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大橋洋治親筆傳記,共五章,講述了出生、求學、求職、職場打拼、帶領企業(yè)發(fā)展和卸任后積極參與的社會活動。樸實的文字,流露著普通職場人困惑與堅守,闡釋了年輕人堅守夢想,堅持正確的思維方式,成長為受人尊敬的世界500強企業(yè)全日空當家人的故事。 作者闡釋了職場奮斗者該有的思維方式和活法,展現(xiàn)了杰出經營者的家國情懷,
“蹉跎歲月似夢煙,人生六十彈指間”,《甲子往事》以質樸平實的語言記錄了作者從孩提時代到退休為止苦難奮進60年的足跡,是其對不同人生發(fā)展階段和中國改革開放、發(fā)展變化的一個側記。全書共分十篇,既有作者對苦難天真的兒時生活的溫潤回憶,也有作者對艱苦拼搏、砥礪奮進的學生時代的真情回望;既有作者對秘書工作、對36年建設銀行大變局
美國出版商協(xié)會2018年PROSE圖書獎傳記與自傳類榮譽提名《衛(wèi)報》2015年最佳圖書;《印度快報》2015年年度杰出圖書;《愛爾蘭時報》2015年年度讀者圖書;《國民在線評論》2015年最佳圖書名錄;《觀察者報》2015年年度圖書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1730-1797)生活在世界歷史上最非凡的時期之
1965年,在修建連接歷史古城撒馬爾罕和塔吉克斯坦公路的過程中,被世人稱為“阿夫拉西阿卜壁畫”的遺跡重見天日,盡管它被部分損毀,但仍是粟特傳統(tǒng)繪畫中極富意趣的杰作。意大利學者康馬泰博士以歷史學者的洞鑒和圖像學者的敏銳,通過重點解讀阿夫拉西阿卜遺址1號房址“大使廳”的壁畫環(huán)帶,多層次、多角度講述了粟特地區(qū)的歷史,勾勒出一
王弼提出“性其情”理論,為玄學性情論的發(fā)展確立了一個經典的范式,并在魏晉時代經歷了“情”的自然化、“性”的分層和“心”的再立三個層面的演進。本書把王弼的“性其情”置于玄學與理學的宏大學術視野下,大大深化和拓展了這一命題的哲學史意義,并以此為基礎,對中國哲學研究中玄學向理學演進的邏輯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討,指出至北宋時,理學家
晚清時期,在外患內憂的刺激下,購買洋槍洋炮與鐵甲艦船裝備軍隊、引進西洋設備與物料仿造軍械,成為軍事自強運動的首輪風潮,對中國近代軍事變革產生了巨大影響。以武器及設備物料單向進口為主要內容的華洋軍品貿易,持續(xù)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牽涉國家之多,在中國歷代軍事史上是罕見的。由于軍品貿易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加之資料的散見與缺失,
《司馬光全集》由復旦大學特聘資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主持整理,匯集了司馬光除《資治通鑒》以外的全部著述。本書為司馬光全集的一部分,包括《易說》《書儀》《大學中庸義》和《古文孝經指解》四種,全部為經部著作。《易說》六卷,原本宋后失傳,清乾隆修《四庫全書》,始從《永樂大典》輯出,是司馬光沒有完成的一部書。《書儀》十卷,是司馬光以
本書是薩弗蘭斯基2019年10月最新推出的詩人哲學家傳記作品。在這本新著中,薩弗蘭斯基用詩意的語言重現(xiàn)了荷爾德林這個孤獨詩人的一生。他追隨著荷爾德林后代留下的痕跡,從大量的史料和記錄中透視這個詩人生命中的困厄。荷爾德林,作為詩人、翻譯家、哲學家、私人教師,他生活在緊張的氣氛中,在這種壓力下他最終崩潰了。直到20世紀,他
本書是“章太炎講述系列”之一種,旨在研究、發(fā)掘、整理章太炎的學術思想,編纂出版章太炎研究的普及性成果。由著名宋史專家虞云國教授編選。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后改名絳,號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國近代著名樸學大師,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
近年來,國家對考古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公眾對考古的興趣迅速提高。本書精選了公眾普遍關心的100個考古話題,將考古學的專業(yè)語言轉換為大眾語言,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展示中國考古百年來的發(fā)展歷程和相關成果,特別是百年來中國考古理念從單純的挖墓,到發(fā)現(xiàn)、研究、保護、利用、傳承“五位一體”的變遷,帶領人們在輕松的閱讀體驗中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