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富有煙火氣息的唐代日常生活史”,完整再現(xiàn)了一千四百年前唐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方式。本書嘗試拋棄當下生活史寫作中對于衣食住行等分門別類寫作的方式,試圖從基礎史料、唐人筆記、唐傳奇、敦煌遺書和文物中,打撈起散落在浩瀚歷史中日常生活的碎片,以學者的修養(yǎng),輔以通俗的筆法通過外來文明、衣冠、貴族與平民、食物、城市、婚姻
本書系統(tǒng)研究明代保甲制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明代中葉,黃冊載籍日漸失實,官府對于戶口的實際控制每況愈下,加之明初建立的衛(wèi)所系統(tǒng)趨于瓦解,面對紛至沓來的內亂外擾,官府往往疏于防范,疲于應對。嘉靖之前已有不少地方官員嘗試推行保甲法以加強戶口管理,查舉不法行為。嘉靖年間,在地方官員的大力推動下,保甲制大范圍興起并逐步完善。隆慶、
《宋代薦舉改官研究》系南宋及南宋都城臨安研究系列叢書之一種。從宋代薦舉之制和改官之法入手,詳盡分析了宋代制度設計理念,討論了兩者結合的原因。通過對薦舉改官制度運行流程的梳理,將湮沒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的制度輪廓清晰呈現(xiàn)出來,并藉此為基礎進一步觀察制度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打通制度與現(xiàn)實層面的連通管道,為深入細致地觀察制
科舉制度的實施場所——“貢院”,何以在考官與舉子的筆下成為“棘闈”?考官與舉子,在他們所謂的“棘闈”的空間里,經歷了哪些心理變化,產生了怎樣的互動?由此,表征著“禮樂”“求賢”的科舉考試,實質上又是一種怎樣的行動?本書借助空間社會學、心態(tài)史學等理論,在研讀相關史料的基礎上,結合空間的建筑學原理,指出這是一個具有雙重意義
《北洋政府職員錄集成》是大象出版社已出版的《清代縉紳錄集成》的延續(xù),精選影印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職員錄》及相關人名錄50種200余冊,匯編成書109冊,每冊約600頁,灰度圖單頁呈現(xiàn)。該《集成》全面匯集了北洋政府時期的官制、官規(guī)資料和政界、軍界以及各級政府部門的主要人物史料,對研究北洋政府時期的歷史人物、
本書依據(jù)60年來國內晚清政治史研究所走過的學術軌跡,對晚清政治史中的十個專題史研究分別做一回顧和總結。這十個專題史依次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史研究,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史研究,太平天國史研究,洋務運動史研究,中法戰(zhàn)爭史研究,中日甲午戰(zhàn)爭史研究,戊戌變法史研究,義和團運動史研究,辛亥革命史研究,清末十年新政史研究。本書大體采取了“
明清云南實施科舉制度對于云南社會的發(fā)展與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對云南社會融入中央王朝主流社會意義重大?婆e制度的實施,穩(wěn)定了云南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及各民族,而整理這些重要的科舉文獻,并按照年代的順序進行編年,能使人對科舉政策、科舉法規(guī)、科舉觀念一目了然,在直觀的年代順序中,更能反映出當時科舉制度實施的具體情況。首先是
本書以漢唐之間為中心,分別考敘了兩漢時期、漢末、孫吳與蜀漢時期、兩晉之際、南北朝和隋唐之際士人群體的流動與文化交流的史實,通過對該領域有重要影響的重大事件、人物、群體的專案研究,力圖大體勾勒出一條南北文化互動的線索。
《中國近代底層社會專題研究》依據(jù)大量社會調查研究相關的歷史文獻,運用歷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對中國近代社會底層群體的來源、人口數(shù)量、從事的工作、生活狀態(tài)等進行分類整理,詳細分析其呈現(xiàn)的特征,并根據(jù)社會變遷的具體情況,對底層群體的結構變化進行研究,有助于加深人們對中國近代社會與歷史的理解。
本書是一部關于清代監(jiān)察制度的斷代史,作者以《欽定臺規(guī)》《清實錄》及清代筆記和野史為主要材料,以時代為線索,以監(jiān)察機構的設置、監(jiān)察制度的指導思想、監(jiān)察官員的人事制度和一些涉及監(jiān)察官員的重要案件為框架,穿插清代監(jiān)察制度的重要變革,對清代近三百年的監(jiān)察制度之形態(tài)與沿革進行了整體性的梳理。以期為我國當前的監(jiān)察體制改革提供歷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