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之變是古代中國最深刻且具有深遠世界影響的大變革大轉型,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國家建構事件之一。本書基于歷史政治學路徑,充分占有相關歷史文獻、考古文獻和政治學文獻,全面系統(tǒng)地探究周秦之變的歷史起源、歷史過程、主要機理、歷史定位和世界意義,描繪了公元前1046年至前87年中華國家和文明偉大轉向的史詩般歷史圖像,呈現了全球史、世界政治發(fā)展史、中華文明演化史、中華國家演進史等四重視域下的周秦之變,揭示了周秦之變對于中華國家演進、世界官僚制演化、人類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現代國家建構、東亞和世界歷史進程的深層次影
本書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大歷史觀和正確黨史觀為根本遵循,全面梳理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堅持和發(fā)展,并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總結了我們覺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貢獻及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本經驗,力求較為生動、全面地展現我們黨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守正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邏輯。
本輯主要是在數字生態(tài)的視角下討論數據要素流通的相關問題,主要涉及公共數據及其授權運營、數據價值估算與定價、數據要素市場培育和數據治理中面臨的問題。具體而言,“公共數據及其授權運營”部分探討了公共數據的概念、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的組織與機制、行動試點及政策擴散;“數據價值估算與定價”部分以具體的產業(yè)案例為例,探討了數據定價與共享機制;“數據要素市場培育”部分提出了優(yōu)化數字營商環(huán)境的政策建議,探討了數據要素收益分配制度、數據商和第三方專業(yè)服務機構的培育動力機制以及數據規(guī)模估算等;“數據治理”部分研究了跨
本書最大的亮點是應用性強。書中提出的關于線混教學的理念、技術、實施、評價、反饋、案例適合推廣到所有課程的線混教學。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圖文并茂,可讀性強。引言以“大思政課”線混合智慧教學探索為起點,提出構建“大思政課”格局、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建設智慧教學系統(tǒng)。第一章從思政課線混智慧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一體兩翼著手,論證了“金師、金課、金學、金果”的內涵及聯(lián)系。第二章從思政課線混智慧教學模式的技術支撐一平三端著手,提出建設新顏值思政慕課、高品質網絡資源、智慧教育、階梯式激勵體系。第三章從思政課線混智
本文集由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政治哲學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精選了第二屆桂子山政治哲學論壇(2023)的會議論文16篇,按照中國式現代化與政治哲學、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生論壇等版塊匯編而成。各位作者圍繞政治哲學與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從政治哲學視角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關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治理問題,探索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政治智慧,對共同富裕、財產權、數字政府、美好生活方式等當前政治哲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展開追蹤探尋,以期引起國內政治哲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戰(zhàn)略的重視和思考,同時也提出了一些
本書對制度主義相關的種種理論與方法論作出了兼具創(chuàng)新性與系統(tǒng)性的批判,其中也包括近年來影響力漸增的“新”制度理論。作者將制度主義的發(fā)展劃分為探索與再發(fā)現、發(fā)散與分隔、趨同與融合三大階段,論述制度如何結合規(guī)則、慣例與敘事話語并由此塑造政治行為,反對關于新制度主義的分裂說,具體說明了制度主義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上所共有的概念內核;選取了豐富的案例,考察了制度是如何設計而成的,又是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也探討了制度怎樣賦予權力、構建政策方案。本書以宏闊的視野,有力地闡述了制度為什么是我們理解政治行為及其結果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產生了大量深刻復雜的理論和實踐課題,這就需要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加強對當代資本主義新發(fā)展新趨勢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現的各種變化及其本質。本書收錄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國外理論動態(tài)》雜志近些年發(fā)表的30余篇重要譯文,主要反映西方左翼學界、特別是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界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批判性揭示、對資本主義危機及其本質的深入分析。結集出版這些譯文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新特征,深入理解當代資本主義變化趨勢,從而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
復雜系統(tǒng)仿真具有模擬真實系統(tǒng)各種活動的能力,因此可以將其作為研究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的重要手段,也可為突發(fā)事件的應急管理演練、預案評估和處置提供實踐途徑。本書采用AnyLogic軟件進行應急管理模擬仿真實踐應用,全書共5章,第1章介紹了應急管理模擬仿真的基礎知識,第2章介紹了AnyLogic軟件入門知識、基本功能模塊和操作,第3章介紹了多樓層人群疏散仿真實踐,第4章介紹了公交車站的人群和車輛疏散仿真實踐,第5章介紹了應急物資區(qū)域調配仿真實踐。
書稿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袖人物羅莎·盧森堡為研究對象,深入剖析她所積極參與的三場理論論爭及其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深遠影響。羅莎·盧森堡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理論家、革命家,被列寧譽為“革命之鷹”。三場論爭分別圍繞德國資本主義的新趨勢和社會民主黨的新任務、德國群眾罷工的領導權和儲備金問題、俄國實現革命的道路和策略問題,通過對比分析德國革命失敗和俄國革命成功的原因,并總結所論及的人的思想與其面臨的形勢之間的關系,重新評價盧森堡的思想遺產及其理論價值。
尋找差異往往是提出研究問題的關鍵一步。然而,由此出發(fā),研究者應該如何科學地進行“比較”來解釋引發(fā)這些差異的原因或機制,則成為諸多研究在方法論層面的分野。在實證研究之中,這一差異或分野最為突出的表現便是案例導向與變量導向之爭。本書便是從這一方法論爭鋒展開,探討案例導向研究的哲學基礎與研究設計要點。通過介紹各類案例導向研究的哲學基礎與研究設計、探索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比較性案例研究,本書希望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案例導向研究的價值、規(guī)范與設計原理,從而科學、嚴謹地開展相關的案例導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