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國時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在海外創(chuàng)辦的報刊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份。《救國時報》于1935年12月9日在法國巴黎創(chuàng)刊,前身為《救國報》,1938年2月10日暫時?,同年8月遷至美國紐約與中共在當地創(chuàng)辦的另一份中文報紙《先鋒報》合并,之后仍沿用《救國時報》的名稱出版,直至1939年10月正式?。本書由云南民族大學圖書
近代中國報紙產生以來,副刊作為報紙的“另一半”(相對于報紙新聞或新聞版面而言),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大眾媒介的文化傳播功能。在五四運動后,副刊在內容和形式上更是發(fā)生了質的變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類型眾多、數量龐大的副刊,是研究近代中國的重要文獻,然而因資料搜集的難度較大,長期缺少系統(tǒng)的整理!
民國報紙中的電影、戲劇副刊是電影和戲劇史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很多重要報紙如《申報》《大公報》《晨報》《大晚報》《國民公報》等都辟有電影和戲劇副刊。電影副刊以刊登電影評論、演出信息、創(chuàng)作連載、電影行業(yè)情況和電影廣告為主,戲劇副刊以刊登戲劇評論、演出信息、戲劇廣告為主,時效性比較強,是研究電影史和戲劇史的重要資料。以往出
《中國博物館全書第二輯》在繼承第一輯內容編排體例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挖掘和展示了中國十大著名博物館的豐富內涵。本輯分十卷,分別為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東省博物館、云南省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蘇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內容不僅包括各館的歷史沿革,追溯它們的發(fā)展脈絡和變遷,還將深
近代中國報紙產生以來,副刊作為報紙的“另一半”(相對于報紙新聞或新聞版面而言),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大眾媒介的文化傳播功能。在五四運動后,副刊在內容和形式上更是發(fā)生了質的變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類型眾多、數量龐大的副刊,是研究近代中國的重要文獻,然而因資料搜集的難度較大,長期缺少系統(tǒng)的整理!
本書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專家王欣夫先生遺稿,收錄了王欣夫所著《管子校注》《論語校注》《王隱晉書校注》,以及王欣夫輯錄整理的胡玉縉所著《許庼題跋》和王澍《積書巖題跋》等手稿!豆茏有Wⅰ肥峭跣婪蛟诓貢抑獾膶W術著作,由于歷史原因未得到正式出版,一是王欣夫早逝于1966年,二是本書與郭沫若先生討論學術問題而意見相左,因此,到
本書以福建師范大學特色館藏為基礎,收錄了私立福建協(xié)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師范學堂、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私立福建學院、福建省立醫(yī)學院、福建省立音樂?茖W校7所院校的校史資料102種。內容涵蓋學;蛟合蹈庞[、校務報告、畢業(yè)紀念冊、課程表、院系刊物等,是研究民國時期福建高等教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民國時期福建地區(qū)教
本書全五卷,以學術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統(tǒng)梳理百年間(1911—2011)我國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科的發(fā)展歷程,闡述其運作機制和整理研究方式,總結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經驗教訓,彌補以往學術史的缺失。書中對古籍整理方法和規(guī)范的闡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學術標準,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論建設;對古文獻學科發(fā)展的歷史總結和
希臘化文明是在亞歷山大帝國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興文明,是希臘古典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結果。絲綢之路是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后溝通東西方文明之間交往的大動脈。通過絲綢之路,中國文明與以希臘化文明為代表的西域諸文明發(fā)生了直接的接觸,希臘化文明的遺產由此進入中國,并最終融入了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之中。本書共6卷,
《中國廣播電視視聽年鑒(2024)》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內容:綜述、專題、電視收視數據和廣播收聽數據。本年鑒不僅從視聽環(huán)境、受眾特征、頻道/頻率與節(jié)目競爭、廣告投放與競爭等方面對2023年中國電視收視和廣播收聽市場進行了全景式的描述與分析,還對傳統(tǒng)電視及廣播節(jié)目的收視收聽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業(yè)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收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