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為新儒家開宗大師熊十力先生代表作,作者援佛入儒,以《易經》為根基,改造唯識學,闡明其“體用不二”“即體即用”“即用即體”的哲學觀點,構建了“新唯識論”哲學體系,對現(xiàn)代新儒學和現(xiàn)代哲學有深遠的影響。全書有明宗、唯識、轉變、功能、成色上下、明心上下等共十章。本書為1953年的語體文壬辰刪定本《新唯識論》。 本次出版邀請熊十力得力弟子牟宗三(一代國學大師)其“私淑弟子”薛在君做通俗化導讀,又針對每個章節(jié)做開篇解讀,更易于讀者理解并讀懂本書。相較于其他版本,本版本做了大量注釋,有更詳盡、通俗化的解
17世紀俄國東正教會的分裂運動是俄國宗教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1653年牧首尼康對俄國東正教經書和儀式進行了重大改革,包括以三指畫十字替代以前的兩指畫十字,以及改變了耶穌之名的書寫方式等。這些改革引起了部分神職人員和廣大教徒的強烈不滿,最終,反對尼康改革、堅持俄國舊禮儀的信徒從統(tǒng)一的教會分離出來,被稱為“分裂派”或“舊禮儀派”。此后各個時期,舊禮儀派信徒飽受驅逐、迫害,但沒有屈從于外部的強壓,反而更加堅定地維護自己的信仰,甚至不惜逃往國外,在異文化環(huán)境中按照自己的信仰方式生活。300多年過去了
本書以《四分律》《十誦律》《僧祇律》《五分律》《鼻奈耶》等五部中古律部漢譯佛經為研究對象,從微觀的角度展示中古律部漢譯佛經的詞匯特點,描寫和分析其中的詞匯現(xiàn)象,重點對詞形類聚、方俗口語詞和疑難詞等進行了探討,對漢語詞匯史研究和律部佛典文獻整理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是“當代基督教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重大項目系列成果的延續(xù)和拓展,主要敘述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宗教思潮的發(fā)展演變,重點探究“新時代”運動、女權神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這三種思潮,展示其發(fā)展趨勢及時代特色。當代西方宗教在對待科技發(fā)展、融入社會等方面有了新認識,其思想體系有著更大的開放性和更多的包容性,引起的分歧及爭議亦更為明顯。本書既有對這三種思潮代表人物生平及主要思想的細微分析,又有對其整體發(fā)展特征的宏觀概括,是一部反映西方思想史最新發(fā)展的專題著作。
凈土信仰為整個大乘佛教的核心。本書稿以中印凈土教理的歷史性演變和發(fā)展為中心,結合“敘述式”和“選錄式”兩種思想史的撰寫方法,用緒論加十二章內容,力圖梳理凈土宗的發(fā)展歷程,簡明扼要的將凈土基本教理的演進和嬗變,特別是中國佛教各家各派,尤其是凈土宗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和發(fā)展作一概要性的解說,借此為佛學院提供一本可全面掌握凈土教理入門的基礎性教材。
本書以超越地方史為著眼點,來研究粵西南地區(qū)呈現(xiàn)的亦神亦祖祭祀現(xiàn)象。本書認為神明與祖先的形象與祭祀模式,關乎在大一統(tǒng)的禮儀與文化推廣中,地方社會如何利用國家禮儀來塑造認同。這個過程,既牽涉明清時期國家禮儀、地方行政、經濟環(huán)境的沖擊,也深受文字運用、宗教科儀、建筑形制等因素的影響。
白褲瑤是布努瑤支系中一個講本地土語、無文字的分支群體,主要分布于桂黔交界地帶。本書在16個月的田野工作基礎上重點考察了白褲瑤的傳統(tǒng)信仰體系,從作為象征符號之集合的宇宙觀展開,探討信仰體系為白褲瑤人營造秩序化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怎樣的支撐,分析其微觀過程與作用邏輯,嘗試提煉出其中的文化機制,并借此窺探白褲瑤人對于人之存在價值與意義的追求。放置于瑤族的整體語境中,白褲瑤的傳統(tǒng)信仰體系呈現(xiàn)諸多非典型與非均質特征,折射出南嶺走廊區(qū)域多民族文化交流與交融的常態(tài);當下其作為文化景觀和文化資本的一面愈發(fā)凸顯,這種
本書為全國漢傳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佛教自東漢末年由印度傳入中國后,翻譯佛教經典便成為佛教界一項重要的工作,由此而形成大量的漢文佛教文獻。本書用七章內容講述“漢文佛教文獻學”這一學科所應研究的內容,認為應不僅應包括研究佛教文獻的全部歷史,即它的產生、發(fā)展、現(xiàn)狀等,還應包括研究佛教文獻的分類、內容、特點、分布、歷史與現(xiàn)實的作用,乃至今天如何利用佛教文獻、利用時應注意什么,等等。本書的出版為佛學院學生學習漢文佛教文獻打開了方便之門。
唯識學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包含了極其豐富而深邃的心理、認識與邏輯方面的理論內涵,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經唐朝玄奘的系統(tǒng)重譯與窺基等人的大量撰述后發(fā)展到高峰。本書對唯識學的八識、種子、量論、三自性、修道次第被認為是最為重要的理論范疇。為了便于講習,本書做了一定的調整,編取了八識、種子、量論、三自性、止觀、轉依六大范疇進行了介紹和闡釋,為初入門者提供了幫助。
《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中國天主教會》一書以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當代中國天主教為論域,全書點面結合,側重考察和反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天主教在中國化和大公性雙重維度內的自身建構與路徑探索。 全書在結構上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編綜觀篇:1978-2012年中國天主教實體發(fā)展與文化主體建設; 第二編田野篇:天主教中國化的現(xiàn)實性與差異性; 第三編焦點篇:中國天主教會的雙重張力。 上述三個部分試圖兼顧改革開放以來天主教中國化的普遍特征與地方差異,共性與個性,理論探索與現(xiàn)實處境,從宏觀把握、微觀考察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