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春秋三傳,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與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兩大塊內容的廉政思想進行集中研究,以將這六部元典中的有益于當代社會廉政建設的成份具體而微地呈現出來,助推當代中國的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本書放棄了對經籍文獻大而化之的概括式闡釋模式,代之以文本細讀,條分縷析,逐一梳理,將
《九流十家(思想的爭鳴)/中國文化二十四品》介紹中國古代思想學術和哲學智慧。重點介紹各個歷史時期的思想流派、人物和主張,介紹中國哲學的特征、優(yōu)選境界及其對現代東亞文化的啟發(fā)意義。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淵藪與源泉。
從諸子經典著作中選擇典故18條,串講翻譯,分析其中隱含的思想內涵和哲學道理,并向更廣闊的哲學背景和歷史空間推展,串聯起更多的歷史事件和哲學故事等。18條典故目錄如下:曳尾涂中、戎夷嘆道、止楚攻宋、晏子為齊相、鄧析安人、知魚之樂、胸有機心、墨子論巧、坐懷不亂、莊周夢蝶、竊負而逃、舉案齊眉、高山流水、鮑焦立枯、君子遠庖廚、
《中華圣賢經》收錄了《呻吟語》、《省心錄》、《省心雜言》、《勸世文》、《小窗幽記》、《圍爐夜話》、《菜根譚》、《小窗自紀》、《明心寶鑒》、《格言聯璧》、《增廣賢文》等多本古代哲書,從中采擷精華,內容涉及人生理想、品德修養(yǎng)、探索求知、成功勵志、為人處世、修身養(yǎng)性等各個方面,并且在名言后標有作者或出處。
《中國哲學史大綱》原本是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1917年,胡適根據此編成在北大教授“中國哲學史”的講義。全書共分十二篇。第一篇為《導言》,第二到十一篇以人物為主題,系統(tǒng)地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子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第十二篇主要講古代哲學之終局,對這一歷史時期的哲學作了總結。作者以資
《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汲取了歷史、考古、文字、神話等文化領域的研究成果,選擇一些趣味性、彰顯智慧力量的話題作為闡述的切入點,一些在社會生活中處處可見、人們十分熟悉的事物成為了解事物本質、追問哲學概念、命題的階梯,盡量淡化理論色彩,不對學術爭論加以論述,盡可能地調動閱讀者的感性活動,以便有效輕松地進入到理解的
本書從古代天人關系的含義與演變、天人合一與中醫(yī)理論的建構、天人合一與中醫(yī)臨床實踐三個方面,對中國古代天人關系理論與中醫(yī)學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提出中醫(yī)學在天人合一理論指導下形成的”生物-心理-社會-生態(tài)-時間”醫(yī)學模式,對現代醫(yī)學模式的轉換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本書主要介紹了我國歷代哲學流派及其經典著作。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兵家、醫(yī)家、顯學等。每一部經典作品都具有它的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讓讀者能進一步了解各種經典作品背后涉及的歷史和文化。
本書介紹了中國古代思想學術和哲學智慧。重點介紹各個歷史時期的思想流派、人物和主張,介紹中國哲學的特征、*境界及其對現代東亞文化的啟發(f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