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探討了一個可以說是災難般的德國人習性,即視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視文化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這種傾向深刻影響了從18世紀末直至今天的德國歷史。作者認為,德國人對藝術的偏愛強過政治,是理解納粹主義特殊本質的基礎,許多德國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納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許多人都是失敗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他們仿佛在將政治
8世紀走向尾聲之際,維京人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在中世紀,北歐人的足跡踏遍了世界各個角落:北至北極斯堪的納維亞的荒原,南到中世紀政治動蕩的基督教腹地,向西越過洶涌的海洋到達格陵蘭和北美洲大陸外緣,向東沿著羅斯的江河從事貿易。本書透過北歐人在中世紀文學體裁薩迦中講述的故事,探索了這片天地。 可是,古諾爾斯語薩迦對維京世界
本次精裝增訂,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篇專門為中國讀者撰寫的《中文版序》、歷數(shù)英文原著出版艱辛周折與引發(fā)的巨大爭議的《二〇一五年英文版序》,以及一篇由英國著名知識分子克里斯托弗˙希欽斯論述西班牙內戰(zhàn)與奧威爾的文章作為附錄,總計約五萬余字,幫助讀者全面了解這段歷史。 《西班牙內戰(zhàn):革命與反革命》凝聚了博洛滕半
本書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下,上海市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作為具有統(tǒng)戰(zhàn)性、經濟性、民間性的人民團體和商會組織,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領域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
1570年,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被教皇逐出教會。為了擺脫被大陸天主教國家包圍的境地,英格蘭與在地中海和天主教西班牙作戰(zhàn)的伊斯蘭勢力開啟了一段聯(lián)盟的時期,并且與伊斯蘭世界在文化、經濟和政治上有了深度的交流。這是一段非凡的時期,英格蘭與奧斯曼高門簽訂了條約,接受了摩洛哥國王派來的大使,并向馬拉喀什運送軍火。到16世
圣彼得堡總像是座不可能存在的都城,從俄羅斯西部邊緣涅瓦河的冰凍霧氣和被洪水淹沒的沼澤地中崛起。它是一個古老國家的新興首都。1703年,在其魅力四射的創(chuàng)建者虐殺成性的自大狂彼得大帝(PetertheGreat)純粹的意志之下,圣彼得堡建成了,其炫目卻混亂不堪的名聲很快被早期統(tǒng)治者的殘酷統(tǒng)治塑造出來。 這座城市擁有一系
一部國家史,一部民族史。 六大部分,三十個主題,建筑、雕塑、繪畫、瓷器、啤酒、香腸、汽車、貨幣……以物串連起德國政治、文化、藝術等數(shù)百年歷史變遷。 在過去的一百四十年里,德國一直是歐洲大陸的核心力量。二十八年前,一個新的德國誕生了。 我們對這個新生的德國有多少了解? 它的民眾又是如何認識他們
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主英格蘭,拉開了諾曼王朝的序幕。但這場諾曼人的征服戰(zhàn)爭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持久。因為征服戰(zhàn)爭意味著一個民族完全闖入另一個民族并將其分解,所以,這并不是一場黑斯廷斯戰(zhàn)役的勝仗之后,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加冕為王后就終止的速戰(zhàn)速決,而是兩個民族間綿延了近百年的戰(zhàn)爭。 我們重回諾曼王朝治下的英格蘭,從威廉踏
《舊制度與大革命》出版于1856年,是關于法國大革命的經典研究著述。托克維爾以犀利的筆觸,對如何避免革命這個問題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思考,并試圖通過探討法國大革命這一典型個案來揭示一些歷史教訓,為人類如何避免革命動蕩指出一些可能的路徑。作者以問題為導向,運用社會學分析方法對法國大革命的前因后果進行了精辟的分析,從政治經濟、社會
本書是英國?巳卮髮W文學博士、倫敦大學學院檔案學碩士伊恩·莫蒂默對歐洲自11世紀至20世紀以來社會基本面貌、政治經濟發(fā)展、科技教育等方面所做出的全面梳理。作者將寫作重心放在了每個世紀與此前世紀相比較而言發(fā)生的變化之上,由此凸顯了歐洲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主觀能動性。 這是一趟關于探險、發(fā)明、革命與劇變的旅程