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神經科學的哲學基礎》一書的節(jié)選開篇,其中麥克斯韋·貝內特和彼得·哈克對認知神經科學家的概念保證提出了質疑。丹尼爾·丹尼特和約翰·塞爾隨后批評了他們的立場,而貝內特和哈克則做出了回應。他們慷慨激昂的交流涵蓋了廣泛的核心主題:意識的本質、心理屬性的載體和位置、大腦映射和表征的可理解性、感受質的概念以及心靈、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關系。丹尼爾·羅賓遜將所有這些線索串聯(lián)在一起,解釋了為什么這種辯論對于理解神經科學研究如此重要。幾位作者對哲學方法、認知神經科學解釋和人性提出了不同的概念,論證清晰,引人入
書稿分三編,即“唯物史觀重要概念的詮釋與闡發(fā)”“唯物史觀重要概念在我國的理解和運用”“唯物史觀重要概念的價值和意蘊”,共分為25章。本書主要探討唯物史觀若干核心概念的內涵辨析、在漢語語境中的生成,以及在中國的理解、闡釋與運用。主要對“共同體”“社會有機體”“市民社會”“所有制”“社會存在”“人民”“人的本質”“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分配正義”“貨幣異化”“金融帝國主義”等唯物史觀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給人以深刻的啟發(f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領域,作者運用概念史研究方法做了一些開拓性工作,發(fā)表的
心身關系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問題,說它古老,是因為它可以追溯到哲學產生以前人們在思考身體和靈魂的關系時,這個問題就算出現(xiàn)了;說它年輕,是因為到今天為止,我們對它的研究仍然算不上成熟。人類對這個問題的探討,不僅在哲學領域產生了實體二元論、屬性二元論,以及還原論、非還原論等理論模型,還在科學領域產生了心理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學科和研究方向。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心身關系和心理因果,以心理因果的排他性困境為載體和線索,將心理因果問題的實質歸結為我們應該接受何種心身關系模型的問題。圍繞心身
《論確定性》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手稿,是他在一生最后18個月中對知識和確實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結果,實際上是他這一時期哲學思考過程的記錄,讀起來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獨白。每則筆記只是按日期把當時的思想記下來,前后順序并沒有照主題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這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討知識和確實性這些最困難的認識論問題的思想結晶。維特根斯坦在這里最有力地抨擊了笛卡兒以來認識論只顧追求某種“完全確定”的東西這一錯誤方向。《論確定性》代表了20世紀哲學在認識論領域取得的一個重大進展。
本書稿是作者積畢生的思考在晚年由博返約對東西方文化形態(tài)與學術根脈作出的綜合、系統(tǒng)論述,梳理了東西方文化各自的內在根脈和核心思想,并作了深入的闡述。西方從亞里士多德“四因說”為開端,到康德、黑格爾的形而上學,到近代的實證主義,演繹了西方學術從發(fā)展到高潮、喪失與終結的過程,最終走向純數(shù)學/邏輯,把哲學變成一種純技術;中國以《易傳》《史記》為源頭,到近代經中體西用與西體中用,形成“哲學空白—古典訓練闕如—以西方說辭為本”局面。本書對東西方文化學術根核的尋探,許多論述都有獨到的新見,令人耳目一新,乃至振
本書從現(xiàn)代哲學與傳統(tǒng)哲學的關系出發(fā),討論當今哲學涉及的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問題。在現(xiàn)代哲學、特別是后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中,傳統(tǒng)哲學是無意義的胡說。對于這兩者的關系,作者持中立立場,認為傳統(tǒng)哲學并非毫無價值,而現(xiàn)代哲學也不是無可挑剔。即使按照后現(xiàn)代哲學的邏輯,傳統(tǒng)哲學也有其存在的意義。
本書創(chuàng)新性地構建了一個技術能力層次模型,用中國哲學中的"術、法、道”概念分別代表技術硬實力、技術架構力和技術領導力,深入剖析了技術人全面發(fā)展的框架,清晰揭示了技術人成長的關鍵路徑:從提升個人技能到培養(yǎng)團隊領導力,從解決技術問題到推動業(yè)務創(chuàng)新。書中不僅包含如編寫代碼、編寫系統(tǒng)分析文檔、定義接口契約、實現(xiàn)領域建模、應用分布式技術等高級實戰(zhàn)技巧,還包括溝通、會議、應急處理、風險管理、團隊協(xié)作等實用職場策略,更提供了對技術架構的獨特見解和應用,以及對技術管理者常見管理難題的解析和建議。本書的建議和技巧均
本書是法國著名哲學家雅克·德里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討藝術、哲學和真理之間關系的著作。作者運用后現(xiàn)代主義和解構主義的理論,對藝術作品的固定意義進行質疑,強調了作品的多義性和開放性,分析了語言和圖像在藝術表達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德里達還與其他哲學家,如馬丁·海德格爾的對話,探討了他們對藝術和真理的不同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提出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即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入闡釋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對于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書稿主要從哲學視角系統(tǒng)梳理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基本內涵,力圖厘清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哲理學理,講清楚中華文明之所以傳承五千多年而不中斷的道理所在,講清楚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建設中華現(xiàn)代文明的價值所在。
因果關系是當今科學哲學和邏輯學研究的核心論題之一。本書主要探索因果概率理論的直觀前提被質疑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因果關系概率分析理論的興起與發(fā)展基于這樣一種直觀前提,即原因總會增加其結果發(fā)生的概率。諸多學者從不同層面對這一直觀前提提出了疑問,C確實是E的原因,而C卻沒有增加E發(fā)生的概率,即“NPRC”問題。本書通過深入分析學者關于因果關系概率分析理論的直觀前提的質疑,指出該問題發(fā)生于以下幾種作用情形,主要包括居間變量作用情形、共因作用情形、負作用情形和相互作用情形,以及由充分原因和必要原因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