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尋了“社會個體性”、“社會性自我”等觀念,認為人們要想成為具備自身獨有特性/身份/認同(identity)的個體自我,首先必須參與和他人共在的、由歷史和文化塑造而成的世界。作者還討論了社會性自我是如何在與他人的社會關系中形成的,以及通過這些社會關系,通過與我們自身的自我的關系,去最終回答“我是誰”的問題。
德國文明的進程,在歐洲、西方的整體架構中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書是一部關于德國思想史、知識史的專著。作者從燦若星河的德國思想家圖譜中,擷取歌德和馬克思的家世、生平,特別是其接受大學教育的歷程,借助翔實的史料加以刻畫,嘗試在整個文明進程中來把握歌德到馬克思線索所表現出的核心意義。 全書主要內容分為三篇,以文明結構的
歷史沉淀于特定概念并憑借概念成為歷史。沒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中心概念,便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歷史觀。概念史查考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及其發(fā)展變化,亦即概念的延續(xù)、變化和新意,發(fā)現并闡明概念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差別及其起源和成因。歷史基本概念不僅是社會和歷史發(fā)展的“表征”,也是能夠直接影響歷史變化的“因素”。談論概念史,向
本書將美國的社會科學話語置于美國文化、政治與制度語境中,深入分析自美國重建時期至經濟大蕭條前夕塑造美國社會科學學術傳統的基本意識形態(tài)假設。作者向讀者展示了每一門社會科學學科在發(fā)展其自身知識傳統時,如何對歷史意識、政治需要、職業(yè)結構以及可利用的科學概念做出反應,如何以自然科學而非歷史學為基礎建立模型,并嵌入自由個人主義意
本書主要對17-18世紀西方社會科學興起的歷史過程進行了回顧與分析,重點關注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科及哲學歷史學的發(fā)展進程。本書考察了社會科學的多重淵源,探索了先在的社會、政治和科學條件,以及利益和信仰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塑造社會科學的多種傳統的;分析了社會科學出現后所形成的這些傳統,如何實現了對孵化它們的知識和社會語境的
關于科學史的著作已經很多,但在本書以前,還沒有一部相關的人文學通史。本書首次全面建構了人文學從古至今的歷史。作者將語言學、邏輯學、歷史編纂學、音樂學、藝術史等諸多學科的學科歷史資料加以梳理和匯聚,做了一次融會貫通、條理清晰的敘述。隨著本書的展開,我們發(fā)現,作為一個整體的人文學其實從未中斷過尋求原則與模式的傳統;與
民國時期是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關鍵時期。本書以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著作為考察文本,梳理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范式的構建、流變與派分,以其中蘊含的科學觀念為主軸,系統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建情況。本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民國學界關于社會科學科學性問題的討論:民國學界對美國社會學理論的選擇與融會:民國時期關于政治學研
本書共分3章。第1章法學歷史,敘述希臘哲學簡史、羅馬法及現代法律科學各學派,著者認為法律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來源于希臘哲學;第2章現代法律科學的特性,著者認為現代法學研究由分析觀點改為功能研究,注重法令在社會的運行狀況,研究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及與其他科學的關系,指出法律功能的趨勢;第3章法學在今日所有主要問題,包括法律
本書以社會科學之過去與前瞻為命題,對包括史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諸學科的歷史和發(fā)展做了簡單明瞭的追溯,這種百科全書式的考察,有助于理清近代各種社會科學之相互關系,對于社會研究者有著專門的價值。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茫茫星空深邃無窮求索追隨敬畏頓生、星系紅移宇宙膨脹哈勃觀測爆炸得證、核素化學生物智能漫漫長路四大進程、藍色地球河漢一星蒼茫浩宇無緣親朋、聰明之源波動頻仍信息未明人類孤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