīng)同。第一卷首行題毛詩卷第一;次、三行題唐國子監(jiān)博士兼太子中允贈齊州刺史吳縣開國男陸德明釋文附;四行題周南關雎詁訓傳第一;以下題毛詩國風,以下題鄭氏箋。第二卷以后無唐國子云云二行,余悉同前。傳、箋下即接釋文,不加識別。惟所音經(jīng)、注字,皆作陰文。于文多所刪改,與原書及注疏本不同。宋諱匡、殷、桓、覯、慎字有闕筆,而敦字不闕,孝宗以后刻本也。是本勝處往往與唐石經(jīng)及宋小字本、相臺本合。此書鈐汪士鐘印閬源真賞鐵琴銅劍樓祁陽陳澄中藏書記等印記,可證此本先后為汪士鐘藝蕓書舍、瞿氏鐵琴銅劍樓、祁陽陳澄中荀齋所收藏,彌足珍貴。
苗文葉
二○一七年五月
毛亨(生卒年不詳),戰(zhàn)國末年至西漢初年時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曾作《毛詩詁訓傳》以授侄子毛萇,故世人稱之為大毛公。鄭玄(127200),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后漢書》有傳。鄭玄注群經(jīng),以古文經(jīng)學為主,兼采今文經(jīng)說,影響深遠。陸德明(約550630)名元朗,以字行,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隋為秘書學士,遷國子助教,入唐為國子博士。他采集漢魏六朝音切二百三十余家,又兼采諸儒訓詁,撰為《經(jīng)典釋文》。
第一冊
卷一國風三
周南三
召南二五
卷二國風四五
邶風四五
卷三國風八一
墉風八一
衛(wèi)風九八
卷四國風一一七
王風一一七
鄭風一三○
卷五國風一五七
齊風一五七
魏風一七二
卷六國風一八三
唐風一八三
秦風一九九
卷七國風二一五
陳風二一五
檜風二二六
曹風二三一
第二冊
卷八國風一
豳風一
卷九小雅二一
鹿鳴之什二一
卷十小雅四七
南有嘉魚之什四七
卷十一小雅七一
鴻雁之什七一
卷十二小雅九一
節(jié)南山之什九一
卷十三小雅一三三
谷風之什一三三
卷十四小雅一六一
甫田之什一六一
卷十五小雅一八七
魚藻之什一八七
第三冊
卷十六大雅一
文王之什一
卷十七大雅三九
生民之什三九
卷十八大雅七七
蕩之什七七
卷十九頌一三七
周頌清廟之什一三七
周頌臣工之什一四八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一六○
卷二十頌一七五
魯頌一七五
商頌一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